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绵字”之释看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谬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所谓“现代联绵字观念”,就是指今之主流派学人对联绵字的看法,是以“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为核心的一种理论,所以也说“现代联绵字理论”。笔者教书的前20年讲授现代联绵字理论不走样,因为从老师那里学来后,一直没有怀疑过此理论。不过,也没觉得它多么伟大。到2002年查一本讲20世纪中国语言学的书,无意间发现书中说现代联绵字理论是“20世纪汉语研究的重大理论建树之一”,则不免疑惑:不就是那么点儿常识嘛,怎么成“重大理论建树”了?再说,大家一直都说“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是古人创的,几乎所有讲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著作里都要举王念孙等古人之说来证明这理论古已有之,连《现代汉语词典》释“联绵字”也说“旧称双音的单纯词”,怎么又成了“20世纪的”了?于是认真考察古今人讲联绵字问题的著作,渐渐发现现代联绵字理论不仅不是重大理论建树,简直就是语言学中最无根最具负面影响的东西。我却一丝不苟地讲了20年,不知贻误了多少学生,同时又担心他们也像我一样让谬种流传。我不能不把自己现在对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认识写出来。近年我于《汉字文化》、《辞书研究》、《古汉语研究》、《语文建设通讯》和日本的《中国语研究》、《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等期刊发表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现代联绵字理论问题,初步证明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荒谬。本文从词典之释“联绵字”来看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荒谬。所以借词典讨论问题,是因为词典释义大多反映了“定论”,具有普遍意义,当然不是批评所借用的词典。
  
  一、从语文词典之释“联绵字”看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谬
  
  词典中最早接受现代联绵字观念而解释“联绵字”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它于1960年出版试印本,释“联绵字”曰:“旧称双音的单纯词。”举了六个例词,到1965年出版试用本,换了三个例词,直到1978年正式出第一版,和1983、1996、2002、2005的各版本都沿用试用本的六个例词。但事实证明,《现汉》释“联绵字”前后所举九个例词中,八个是合成词,一个是音译外来词(即初印本里所举的“珐琅”),没有一个可以支持其“旧称双音的单纯词”之说;(详拙作2007a)其所谓“旧称”的“旧”,实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说得确切些,《现汉》对“联绵字”的解释直接来自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语法书。那部语法书先把1935年问世的一部音韵学著作所谓“我总以为……连绵字的构成还有几条方法,其中的一个便是发音相近的声或韵的连缀”①之类的臆测坐实了,又拿王国维的“合二字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来证明,却把王国维这话给理解错了。这些事实,拙文(2007a、2008)中已有详细考证,恕不重复。这里还有两个问题需要简单一提。其一,联绵字语素辨认之方法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此前采用朴素分析法、同型替代法和词义对照法辨认联绵字语素,都是不同形式的贴标签,从认识论角度讲,都受制于主观唯心主义。从这个角度看,释“联绵字”曰“旧称双音的单纯词”,也是靠不住的。联绵字语素辨认方法问题,将另文讨论。其二,我们必须看到,一个用错误的理解支撑起来的臆测——“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而今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汉语词汇研究与教学,左右了词典对联绵字的释义,影响了汉语本质特点的研究,干扰了汉语在语言类型学中的定位,已经不是一般的负面影响了。
  在语文词典中,释“联绵字”而追随《现汉》最紧的是《汉语大词典》。它释“联绵字”曰:
  旧称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包括:双声的,如“仿佛”、“伶俐”;叠韵的,如“阑干”、“逍遥”;非双声非叠韵的,如“玛瑙”等。
  《汉语大词典》追随《现汉》的表现有二。其一,就其释义语而言,《现汉》说“旧称双音的单纯词”,《大词典》以《现汉》之说为基础,说“旧称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这“两个音节联缀而成”是从词源学角度说的。它着眼造词之初,随大流臆造了联绵字的造词方式,说得比《现汉》更“到位”了。其二,给联绵字分类也和《现汉》一样,即也分为双声的、叠韵的和非双声非叠韵的三类;②就连例子也是抄了《现汉》的。即使因知《现汉》非双声非叠韵的例词“妯娌”是个合成词,只抄一个“玛瑙”,也不再补上个例词。然而,照一般的规律,追随者又总是表现出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就《大词典》追随《现汉》之释“联绵字”而言,它可能会使一般人觉得《现汉》对“联绵字”的解释不容置疑,连其用例也不可或易,从而有效帮助《现汉》普及“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但在不那么迷信的人那里,《大词典》的追随则恰恰暴露了《现汉》之释“联绵字”的不可信,暴露了现代联绵字观念的荒谬。第一,所谓“旧称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的“旧称”是怎么来的?依据是什么?追随者能做出既能让被追随者满意而又与客观事实相符的解释吗?第二,所谓“两个音节联缀而成”,是根据什么说的?如果根据学者所谓“一种特殊的构词法”(或曰“双声叠韵构词法”什么的)说的,那么,汉语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殊的构词法”?如果不是根据所谓“特殊的构词法”说的,那又是根据什么说的?第三,如果汉语里真有“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的联绵字,那些没有现代词汇学知识、不懂语素分析法的旧时人是用什么方法辨认出来的?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辨认工作?他们绝大多数人研究联绵字只是为了通经致用,通经致用也需要对联绵字进行内部结构分析?第四,如果汉语里真有“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的联绵字,大概不会只是《现汉》所举的那六个吧?又为什么不另举几个而避抄袭之嫌呢?特别“双声的”和“叠韵的”各两例,而“非双声非叠韵的”只有一例,为什么不能给它补上一个?是补不出呢,还是怕补错了?追随者的尴尬到底说明了什么?第五,即使追随者袭用的五个例词,或为联合型合成词,或为偏正型合成词,(详拙作2007a)又有哪个是真正“由两个音节联缀而成的单纯词”?这些问题,多非《大词典》所独有。它们的存在,充分暴露了现代联绵字理论的基础理论“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的不可信。
  
  二、从百科词典之释“联绵字”看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谬
  
  百科词典释“联绵字”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下面就以它为例。它释“联绵字”曰:
  (1)(序号为引者所加。下同)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2)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是“联绵词”。(3)联绵词在汉语里起源很早。在先秦以前上古时代,除了单音词以外,就是复合词和联绵词,不过联绵词所占的数量不是太多而已。(4)联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所著的《复古编》。联绵字可以分为三类:……(5)在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联绵字之内。如王国维所作《联绵字谱》。③
  《大百科》立足现代联绵字观念解释“联绵字”,而闪烁其词,故多有可商。下面依引文中所标序次略陈管见。
  (1)后面的一句话是把小学家的语文学思
  想和现代语言学工作者的一种臆测糅在了一起。“两个字联缀在一起”(构成一个双音节单纯词)是以今人所谓汉语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为依据说的,“不能分开来讲”则好像是王念孙的“不可分训”或段玉裁的“不可分释”。而事实证明,汉语里绝不会有那种“特殊的构词法”(详拙作2004、2007b);小学家的“不可分训/释”其实是强调词义的整体性,而与某双音词是否单纯词无关。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合成词,都具有词义的整体性,其含义都不是其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因此都“不能分开来讲”,或者说都“不可分训”。这样说来,《大百科》把“联绵字”界定为“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可能会让传统语文学家和现代语言学家做出截然不同的理解。
  (2)后面的话是从现代联绵字观念的立场
  出发,强将传统语文学中的“联绵字”嫁给现代联绵字观念下的“联绵词”。纵观中国语文学史,古人研究联绵字,或如宋张有是正文字,规范联绵字的书写形式,或如明清学者明通假,辨或体,反对拆骈为单,而没有人像现代语言学家那样考察某双音词的内部结构方式及语素构成情况,怎么能说“联绵字”就是“联绵词”呢?传统语文学里的“联绵字”大致相当于现代词汇学里的“双音词”,而“联绵词”则是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肯定派(以下简称“肯定派”)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然后加进现代词汇学中,让它专指除了双音节拟声词或音译词以外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双音节单纯词。《大百科》之前,持现代联绵字观念讨论问题者已经习惯把自己对联绵字的认识说成古人的认识,自《大百科》之后,更是如此。他们硬说古人的“联绵字”就是他们所讲的“联绵词”,这其实是对现代联绵字观念信心不足。要不,怎么硬是与古人搞统一战线呢?
  (3)后面的话有三点疑问。其一,说“联绵词在汉语里起源很早”,早到什么时候?会不会殷商以前?如果是殷商以前,其证据是什么?文献无徵的观点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如果是殷商时期,甲骨文里为什么找不到作为双音节单纯词的“联绵词”?如果是殷商以后,则是用“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创造的。然而,汉语里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用复合法构词,而未见用什么“特殊的构词法”创造双音节单纯词的例,并且至迟至周初就已经兼用派生法构词了;而在既有复合法构词之利,又有派生法构词之便的语言社会里,谁还会特意创造“一种特殊的构词法”,以便于交际中创造双音节单纯词,而让人不知所云呢?即使有人那么做了,别人不理解,又怎么流传下来?流传不下来,后人无缘看到,凭什么去建立“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其二,将“复合词”和“联绵词”对举,是认定“联绵词”就是双音节单纯词。但是,这双音节单纯词的“联绵词”包括不包括双音节拟声词?如果不包括,那是为什么?并且,那种“联绵词”产生的必然性是什么?如果包括,怎样区分双音节拟声词和“联绵词”?看来,只有让“联绵词”仅指双音节拟声词才没有这么多麻烦。然而,那便干脆叫“拟声词”好了,为什么又叫它“联绵词”呢?其三,所谓“联绵词所占的数量不是太多”,又是为什么?会不会是研究者不明其内部结构方式及语素构成情况的不是太多,就像《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之释“联绵字”误将合成词作单纯词的例子举出来那样?
  (4)后说“联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所著的《复古编》”,但却不知道张有的联绵字观念不支持现代联绵字观念。张有《复古编·卷六〈联绵字〉》共收联绵字58条,但没有给“联绵字”下定义,我们只能从张书中考订联绵字的情况了解张有的联绵字观。下面试举其三例。
  左右:左右手相助也。左,从工,则个切。右,从右口,于救切。别作“佐佑”,非。
  劈歷:劈,破也。从刀辟。普击切。歷,过也。从止厤。郎击切。别作“霹靂”,非。
  裵回:宽衣也。裵,从衣非。薄回切。回,转也。从口,中像回转形。户恢切。别作“徘徊”,非。
  读上录三例,大概谁也不会相信张有的联绵字观念会支持现代联绵字观念。《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是书根据《说文解字》以辨俗体之讹,以四声分类诸字,于正体用篆书,而别体、俗体则附载注中,犹颜元孙《干禄字书》分正、俗、通三体之例。”这样说来,结合上引各例,张有的“联绵字”,是指有待规范其书写形式的二字词。如果一定要考察其语素构成情况,则绝大多数是合成词,如凹凸、陧阢、怀抱、屯亶、担荷、踪迹、髫龀、提携、襁褓、千秋等,极个别是由拟声而来的单纯词(如鹡鸰)或音译而来的单纯词(如苜蓿),一个用“特殊的构词法”构成的双音节单纯词也没有。
  (5)后举王国维的《联绵字谱》作联绵字著作的典型,并于隔了一条之后“《联绵字谱》”条下盛赞它“是研究联绵词语很有用的一本资料书”。但遗憾的是,《联绵字谱》一书中不仅至少3/4的联绵字是合成词,而且还收了一些四字词组。我们曾于(2007a、2008)两篇文章里分别举了它300个合成词,并列举了它的四字词组,读者可参看。而需要指出的是,坚持现代联绵字观念的著作里,像《大百科》的上引文字随处可见。这绝不是它们的作者水平不够,根本原因是现代联绵字观念的基础理论“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本来自虚构,(详拙作2007a、2008)而一定要予以证明,就不能不写这类文字。
  在前面两部分考察讨论的基础上,有个事实应该加以概括和明确:现代联绵字理论借错解前人之说建立起基础理论“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又不断用同样的手法发展这一理论④,终于建立起庞杂的理论赌场⑤,误导汉语词汇研究与教学以及语文词典解释联绵字等各项工作。这是每一个研究者、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及每一个涉足汉语言文化知识的人都需要注意的。
  
  三、从语言学词典之释“联绵字”看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谬
  
  近一二十年以来,国内出版了不少语言学词典。它们解释“联绵字”口吻一致,都是立足现代联绵字观念解释“联绵字”。但是,详略不同。如《中国语言学大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释“联绵字”用了160多字(包括标点符号。下同),《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释“联绵字”用了250多字,《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中华书局,1996)释“联绵字”用了约400字,《实用古汉语知识宝典》(以下简称《宝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释“联绵字/词”用了1000余字。很明显,越往后,用字越多,解释越详括。最后一部,远不及前面任何一部部头大,释“联绵字”所用字数却超过了前三部的总和。其间最主要的原因是现代联绵字理论越来越受质疑⑥,信守现代联绵字理论者不肯放弃自己的信仰,越受冲击,便越想方设法卫道。这一事实反映到词典对“联绵字”的解释中,便出现了一个后出的不大的本子释“联绵字”用字超过了从前三个大本子释“联绵字”用字之总和的现象。然而,只要是不科学的思想理论,信仰者钻皮出其毛羽的工作做得越多,暴露该思想理论之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条普遍规律。由虚构加附会而产生并累积起来的现代联绵字理论也不例外。⑦上文借对《汉语大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之释“联绵字”的讨论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再借对《宝典》之释“联绵字”的讨论来做些补充。为了较好地说明问题,特抄录《宝典》对“联绵字/词”的解释如下:
  【联绵字】(1)(序号为引者所加。下同)同“联绵词”。如清代王国维有《联绵字谱》一书。
  【联绵词】(2)词汇学术语。也叫“联绵字”、“连绵词”、“连绵字”、“连语”、“謰语”、“连字”、“骈字”、“骈语”、“二文一命”等。除叠音词、象声词和叹词以外的汉语固有的双音节的单纯词。(3)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叠韵或既双声又叠韵的关系。如“陆离、踌躇(下划线为引者所加。下同)、萧瑟、磅礴、倜傥、蜘蛛”为双声联绵词,“崔嵬、灿烂、葫芦、妖娆、峥嵘、须臾”为叠韵联绵词,“辗转、顑颔”为既双声又叠韵。也有一些联绵词的两个音节既非双声也非叠韵,如“浩荡、跋扈、颠沛、滂沱、蜈蚣、鹦鹉”。(4)联绵词的两个音节是否双声或叠韵,必须以汉语的上古音来鉴别,不能以现代的读音来判断。如“萧瑟”的现代普通话读音为xiāo sè,两个音节的声母并不相同,但是在上古音中,两字同为心母,即都读为s-,因此是双声联绵词;“峥嵘”的现代普通话读音为zhēnɡ rónɡ,两个音节的韵母并不相同,但是在上古音中,两字同属于耕部,即都读为-enɡ,因此是叠韵联绵词。(5)联绵词是单纯词,只包含一个词素,因此其意义是由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共同来表示的,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不能拆开来解释。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联绵词“望洋”不能解释为“望着海洋”,而应解释为“仰视貌”。(6)由于联绵词是单纯词,最初大多没有本字,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大多是纯粹的记音符号,所以同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文字形式,如“望洋”,又作“望羊、望佯、望阳、茫洋、盳洋”。而到后来,许多联绵词逐渐有了通行的写法,除了印刷、引用古籍等以外,一般不能写成其他字样,如成语“望洋兴叹”中的“望洋”现在没有其他写法。(7)联绵词用两个音节来表示一个词素,因此联绵词的两个音节一般不能拆开来用,不过古人为了押韵或追求行文变化,也有把两个音节拆开来用,甚至颠倒使用的。如《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联绵词“玄黄”未拆开,而《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则“玄”和“黄”两字拆开使用了。又如东汉王充《论衡·知实》:“眇茫恍惚,无形之实。”联绵词“恍惚”两字未拆开,而《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则“恍”和“惚”两字不但拆开,而且第二句中颠倒使用了。(8)古人所谓的联绵词,其范围比现在大,往往还包括其他双音节合成词,如清代王国维的《联绵字谱》就收有“踊跃、和谐、艰难、刚强、穷困、变化”等。(9)此外,现代学者也有把双音节的音译词,如“葡萄、苜蓿、玻璃”等作为联绵词的。(10)参“联绵词不可分训说”。
  《宝典》对“联绵字”的解释客观地反映了肯定派的观点,为我们有效地讨论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否则,不管引多么权威的著作,都只是引一家之说,而不具普遍性;不管引多少专著的同类文字,都难免片面之嫌。只有“典”的文字至少代表了主流派的意见,才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较强的说服力。下面依引文中所标序次略作讨论。
  (1)后说“联绵字”同“联绵词”,这是肯定派的“共识”。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上文第二部分的“(2)”里已经指出。看了《宝典》的解释,又生两点疑问:其一,既然“联绵字”同“联绵词”,并且举王国维《联绵字谱》为证,那么,王国维为什么没有把他的书叫做《联绵词谱》?能说当初也可以叫《联绵词谱》吗?其二,既然“联绵字”同“联绵词”,都是双音单纯词,而后面又说“王国维的《联绵字谱》就收有‘踊跃、和谐、艰难、刚强、穷困、变化’等”,这算不算前后矛盾?其实,这种矛盾是肯定派永远摆脱不了的,除非什么时候放弃了现代联绵字观念。
  (2)后面的话也是肯定派最爱说的。但是,考察结果表明,1935年以前,“联绵字”、“连绵字”、“謰语”、“连字”、“骈字”、“骈语”、“二文一命”等术语没有哪个曾指双音节单纯词。(参拙作2007c)“连绵词”是肯定派创造的一个新词,用来指双音节单纯词只有二三十年,且只限于肯定派。至于“连语”,1935年以前只王筠有时像指双音节单纯词,比如他说“圣人正名百物,大物皆一字为名,小物乃两字为名,其尤不足道者乃以双声叠韵为名”云云,但那分明是探索者的想象,笔者于《从王筠“连语”说看现代联绵字理论》一文中作了全面辨正。此文即将于《汉语史学报》刊出,这里不再重复。至于“除叠音词、象声词和叹词以外的汉语固有的双音节的单纯词”云云,只是想象,无事实依据,理论依据至多也不过王筠的“圣人正名百物”之类和索绪尔的音义结合任意说⑧,我们(2004、2006、2007b)曾从不同角度予以讨论,答案是否定的,这里也不重复了。
  (3)后面的话也是肯定派著作中反复宣讲
  的内容,但它不能证明联绵字是单纯词(详拙作2007b)。至于《宝典》所举的20个例词,辗转、崔嵬二词,白平(2002:179—180、181—182)经考证,认定是合成词;由引者加了下划线的12个例词也可以肯定是合成词。另外,“鹦鹉”一词,照白平(2002:206)的考证,当为偏正型合成词,但也许还不是确论。它与剩下来的陆离、倜傥、蜘蛛、须臾、蜈蚣等五个联绵字待考。但它们肯定不是用今人虚构的“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创造的,因为至今只见有人虚构或信守“一种特殊的构词法”,而未见有人拿出服人的证据证明那种“特殊的构词法”确曾有过。肯定派总是爱把自己不明其结构方式的联绵字认作“一种特殊的构词法”构成的,是没有说服力的。
  顺便一提,考辨联绵字的语素构成情况只懂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道理还不行,还必须善于求本字。肯定派所谓“由于联绵词是单纯词,最初大多没有本字,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大多是纯粹的记音符号,所以同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文字形式”云云,乃是想当然之辞。我们看到肯定派所以误列大量合成词充当单纯词的例子,现代联绵字观念的成见害了他们只是其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注意或者不愿意考求本字。例如看到《宝典》所举例词中的“葫芦(芦)”,而知道它是由“壶卢”俗写而来,壶卢形如壶与卢,故名,就不会误判它为单纯词了。
  (4)后面说鉴别联绵字是否双声或叠韵,要
  看其上古音。这是肯定派多数人的意见。可是,上古音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并不很清楚。比如上古声母,《宝典》117页说28个,王力(1985:18)说33个;部分学者认为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另一部分学者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古有复辅音声母者,所拟复辅音也很不相同,有的拟了10个复辅音声母,有的拟了240个,还说“不止这些”。而庞光华(2005)认定上古汉语没有复辅音声母,并对部分学者共同拟定的复辅音声母做了一一辨正。这些事实告诉我们,上古声母目前还不是很清楚。韵母的情况好一些:《宝典》120页说上古韵部31个,王力(1985:33)说29个。退一步说,即使将来把现在正在研究的“上古音”弄清楚了,也只是弄清了春秋战国秦汉音,春秋以前的汉语语音呢?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汉语中,复合法与派生法已经十分成熟,加上最早的拟声法,只要什么时候需要,没有什么词不能创造的,绝不可能另用什么“法”去创造不可理解的“双音节单纯词”。因此,在鉴别联绵字是否双声或叠韵问题上,同是信守现代联绵字理论者,意见也大不相同。如张斌等(2002:166)说:“所谓双声、叠韵都是以现代汉语语音为标准的。”这里所以列举张先生的观点,只是说在这一基本问题上,肯定派内部意见不一,暴露出现代联绵字理论由于先天不足而于实践上行不通的一面,倒不是我们同意张先生的意见。只要把双声叠韵作判定“联绵字—双音节单纯词”的标准,就是不合适的,不可信的,因为汉语史上不曾有什么双声叠韵构词法(或曰“一种特殊的构词法”等)。(详拙作2004、2007b)
  (5)后面的话是肯定派最爱说的。如果汉语里确有除了双音节拟声词(包括音译词)以外还有别的双音节单纯词,这话可能是对的。但是,持论者至今没有举出一个当其说的例子。至于《宝典》所举的“望洋”,虽然是肯定派最常举的一个例词,并且它也的确不能讲成“望着海洋”,但它的确也不当其说,因为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动宾型合成词。这只要看看清桂馥《札朴·卷四〈望羊〉》和汉刘熙《释名·释姿容·望羊》及清王先谦《释名疏证》中的相关疏语就可以了,恕不赘言。其余问题,留在《“联绵词不可分训说”辨疑》中讨论。
  (6)后面的观点也是肯定派共有的,但也是不成立的。拙文《从王筠“连语”说看现代联绵字理论》一文第四部分“关于‘义存乎声,故书写形式不定’说”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一部分的“(3)”的第二小节也谈及此事,可参看。
  (7)后面的观点是改造清王筠《毛诗双声叠韵说》里的相关说法而来。王筠又说“此秘发于王怀祖先生”。考王念孙父子著作,于《经义述闻·毛诗上》“我马玄黄……”条下有说,概括地说即依自己对《尔雅》所释的理解而非毛传、郑笺和否定孙炎《尔雅音义》、郭璞《尔雅注》。今肯定派未审王筠、王念孙父子之说,却进而移其花来接自家之木,其间涉及的问题很不少,为避枝蔓,暂不展开讨论。但必须指出的是,肯定派要想把“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贯彻到底,必须给“例外”一个说法,于是就有了(7)后面改造前人的话。殊不知,由于“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本来自虚构,(详拙作2007a)谁也找不出当其说的例子。因此,遇到这种说法,只考察它的例子就可以了。比如,“恍惚”是联合型合成词,我们(2007a)已经考辨过了。现在来看“玄黄”。玄、黄均颜色词。《易·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坤·文言》:“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宋倪天隐《周易口义》卷一:“玄,天之色;黄,地之色。以其上下相敌,必有相伤,故玄黄之色杂于其间。”《宝典》所举《诗经·小雅·何草不黄》的“玄”“黄”,就分别用了它们的颜色义。其所举《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毛传:“玄马病则黄。”这首诗一般认为是周幽王时的,据毛亨只有500年,像今人读明清人诗作,他的注释应当是可信的,故后世说家多宗之。如宋段昌武《毛诗集解》卷一:“朱曰:病极而变色也。”元刘瑾《诗传通释》卷一:“玄黄,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尽管王引之《经义述闻》、王筠《毛诗双声叠韵说》非之,但其说未为确论,所以直到20世纪,注家仍多从毛传、郑笺、孔疏。即使今天,不遵毛传、郑笺、孔疏者仍是少数,大致说来只限于语言学界的现代联绵字理论肯定派,文学界、文献学界及史学界不知道现代联绵字理论者大概没有不遵毛传、郑笺的。如果我们一定要推翻毛传、郑笺,仅凭移王筠等一面之词之花接自家之木是不行的,还必须拿出服人的证据证明《文言》作者读不懂早他几百年的爻辞、一代经师毛亨读不懂《毛诗》。否则,只能承认《卷耳》中的玄、黄用了其颜色义,它们各是一个单音词。
  (8)后说“古人所谓的联绵词,其范围比现在大,往往还包括其他双音节合成词”,这话表明,即使坚守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营垒者,一不小心,也可能说出反现代联绵字理论的话来。但这类说法明显不到位。首先,古人从来不说“联绵词”。其次,古人笔下的“联绵字”大致与现代词汇学中的双音词相当,只有王国维的《联绵字谱》里收了一些四字词组,算是例外。再次,古人的“联绵字”与肯定派的“联绵字/词”完全不同,这是因为他们整理联绵字或为订误或为明通假的目的决定的。他们只是为了语文应用而论及联绵字—双音词的,而双音词中绝大多数是合成词。明乎此,如果还要问他们笔下的联绵字是单纯词呢还是合成词,只能答曰:绝大多数是合成词。(参拙作2007b、2007c)可惜,这样简单的一个问题,被现代联绵字理论给搅成了迷魂阵,让千千万万的研究者和教师晕头转向,让亿万学子习非成是,歪打歪着而不知,一旦争论起来则总是理屈气壮。
  (9)后面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其一,把双音节的音译词归为联绵字者,可能不是肯定派嫡系。因为《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虽然曾经把音译词“珐琅”做非双声非叠韵联绵字的例词,但到试用本里就删掉了。理由很简单:它不是用“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创造出来的。其二,古人早就把双音节的音译词归为联绵字了。如宋张有《复古编·卷六〈联绵字〉》所收58个联绵字中就有苜蓿、骆驼、加沙三个是音译外来词。
  (10)后面所举“联绵词不可分训说”共用986字。本文初稿也曾录下,列出七个方面的问题逐一讨论,但定稿时考虑文章太长不好发,就把它抽出,题为《“联绵词不可分训说”辨疑》,拟独立发表。
  为了讨论起来自由一些,上文借各类词典之释“联绵字”讨论现代联绵字理论问题,而无意批评所借用的词典。因为不管哪类词典,释词都是努力反映“定论”。换个角度说,即使我们编词典解释“联绵字”,最多也只能这样解释:联绵字,传统语文学史上一般指双音词。部分现代人著作里的“联绵字”与语文学史上的“联绵字”完全不同,只指双音节单纯词,是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反对“汉语单音节幼稚落后论”而虚构出来并延续下来的说法。
  
  注释
  ①句中引号里的话见魏建功《古音系研究》第三章第八节。那个时代,中国学者强烈反对“汉语单音节幼稚落后论”,声称“汉语自古就不是单音节语”,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的著作中仍有类似的话。
  ②分联绵字为此三类,始自王国维《联绵字谱》,但王氏书中所收的联绵字大多数是合成词。(详拙作2007a、2008)
  ③《大百科》以下还讲了联绵字多种书写形式问题。虽有其代表性,但笔者在发表的文章中已多有讨论,以后适当的时候还会谈到。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双音词是否有多种书写形式,与它是否单纯词毫无关系。
  ④又如《大百科》对“謰语”的错解与相关词条的错解、语言学词典表现出的同类错解,以及它们反映出的学术专著所存在的同一性质的问题等。
  ⑤说它是“理论”,可能没有疑义。说它“赌”,因为它产生之初只是赌一把,后来弄假成真,则越陷越深。说它是“理论赌场”,不只是因为它那里面众“赌徒”都很荒谬,而且它们又把汉语词汇研究与教学、词典对联绵字的释义等都给押到了赌注上。说它“庞杂”,因为它除了有人们给它拼凑的那么多“特点”以外,还硬让它们生出那么多理论。笔者已发表专数该赌场各类“赌徒”的文章十几篇,只数了一半多一点,可知它很庞杂。
  ⑥继陈瑞衡(1989)、李运富(1991)批评“旧称”于史无征之后,不断有人撰文对宣传“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者所举例词进行辨正。特别白平《汉语史研究新论》(2002)第152—208页更是集中批判了“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作者先是考察历代语文学家笔下的“联绵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探讨双声词产生的原因,最后对经常被用来支持“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的披靡、辟易、参差、辗转、窈窕、崔嵬、虺隤、栗烈、觱发、从容、岂弟、匍匐、徘徊、薜荔、憔悴、婉娈、螮蝀、夭閼、翱翔、逍遥、鹦鹉等21个联绵字进行一一考辨,用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正在广泛流行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其实是没有客观依据的。
  ⑦论其虚构,详见拙作2007a、2008;言其附会,主要指它各种分支理论的产生,这在笔者所发表的批评现代联绵字理论的文章中多有证明,下文还将谈到一些。
   ⑧索绪尔的音义结合任意说,自发表以来近百年间一直争论不休。20世纪著名语言学家Emile Benveniste(1901-1976)曾指出:“符号根本没有日内瓦学者所设想的那种任意性”,“语音形式,如果不与某一概念相对应,便不可能为理智所接受”。但索氏之说传入我国以后,被部分人奉为金科玉律,也不断有人提出质疑。笔者(2006)《“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说疑义》在否定索绪尔语言观的同时,重点分析批评了索绪尔语言观的理论基石“音义结合任意说”。发表后有人在香港《语言学研究与应用》发表文章批评,又去《辽东学院学报》发文章批评,一个学生要写文章回应,我没有同意。本文论及相关内容,还坚持《疑义》中的观点,并把它列在参考文献中,等待有些说服力的批评文章。
  
  参考文献
  [1]白平《汉语史研究新论》,书海出版社,2002
  [2]陈瑞衡《当今“联绵字”:传统名称的“挪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4期
  [3]李运富《是误解不是“挪用”——兼谈古今联绵字观念上的差异》,《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
  [4]庞光华《论汉语上古音无复辅音声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5]沈怀兴《双声叠韵构词法说辨正》,《汉字文化》2004年第1期
  [6]沈怀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说疑义》,《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5期
  [7]沈怀兴a)《现代联绵字观念的来历》,《中国语研究》2007年总第49期。b)《〈联绵字典〉的收词及相关问题》,《辞书研究》200年7第3期。c)《“联绵字“与语文学史上的相关名词》,《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3期
  [8]沈怀兴《中国现代语言学早期的联绵字观念》,《语文建设通讯》2008年1月(总第88期)
  [9]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张斌等《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通讯地址:315211 宁波大学中文系,作者为教授)
其他文献
“俞”字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俞”是语气词,表示应允或应答。《尔雅·释言》:“俞,然也。”《字诂》:“俞、唯,皆应词。”这是目前所见上古文献中最常用的义项。“俞”的本义不可能是语气词,从汉语虚词演变的历史来看,汉语的虚词都是从实词虚化而来,古人造字因意构形,不会为虚词造字,所以,“俞”之语气词义肯定是后起义,或者是实义虚化,或者是假借义。
期刊
“驯”是一个意义单一、读音比较特殊的字。在电视、广播以及人们日常口语中,“驯”的读音很混乱,或读为xún,或读为xùn,莫衷一是。  现行常用字典词典的注音也很不统一,《现代汉语词典》(第一、二、三、四版)、《汉语大词典》均注音为xún,1977年出版的《辞海·语词分册》(1989年修订)也注音为xún,另注xùn,说明是“训”的通假字。《辞源》(1983年修订本)、《汉语大字典》注音跟《辞海》一
期刊
在传统训诂学中,所谓的反训,指的是—个词具有两种相反的意义,或者说是一个词与本身构成反义词。对反训存在与否和如何定称等问题,历来分歧较大。“施受同词”是反训的一个主要例证,也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释的一种现象。所谓的施受同词,是认为如“受”有{受}和{授}两个相反义,“借”有{借入}和{借出}两个相反义。在具体上下文中,的确可以这样解释。但我们认为,在理论上如果严格地从共时同一性角度来确定词,同一个
期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岁正是人生最关键的少年期,虽然稍显稚嫩,却已透露出风华正茂的英气。而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专版已经走过整整10个年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汉语热”的急剧升温,《学中文》已经成为海外读者非常欢迎的版面之一,已经由一个咿呀学语“婴儿”成长为一名独具自主创新意识的“少年”。  汉语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最重要、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既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又
期刊
旗语是一种视觉通讯手段,曾广泛应用于航海、铁路及某些体育比赛(如F1赛车)。中国近代旗语主要是直接引用或者模仿、学习西方旗语。汉语拼音产生后,它成为中国旗语设计的基础。中国语文学家,特别是汉字改革家认为:汉语拼音在旗语通讯中起着重大或主要作用。它的拉丁化、音素化可以把任何汉语语句转换为旗语形式;或者说基于汉语拼音的拉丁化、音素化旗语有着最强的表达能力,可以表达任何复杂的含义。本文作者发现:中国旗语
期刊
长期以来,徐德江先生对语言文字的“细胞”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深入探索。  朱星先生1979年6月29日为郭绍虞先生题写书名的徐德江著《语言文字理论新探》所写的“序”指出:“徐德江同志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用以钻研语言理论。”在学习中徐德江深刻体会到革命导师对“细胞”分析法的重视。他把自己提出的理论称为“细胞分析法的语言文字理论”。他在著作中引用列宁的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
期刊
不久前,有位著名的文化学者在一次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作为评委在讲评文化知识问答时,竟把成语“杯水车薪”中的“车”读作“jū”,观众立刻哗然,这位专家事后还理直气壮地辩解说,“车”字古音读“jū”嘛。不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车”有两个读音,一为“chē”,另一个读音读“jū”,但只有在象棋中的“车”作为棋子读作“jū”,在一般成语和古诗词中,“车”应读作“chē”。这是一般文学常识。如成语“杯
期刊
黎锦熙、王力、吕叔湘三位先生都是百年来中国语文学界极有学术造诣和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然而一些著作多提后两位,对黎先生很少提及,这恐怕有失公允。  关于黎先生的学术成就,刘庆俄、胡双宝等先生已经论述,我不再重复。我想突出强调说明的是,黎  先生作为中国语言文字学界的一代宗师,不仅在学术造诣上远远超过一般权威、大师,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唯科学是从。而要做到一生唯科学是从,必须是不重个人名利,公而忘私
期刊
黎锦熙先生是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的奠基人,是国语运动的倡导者和急先锋,是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的大学者。今年3月27日,是他逝世30周年的纪念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用毕生精力为我国的语言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一 光辉的一生    黎锦熙先生字邵西,湖南省湘潭县晓霞镇石潭坝村人。1890年2月2日生于书香门第的世族之家。4岁即从塾师读《诗经》,11岁读完“十三经”及大量散文名作,15岁
期刊
战国末期,从诸侯割据走向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实现统一的条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秦王政“承六世之余烈”,在尉缭、李斯、王翦、蒙武等辅佐下,经过十年苦战,终于消灭了割据称雄的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攻战日作,流血于野”生灵涂炭的局面,完成了彪炳千秋、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自立名为始皇帝,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