中国平安 冒进者的代价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对投资者的力量没有足够的重视,单纯的以圈钱为目的,势必败走资本市场。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将中国平安(601638)推到了风口浪尖。
  民政部2008年1月底公布,近期持续雨雪天气过程已造成全国出现“雪灾”,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而自1月21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公布新的融资计划之后,则引爆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股灾”,在经历连续两周持续下跌后,A股最新的总市值“缩水”近4万亿元,流通市值减少7328.7亿元。而中国平安本身的股价,也从1月18日的99.55元,10天之内暴跌至71元。
  如此算来,平安的融资计划所带来的,相当于中国发生220次雪灾!平安保险,到底干了什么?
  
  “不靠谱”的大动作
  
  1月20日,中国平安宣布将启动大手笔的融资计划: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这套组合方案融资规模高达1600亿,将成为A股市场最大再融资项目。公告发布当天,大盘暴跌266点,创下半年来跌幅之最。平安的巨额融资计划被指为带动大盘下跌的导火索。众多投资者认为平安此举有“抢钱”之嫌。大规模的融资已经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平安此次再融资,距离自己在A股上市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实施的再融资项目最大笔金额为海通证券的260亿,尚未实施的项目中最大笔是中国石化300亿分离交易可转债。但这些与中国平安1600亿的再融资规模相比,均可谓“小巫见大巫”。
  但市场却并不看好,随着市值大幅度缩水的,还有投资者的信心。许多投资者公开表示这次融资行为是极其“不靠谱的”。这种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中国平安于2007年3月1日在A股上市(此前已于2004年6月24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上市前净资产总规模不到400亿元,在A股上市后达到1000亿元,而此次抛出的新融资计划,相当于凭空造就出一个新的平安保险。
  平安保险的大动作,凭什么?
  
  以扩张的名义
  
  按照平安集团的解释:截至2007年9月30日,公司总资产已达6237.22亿元,较2006年年末增长34.6%,各项业务的迅速发展对公司资本金规模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计划用所募集资金进一步贯彻其在国内、国际市场自身与外部增长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壮大资本实力,迅速做大做好做强,为广大股东及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健的投资回报。
  但不争的事实是,目前平安保险的资产,已经完全足够应付企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的需求。“除非有更大规模的并购整合,不然这1600亿根本花不了!”某分析机构公开表示。
  对此中国平安的新闻发言人盛瑞生回应到:“平安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一家国际性的金融集团,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我们在公司价值最大化原则上,把握国内、国际可能出现的市场机会。加速战略目标的实现,才能为投资者和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2007年开始,平安将发展架构定位在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三元战略上,扩展速度开始加快。但显而易见,平安的扩张在某些单元架构方面还很薄弱。较之于国际领先的金融集团,中国平安提升空间依然很大,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平安的扩张可能。
  
  剑指海外?
  
  伴随着扩张可能而来的是业内对平安投资方向的众多猜测:是借全球经济衰退之际投资海外,还是着手整合国内市场?平安方面表示将在2008年3月股东大会通过融资方案之后公布投资方向。而目前保险业内海外牟利的呼声高涨,从种种声音中已经露出了平安下一步的端倪。
  证券分析师们认为:对于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影响,收购国际上一些金融资产成为天赐良机。到海外市场去寻找超额盈利空间,这已成为2008年保险业的共识。在广西召开的2008年第一季度保险资产管理联席会议上,保监会相关负责人称:“权益投资是保险资金重要的盈利市场,固定收益投资是保险资金重要的配置市场,而境外市场则是今年重要的投资领域。”
  平安保险作为有外资背景的金融机构,显然比其他本土金融机构更有资本试水海外,但前途究竟如何,目前仍不得而知。股评家黄湘源撰文表示:平安新的融资计划基本已经确定用于海外投资,但如果投资于西方,特别是投资于西方金融机构,极有可能间接为美国次贷危机埋单。中国银行参与的美国次债,中投公司投资的美国黑石和英国巴克莱,无不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为美国埋单的危机,首批出海的QDII也已全军覆没——没有人能够保证在以损害国内投资者利益为手段、谋得1600亿新资金的平安海外之路会一帆风顺。
  
  被忽视的力量
  
  未知的海外市场仅仅是潜在的风险,现在平安需要首先面对的,是种种质疑的声音。
  对于中国平安逾千亿巨额再融资行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颇为愤慨:“这是一种近乎于失去理性的融资,近乎于疯狂的扩张,令常人无法理解!”他进一步表示:企业怀有做大做强的理想是没有错的,但是落实到实际上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企业成长是需要过程的,花旗银行不可能一夜之间建成,企业决不是盲目做大就好,规模大了,反而更缺乏持续成长性。
  吴晓求代表了大多数投资者的声音。作为近几年资本市场“牛劲”十足的内在力,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最容易忽略的也往往是投资者的力量。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告诉《中外管理》:2007年5月30日监管层上调印花税的异常举动,造成大量资金离场,给资本市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已经充分体现出了投资者的力量。如果企业对这一点不加以重视,势必败走A股。
  而此时,恰逢中国平安的大规模再融资,市场上骂声一片。职业投资者王士庆告诉《中外管理》:平安的行为就是以圈钱为目的,视投资者利益于不顾,所有投资者都会将这次“股灾”归罪于平安保险。随着股价大打折扣的,将是平安保险的市场形象。更有可能其已有的市场份额被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或者其他外资保险巨头所瓜分。
  上市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公司发展中宣传品牌、扩大影响的好时机,能达到比广告效应更好的效果;但同时也有可能让企业陷入盲目圈钱的泥沼中,打击投资者信心,使自己卷入危机。
  另一位投资者更是直言:“奉劝马明哲先生(本刊注:中国平安董事长)和中国平安决策层,面对市场明确而坚定的反对声,还是收回再融资计划,向市场谢罪吧!市场是大家的市场,是各类投资者共生共存的市场,呵护这个市场,你也有一份责任。”
  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启动大规模的融资计划,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剂,但如果利用不当,完全忽视自身与市场的承受能力,势必伤害投资者信心,给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冒进的中国平安市值大幅度缩水,已经为一些以圈钱为目的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其他文献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一个世纪之前,萧伯纳曾如是说。  弗朗西斯赫塞尔本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手执火炬的人。这位现年94岁的老者,已多年担任美国“领导与领导学会”主席。就在今年8月,她还被委任为美国西点军校领导力研究主席。而早在30多年前,当她还是美国女童子军CEO时,曾引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帮助女青少年成长、成熟、成才的非
东芝组成的战略联盟敌不过全产品的提供商索尼,在格式之争上便最终落败。但这并不意味着索尼的蓝光是最后胜利者。    2008年2月19日,东芝全球总裁西田厚聪宣布:东芝决定终止开发、制造和销售HD-DVD播放机以及录像机。这标志着下一代DVD制式事实上会统一为索尼公司倡导的蓝光格式。随后,环球电影、派拉蒙等公司也将会纷纷转向蓝光。  索尼蓝光格式是如何干掉HD-DVD的呢?    蓝光胜在“集合”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引进人才。但是,对于有一定技术或者技能的“人才”,这些技术或者技能到底属于谁?是属于“人才”自己吗?很多企业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可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秘密被高度重视的今天,谁忽视这个问题,谁就可能被规则淘汰出局。    人才发动机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面临产品升级和技术改造。杭州长江公司就是如此。  长江公司主要生产化工产品,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人民币,但是,进入2
两性畸形为先天性生殖器发育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可根据性染色体、性腺、内外生殖器形态和第二性征分为真假两性畸形[1].两性畸形必须及早诊断和处理,以免将对患孩身心
乳业发展的火箭速度,带来了全行业的灾难。  谁都想稳健而快速发展,但如何化解二者间的冲突,掌控发展节奏?    速度和稳健,两难吗?  陈志列:任何一个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都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成长特点,速度与稳健也并不矛盾。  高速发展固然是好事,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高速发展就会很快暴露出企业的不足。但是在时机成熟、具备扩展能力、市场需求增长等条件允许下,适度提速与冲刺对于企
急于资本升值的中国企业家们,真的知道如何做一个天使投资人吗?    “创投年”没有问号?  中国已经成为投资的天堂,国外VC相继涌入,国内VC迅速成长。但繁荣的背后,大量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却依然在苦苦寻求资金,而那些已经具备了一定资本的企业家,却希望通过投资,来使自己的资本升值——天使投资人在中国应运而生。  根据美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天使投资报告:2007年美国有258200个活跃的天使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