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草坪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园林绿化元素,在我国的应用已经很普遍,但由于我国各地环境、气候差异较大,草坪病害的发生也不尽相同。阐述我国黑龙江地区草坪草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发生规律,并提出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草坪草;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6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003-01
草坪建设对于黑龙江省这样的北方地区在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草坪种植后,却经常受到病、虫、杂草的危害,致使草坪退化很快,造成秃斑,成片枯死,杂草丛生,影响美化效果,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很巨大的。
1黑龙江草坪病害的类型
根据致病机理的不同,草坪病害一般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包括机械损伤、践踏伤害、灼伤、药害、肥害、缺素症等。在草坪病害中以侵染性的真菌病害最为严重。草坪的侵染性病害发生是寄主、病原微生物和发病环境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特定时间内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草坪才会有病害发生。若人为地改变草坪小环境,增强草坪草的抗病性,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
黑龙江地区发生的草坪病害主要有褐斑病、腐霉菌属病害,其它还有轮斑坏死病、壳二孢属叶枯病、尾孢属叶斑病、二极孢菌属枯萎病、禾草褐色条枯病、苦乌菌属枯萎病、白粉病、雪腐病、锈病、黑痣病、廉孢霉属病害等。
1.1白粉病
由禾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DC.ex Merat)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受害叶片上先出现1~2mm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褪绿斑点,以叶面较多,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椭圆形的绒絮状霉斑。初白色,后污白色、灰褐色。霉层表面有白色粉状物,后期霉层中出现黄色、橙色或褐色颗粒。随病情发展,叶片变黄,早枯死亡一般老叶较新叶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草坪呈灰白色,像撒了一层白粉,受震动会飘散,该病通常春秋季发生严重。为草坪禾草上常见的茎叶病害之一,尤以早熟禾、细羊茅和狗牙根发病最重,是早熟禾和羊茅属草上的重要病害。当感病草种种植在荫蔽或空气流通不畅的地方,遇到长期的低光照,发病就会很严重。该病主要降低光合效能,加大呼吸和蒸腾作用,造成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草坪景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株体内或病残体中越冬。翌春,越冬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越冬后成熟的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晚春或初夏对禾草形成初侵染。着落于感病植物上的分生孢子不断引起再侵染。
分生孢子只能存活4~5天,萌发时对温度要求严格,适温17~20℃,对湿度要求不严格。白粉菌侵入禾草后,寄生在寄主叶片的表皮层细胞,通过吸器从活细胞中吸收所需要的营养。子囊孢子的释放需要高湿条件,通常发生在夏秋季降雨之后白粉病为害加重。
1.2褐斑病(Brown patch)
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此病在夏季危害最为严重,它是一种土传病害,寄主范围广,具有发病率高、传染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
褐斑病发生部位为叶、鞘、茎,根部往往受害较轻,如果及时防治,大部分病株都能再生长出新叶,得以恢复。腐霉枯萎病菌可侵染全株,尤其是以根茎部和叶片发病严重,造成根腐和苗腐,高温炎热时,病株很容易失水死亡。受褐斑病菌侵染后,受害叶片和叶鞘上产生梭形病斑,长1至4厘米。开始呈水渍状,后病斑中心枯白,边缘红褐色。而腐霉枯萎病一般是从叶尖向下枯萎或自叶鞘基部向上呈水漬状枯萎,病斑青灰色,后期有的病斑边缘变棕红色。褐斑病在草坪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近圆形枯草圈,条件适合时,枯草圈直径可从几厘米扩大到2米左右,由于位于中心的病株可不断恢复,就在草坪上出现了中间绿、外边枯的蛙眼状环形枯草圈。腐霉枯萎病常发生于高温高湿条件下,草坪上突然出现直径2至5厘米的圆形黄褐色枯草斑,病株水浸状变暗绿腐烂,摸上去有油腻感,枯草圈呈圆形或马蹄形。
1.3腐霉菌属病害(Pythium Disease)
腐霉菌Pythium病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有腐霉枯萎病、脂肪斑病、斑枯病、根茎腐烂病和棉絮状枯萎病等。绝大多数草坪都会受到腐霉菌的危害,特别是冷季型草坪更为严重,该病破坏性很大,其典型的特征是在早晨有露水或大雨过后的清晨,草坪病株上离地2至3厘米处可见一层绒毛状的白色菌丝,干燥后菌丝体消失,叶片枯萎失水后变成干稻草色,形成一个个枯死圈。如果持续多日高温高湿,此病会迅速蔓延,该病可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发生,严重危及整块草坪。由于草坪草受害部位的不同,发病症状亦有所不同。
1)叶部枯萎病:多发于暖湿条件下,最低温度不低于20℃,白天温度在30℃至35℃,相对湿度在90%以上,并持续保持14小时以上,感病叶部会突然出现2~5厘米的环形病斑。如果持续高温,病害发生很快,会造成草坪大面积受害,影响草坪景观。2)根茎腐烂病:在早春和晚秋季节,大气寒冷和潮湿时较易发生,发病草坪会出现4~7厘米大小的黄色病斑,受害草坪植株矮小,失去原有的绿色,生长缓慢,受害严重的草坪,根茎上出现水渍状斑块,根系数量减少,活力下降,影响草坪生长。
1.4锈病(Rusts)
病原菌为柄锈属Puccinia,单孢芽属Uromyces,夏孢锈属Uredo。是草坪草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可侵染多种冷季型草坪,主要危害草坪草的叶片和叶鞘,也侵染茎秆和穗部,主要由空气传播,前期以锈孢子,生长季节以夏孢子直接侵入或由气孔侵入植株,初期在病部形成橘红色孢子堆,其椭圆或棒状小突起破裂后散布铁锈色菌粉,该病菌是转主寄生菌,其转主寄主有鼠李、沟儿菜、小檗等。锈病种类很多,因菌落的形状、大小、色泽、着生特点而分为叶锈病、秆锈病、条锈病和冠锈病。草坪草感染锈病后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失调,蒸腾作用增强,大量失水,叶片变成锈黄色,抑制草坪生长,影响草坪景观。该病在低温,潮湿,遮荫,灌水不当,排水不畅,低凹积水,偏施氮肥的地块极易发生。
2草坪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草坪病害的综合防治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控制病原物及发病条件,协调草坪-病原物-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草种检疫:因我国目前九成以上冷季型草种需从国外调入,传入危险性病虫害的风险很大,所以必须加强草种检疫工作,这是草坪草病虫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2)栽培养护措施:栽培养护措施是建立优良草坪,防止成坪后病虫害发生的基础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选种时一定要在兼顾坪用草坪性状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抗病、虫品种,这是综合防治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②利用带有内生真菌的品种可以明显提高草坪草的抗逆、耐践踏等能力;③混合播种可以使草坪同时具有多种抗性,减少病原物数量、加大感病个体间的距离、降低病害传播效能,还可能产生诱导抗性或交叉保护,有效的抑制病害发生。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不杀伤有益生物,对人体无害等优点,因而在未来草坪病害综合防治中可望占据重要地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黑龙江省草坪草存在的主要病害,我们探讨了综合防治措施,但目前我国草坪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导致草坪退化严重;同时,草种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不能适应种植地环境;草坪病害的防治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这是制约我国尤其是北方草坪建设的主要问题,急待研究和解决。
关键词草坪草;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68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62-0003-01
草坪建设对于黑龙江省这样的北方地区在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草坪种植后,却经常受到病、虫、杂草的危害,致使草坪退化很快,造成秃斑,成片枯死,杂草丛生,影响美化效果,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很巨大的。
1黑龙江草坪病害的类型
根据致病机理的不同,草坪病害一般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侵染性病害主要包括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包括机械损伤、践踏伤害、灼伤、药害、肥害、缺素症等。在草坪病害中以侵染性的真菌病害最为严重。草坪的侵染性病害发生是寄主、病原微生物和发病环境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特定时间内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草坪才会有病害发生。若人为地改变草坪小环境,增强草坪草的抗病性,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
黑龙江地区发生的草坪病害主要有褐斑病、腐霉菌属病害,其它还有轮斑坏死病、壳二孢属叶枯病、尾孢属叶斑病、二极孢菌属枯萎病、禾草褐色条枯病、苦乌菌属枯萎病、白粉病、雪腐病、锈病、黑痣病、廉孢霉属病害等。
1.1白粉病
由禾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DC.ex Merat)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受害叶片上先出现1~2mm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褪绿斑点,以叶面较多,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椭圆形的绒絮状霉斑。初白色,后污白色、灰褐色。霉层表面有白色粉状物,后期霉层中出现黄色、橙色或褐色颗粒。随病情发展,叶片变黄,早枯死亡一般老叶较新叶发病严重。发病严重时,草坪呈灰白色,像撒了一层白粉,受震动会飘散,该病通常春秋季发生严重。为草坪禾草上常见的茎叶病害之一,尤以早熟禾、细羊茅和狗牙根发病最重,是早熟禾和羊茅属草上的重要病害。当感病草种种植在荫蔽或空气流通不畅的地方,遇到长期的低光照,发病就会很严重。该病主要降低光合效能,加大呼吸和蒸腾作用,造成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严重影响草坪景观。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株体内或病残体中越冬。翌春,越冬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越冬后成熟的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在晚春或初夏对禾草形成初侵染。着落于感病植物上的分生孢子不断引起再侵染。
分生孢子只能存活4~5天,萌发时对温度要求严格,适温17~20℃,对湿度要求不严格。白粉菌侵入禾草后,寄生在寄主叶片的表皮层细胞,通过吸器从活细胞中吸收所需要的营养。子囊孢子的释放需要高湿条件,通常发生在夏秋季降雨之后白粉病为害加重。
1.2褐斑病(Brown patch)
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此病在夏季危害最为严重,它是一种土传病害,寄主范围广,具有发病率高、传染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
褐斑病发生部位为叶、鞘、茎,根部往往受害较轻,如果及时防治,大部分病株都能再生长出新叶,得以恢复。腐霉枯萎病菌可侵染全株,尤其是以根茎部和叶片发病严重,造成根腐和苗腐,高温炎热时,病株很容易失水死亡。受褐斑病菌侵染后,受害叶片和叶鞘上产生梭形病斑,长1至4厘米。开始呈水渍状,后病斑中心枯白,边缘红褐色。而腐霉枯萎病一般是从叶尖向下枯萎或自叶鞘基部向上呈水漬状枯萎,病斑青灰色,后期有的病斑边缘变棕红色。褐斑病在草坪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近圆形枯草圈,条件适合时,枯草圈直径可从几厘米扩大到2米左右,由于位于中心的病株可不断恢复,就在草坪上出现了中间绿、外边枯的蛙眼状环形枯草圈。腐霉枯萎病常发生于高温高湿条件下,草坪上突然出现直径2至5厘米的圆形黄褐色枯草斑,病株水浸状变暗绿腐烂,摸上去有油腻感,枯草圈呈圆形或马蹄形。
1.3腐霉菌属病害(Pythium Disease)
腐霉菌Pythium病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有腐霉枯萎病、脂肪斑病、斑枯病、根茎腐烂病和棉絮状枯萎病等。绝大多数草坪都会受到腐霉菌的危害,特别是冷季型草坪更为严重,该病破坏性很大,其典型的特征是在早晨有露水或大雨过后的清晨,草坪病株上离地2至3厘米处可见一层绒毛状的白色菌丝,干燥后菌丝体消失,叶片枯萎失水后变成干稻草色,形成一个个枯死圈。如果持续多日高温高湿,此病会迅速蔓延,该病可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发生,严重危及整块草坪。由于草坪草受害部位的不同,发病症状亦有所不同。
1)叶部枯萎病:多发于暖湿条件下,最低温度不低于20℃,白天温度在30℃至35℃,相对湿度在90%以上,并持续保持14小时以上,感病叶部会突然出现2~5厘米的环形病斑。如果持续高温,病害发生很快,会造成草坪大面积受害,影响草坪景观。2)根茎腐烂病:在早春和晚秋季节,大气寒冷和潮湿时较易发生,发病草坪会出现4~7厘米大小的黄色病斑,受害草坪植株矮小,失去原有的绿色,生长缓慢,受害严重的草坪,根茎上出现水渍状斑块,根系数量减少,活力下降,影响草坪生长。
1.4锈病(Rusts)
病原菌为柄锈属Puccinia,单孢芽属Uromyces,夏孢锈属Uredo。是草坪草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可侵染多种冷季型草坪,主要危害草坪草的叶片和叶鞘,也侵染茎秆和穗部,主要由空气传播,前期以锈孢子,生长季节以夏孢子直接侵入或由气孔侵入植株,初期在病部形成橘红色孢子堆,其椭圆或棒状小突起破裂后散布铁锈色菌粉,该病菌是转主寄生菌,其转主寄主有鼠李、沟儿菜、小檗等。锈病种类很多,因菌落的形状、大小、色泽、着生特点而分为叶锈病、秆锈病、条锈病和冠锈病。草坪草感染锈病后叶绿素被破坏,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失调,蒸腾作用增强,大量失水,叶片变成锈黄色,抑制草坪生长,影响草坪景观。该病在低温,潮湿,遮荫,灌水不当,排水不畅,低凹积水,偏施氮肥的地块极易发生。
2草坪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草坪病害的综合防治应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控制病原物及发病条件,协调草坪-病原物-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草种检疫:因我国目前九成以上冷季型草种需从国外调入,传入危险性病虫害的风险很大,所以必须加强草种检疫工作,这是草坪草病虫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2)栽培养护措施:栽培养护措施是建立优良草坪,防止成坪后病虫害发生的基础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选种时一定要在兼顾坪用草坪性状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抗病、虫品种,这是综合防治技术的核心和基础,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②利用带有内生真菌的品种可以明显提高草坪草的抗逆、耐践踏等能力;③混合播种可以使草坪同时具有多种抗性,减少病原物数量、加大感病个体间的距离、降低病害传播效能,还可能产生诱导抗性或交叉保护,有效的抑制病害发生。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不杀伤有益生物,对人体无害等优点,因而在未来草坪病害综合防治中可望占据重要地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黑龙江省草坪草存在的主要病害,我们探讨了综合防治措施,但目前我国草坪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导致草坪退化严重;同时,草种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不能适应种植地环境;草坪病害的防治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这是制约我国尤其是北方草坪建设的主要问题,急待研究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