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重书之美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都有高考毕业生撕书,漫天飞雪,这星星点点的白色,多么美丽呀,它在空中飘飘然,尔后轻盈落地,多么富有诗意与美感。一撕一撕的動作,看起来多么潇洒,一甩一甩,把自己的三年压抑心情全撒出去。一张张已经装订成册的讲义,一本一本朝夕相处的教材,三年来如柱拐杖般的参考书,片刻化为碎片,好像《红楼梦》中说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不,电影《银河补习班》就有高考毕业生撕书的场景,白茫茫一片,电影镜头拍得很美,美得让人辛酸与无奈。
   我们沉静下来仔细想想,这些行为真的美吗?
   什么是美呢?西方哲学家说美是有价值的东西的感性显现,感性是外在的,高考撕书外在看好美,而实际是对三年生活的否定,也是对读书价值的否定。
   电影《致青春》中有个细节,学霸陈孝正同学坐在书上吃蛋糕,因为地面脏。他是全班学业最优异的,将公费留学美国,因而抛下了恋人郑薇,但留学期间他内心经历巨大的失败,回来后重新找郑薇谈恋爱,想重振精神。为什么他会失败?因为他爱的只是分数,是文凭。真正爱知识的人,总是爱护书籍的。在他们眼中,字纸是神圣的东西:仓颉造字,群鬼夜哭。语言文字是通鬼神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据说古人看重要的书时,先沐浴焚香;诗人年关把自己写出来的诗词放在砚台上,点上几根香,感谢上苍赐予自己这么多文字。佛徒认为把佛经往床上放、带到厕所,都是最不恭敬的。由此可见,陈孝正这些高分者,都不是真正热爱文字,热爱知识。他和女友一起吃蛋糕样子很美;而他坐在书上吃蛋糕,却暴露出内心的低俗、粗陋。
   读书最重要的是读出敬重知识的态度。学校给我们的应当是价值观,是敬重书籍的知识美、智慧美,否则,把读书作为分数的敲门砖,即使成功了,将来也是走不远的。
   语言文字可以安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别人进行交流。文字能带我们走出愚昧。在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千里之外的人,几十年几百年前的人在想什么。阅读者,同样是传承人。敬重书之美,让人胸襟开阔,目光远大。
   撕书不美,反过来,阅读的姿态最美。我最喜欢的一幅画是:一位倚在椅子上,手捧一册书籍潜心阅读的少年;几道慵懒的光,打在书上,恬静淡雅。我们喜欢这样的书生美。我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民国年代的学生:戴一副圆眼睛,穿一身长袍,手捧一册书,风华正茂,站在那儿就是一道风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许他们容颜平平,外表朴素,但他们的才学与修养彰显出文气。这种书生美与书之美一起,值得我们敬重、追求。相比之下,那些撕书的同学,他们斯文的面具,早已随着那些书籍,被撕得粉碎。
   除了书之美书生美,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下美的记忆。我们能体会高考三年的压抑,能理解高考结束时的轻松感。然而正如普希金诗中说的:“一切终将过去,一切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亲切的怀念。”这就启示我们,无论多少痛苦与烦恼,过去了的,就是自己的历史,就算是苦难,也要留下记忆。我们成功,我们失败,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历史给自己的未来以信心与力量。我们落泪过,我们狂喜过,而那些高中时期用过的书籍簿纸,都是我们记忆的载体,看到它,我们就能看到自己的青春。我听好多中年教师说,他们面对困难挫折,翻看那些高考时用过的书,写过的讲义,就会振作起来,就会感到一股力量把自己往前面推。
   是啊,生活有时如苦咖啡,初尝,味是苦的,但回味起来,却是一点一点的甜。我们需要保留记忆的载体,留下美好,敬重书之美。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人敬重美,美就会处处有。我们要深入美、留住美、创造美,把自己变成一个“美人”。
   [作者通联:浙江温岭市新河中学高一六班 指导教师:江富军]
其他文献
受象征主义等西方异质文艺的渗透影响,中国现代诗歌往往抽象晦涩,意义含混多变,形式上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质,这些都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众所周知,阅读是对特定体式的理解、解释、体验和感受。因此,“依体定教”是破解“哲理新诗”在内的现代诗歌教学之谜的绝佳操作,即“遵循新诗的言语形式和内在肌理组织合宜的教学内容”。  下面以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断章》为例,从明确体式、辨析体形、判定教点和选择路
期刊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写下的名篇,文章结构精巧,骈散相间,字斟句酌,意蕴丰美。其中塑造的“醉翁”形象:“饮少辄醉,苍颜白发,乐山乐水,颓然众人间”值得细细品味。其中蕴藏的情感是“乐”还是“悲”,醉翁是“醉”还是“醒”引发了很多读者深入文中想要一探究竟。  《醉翁亭记》一直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最新的部编版教材将其编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第三单元还选入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单元引导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衍生,这一编写理念与当下教育界非常关注的深度学习有很多契合点。语文深度学习,是指通过适切的学习方式对浅层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整合、批判理解、迁移应用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既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厘清了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也就明晰了深度学习观照下语文课外阅读拓展的价值与路径。   一、深度学习之于课外阅读拓展的价值   1.指向
期刊
在小說教学中,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明确——教师们往往依据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开展教学。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先梳理情节,然后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进行文本细节鉴赏和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不突出,或者分析出来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存在某种矛盾,对于前者,教师会通过补充资料的方式进行大量补白和提升,对于后者,教师也会借助资料勉力进行解释
期刊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最后一课》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自1920 年入选《白话文范》后,便一直保留在我国的语文教科书中,是百年以来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现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这篇经典名篇的文本解读梳理如下:   一、背景材料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投降,法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使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沦为亡国奴。都
期刊
一、“微言大义”看《史记》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作为我国史书发端,《春秋》约两万字,言简意赅,通
期刊
《范进中举》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单元提示中“……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告诉我们学习本单元小说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在探讨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时,有个女生提出范进妻子给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引发激烈的讨论。次要人物范进妻子的背后揭示了怎樣的主流社会思想?热闹的学生讨论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什么滋养?在孩子们热烈的发言中,笔者认识到人不可能一个人成长。
期刊
“微裂的硬壳石榴/因子粒的饱满而张开了口/宛若那睿智的头脑/被自己的新思涨破了头//假如太阳通过对你们的炙烤/微微裂开的石榴呵/用精制的骄傲/迸开你们那红宝石的隔膜//假如你们那皮的干涸金色/耐不住强力的突破/裂成满含汁水的红玉//这光辉的决裂/使我梦见自己的灵魂/就像那石榴带着这神秘的结构。”(瓦雷里《石榴》,罗洛译)   保尔·瓦雷里(1871~1945),法国后期象征派大师,被誉为“20世
期刊
一直以来,议论文教学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难题是,教师的写作指导难以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尝试在写作的不同阶段搭建相应的写作支架,形成序列化课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写作困难、写作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强化、内化,取得了良好成效。下面以“用举例、对比、假设论证写排比段”为例,做具体介绍。  一、搭建范文支架,内化概念策略  先确定范文来源途径:教材、2020高考Ⅰ卷优秀作文,从筛选出的文章中选择三种
期刊
时间如同流水,一去不复返。对于时间,人们总是有很多的体验与感悟,古今中外的俗语名言真是苍穹繁星,不胜枚举。像我国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像柬埔寨的“时间像弹簧,可以缩短也可以拉长”,像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像高尔基的“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它们都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时间的珍贵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