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式内镜操控机器人YunSRobot对上消化道仿真模型的远程内镜检查研究

来源 :中华内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wn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软式内镜操控机器人YunSRobot进行远程内镜检查的可行性、安全性。

方法

由3位已接受机器人培训的医师分别采用3种方法对同一上消化道仿真模型进行内镜检查,即直接使用胃镜进行检查、现场操控机器人检查、远程操控机器人检查各3例,共完成27例次上消化道内镜模型检查操作。其中,远程操控机器人内镜检查步骤如下:安装YunSRobot机器人主端于解放军总医院内科楼消化病区办公室(北京),机器人从端、上消化道仿真模型(日本高研Lm103)安装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实验室,主端通过公共网路云端控制机器人对仿真模型进行内镜检查。所有操作记录各部位进镜时间、总时间、各部位观察情况、人机互动友好情况等,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按照胃镜规范化图像采集标准(涵盖各部位清晰图片共40张),直接使用胃镜组、现场操控机器人组、远程操控机器人组分别获得图像张数为39.9±0.3、39.8±0.4、39.9±0.3,每次均能获得全部5个病变的图像,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程操控机器人组在十二指肠检查(从进入到退出十二指肠)时间大于现场操控机器人组[(78.2±16.0)s比(68.9±15.8)s, P=0.021];其他各部位进镜时间以及总操作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程操作平均延迟时间为(572.1±48.5)ms,操作流畅,术者无延时感。从清晰时间百分比角度,远程操控机器人组在十二指肠要低于现场操控机器人组[(77.8±8.2)%比(83.9±6.4)%,P=0.024];其他各部位进镜以及总操作清晰时间百分比,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远程操控机器人组与直接使用胃镜组的各部位进镜时间分别为:咽部(27.3±4.2)s比(9.2±1.3)s (P<0.001)、食管(29.7±6.4)s比(19.3±1.6)s (P=0.004)、胃(56.7±17.0)s比(40.3±7.0)s (P=0.003)、幽门(20.2±5.5)s比(9.3±1.3)s (P<0.001);十二指肠检查时间(78.2±16.0)s比(29.3±5.6)s (P<0.001);总操作时间(559.0±87.2)s比(253.1±16.6)s(约相当于9.3 min比4.2 min)(P<0.001);t检验结果显示,远程操控机器人组操作时间无论是在咽、食管、胃、幽门等部位的进镜时间、十二指肠的检查时间,还是总体检查时间均长于直接使用胃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YunSRobot软式内镜机器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顺利实现基于普通网路内镜模型的远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且操作感流畅、术者无延迟感;远程操控机器人各部位进镜时间和全程检查时间长于直接使用胃镜组,但YunSRobot机器人远程操作完成一个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时间仍在标准内镜检查时间范围内。

其他文献
肿瘤细胞、细胞外基质、间质细胞相互作用,相互调控,共同构筑转移微环境。在肿瘤转移微环境的构筑中,涉及很多微小RNA(microRNAs, miRNAs)分子,调控广泛的靶基因或者影响很多信号途径。多种miRNAs组合能够诱导微环境中癌细胞和间质细胞发生明显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性状改变,实现癌细胞对微环境的有效的改造。miRNAs虽然分子量小,但其作用却广泛而且强大。深入研究miRNAs在肿瘤转移微环
目的探讨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髓细胞肉瘤(M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5月—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allo-HSCT的16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孤立性MS, 10例为伴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MS, 1例为伴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的MS。结果16例患者均经局部肿块病理活检确诊为MS,
目的分析腹腔镜技术在ALPPS术中的应用对围手术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廇医院自2015年4月—2017年12月完成的15例ALPPS治疗CRLM(包括9例腹腔镜ALPPS和6例开腹ALPPS)。结果在15例接受ALPPS治疗的CRLM患者中,8例(53.3%)为同时性肝转移。腹腔镜与开腹ALPPS分别在9例和6例患者中实施(3例Ⅰ期应用腹腔镜,6例完全腹腔镜手术)。8例(53.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GTN)包括妊娠绒癌、胎盘滋养细胞肿瘤和上皮滋养细胞肿瘤。肺是GTN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X线胸片和CT胸部平扫在肺部转移灶的诊断中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肺部转移灶的诊断和随访价值还存在争议。对于高危的GTN患者,肺部转移灶是导致肿瘤复发和耐药的潜在相关因素,对患者的预后有着不良的影响。手术治疗对于复
目的研究PTEN及其下游AKT信号通路在肝细胞肝癌(HCC)骨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89例HCC病例,其中包括22例肝门部淋巴结转移、35例骨转移、32例无转移的患者标本,进行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检测PTEN、总AKT(t-AKT)和磷酸化AKT(p-AKT)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行log-rank分析其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讨微RNA-34a(miR-34a)在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miR-34a的表达在维吾尔族及汉族CLL患者中均显著高于同民族健康对照,而这两个民族CLL患者miR-34a表达无明显差异;和已知预后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并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34a对于CLL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miR-34a相对表达水
目的初步评价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幽门螺杆菌IgG抗体筛查法(旧"ABC"法)和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17筛查法(新"ABC"法)在胃癌及其癌前状态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278例受试者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水平。分别根据两种血清学筛查方法的分组标准将受试者进行分组,以胃镜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在胃癌及其癌前状态筛查中的诊断效果。结果
拟观察CD52单克隆抗体对IL-10基因敲除克罗恩病模型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揭示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CD52单克隆抗体能有效治疗模型小鼠结肠炎症,降低Th1/17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同时能增加结肠固有层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功能。提示其治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Th1/17介导的炎症及诱导调节性T细胞反应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