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野下的人物形象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n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进中举》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单元提示中“……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告诉我们学习本单元小说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在探讨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时,有个女生提出范进妻子给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引发激烈的讨论。次要人物范进妻子的背后揭示了怎樣的主流社会思想?热闹的学生讨论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什么滋养?在孩子们热烈的发言中,笔者认识到人不可能一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儿童,也包括教师在内,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同他者分享’的存在”。没有分享交流,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深度学习,没有深度学习,就无法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文将借助探究人物形象——范进妻子,探讨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之间的连接。
   一、文本中的“范进妻子”
   文中对范进妻子的描写着墨是少之又少,确实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人物。第一段胡屠户“我把女儿嫁与你这现世穷鬼”“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借胡屠户之口,道出了范进妻子生活的辛酸,跟着范进穷困潦倒,十几年猪油都不曾吃过几回;受尽委屈白眼,连自己的亲生父亲都对她冷嘲热讽,可见日常生活中,其他乡邻的冷漠嘲笑估计也不少。
   在课文第九段中,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为抬举自己,显示“眼光独到”,把女儿嫁给胡屠户,这样说道:“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古时候的女孩,十五岁左右就会有人提亲,谈婚论嫁,为什么胡屠户的女儿三十多岁才嫁出去?是真如胡屠户所说“有钱富户”都不要,一定要“嫁与个老爷”,还是有别的隐情?范进妻子到底长什么样呢?课本中没有交代,但是可以猜测,三十多岁未出阁,要么经历感情挫折,要么自身有缺陷,要么门户低没人看得起......在《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中,由何之美浑家之口,道出了范进妻子的外貌:“……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靸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听见说做了夫人,好不体面。”由此段文字可以证实,胡屠户的女儿是因为自身的缺陷嫁不出去,拖到三十多岁了,最终嫁了穷困落魄、考了几十年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的范进,这样一个长着红边眼睛,头发又黄又蓬乱,还歪腿烂脚的范进妻子,因为范进中了举人,穿戴有了改变,可是在何之美的老婆眼中却是“尸皮子”,体面的穿着也竟是丑陋可笑的。
   在《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范进妻子的直接描写内容总共四处,每处都只有一句话。一处是“母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二处是“婆媳两个都来坐着吃了饭”;三处是“娘子哭哭啼啼,在厨下收拾齐了,拿在棚下”;四处是“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这四句中,有两处是在厨房做饭,可见范进妻子是勤劳厚道,贤惠温和,体贴丈夫的;唯一的语言描写“却如何是好?”道出了她的善良和没有主见,依赖他人不独立,妇女人家见识短的性格;而“哭哭啼啼”四个字,应该是范进妻子又喜又悲的复杂情感体现,住茅草房、没米下锅、衣服破烂、被人嘲笑,都没有哭过,如今自己的相公历经三十年的考试,终于出头中个举人了,却疯了,让她这个身体残疾的农村妇女如同遭受了灭顶打击,所以会哭哭啼啼,但一边依然在厨下收拾好,这又是多么坚强韧性的女人!
   综上,虽着墨不多,但是这个人物也是很丰满的。
   二、作者眼中的“范进妻子”
   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作者精心打造的,或是寄托了作者本人的主观愿望,或是客观现实的写照。作者眼中的范进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性格,从文本内容的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就可以看出来:丑陋加残疾,没主见和没见识,身份低微。为什么作者吴敬梓要给范进安排这样的妻子?这可能要纵观《儒林外史》整本书中的关于女性特点的背景来分析。《儒林外史》一书中,描写刻画的女性有不少:有像沈琼枝这样大胆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勇敢女性;有像王冕母亲和杜少卿妻子那类贤惠温良、不喜功名富贵的脱俗女子;有沈大脚和赵氏这种为钱财贩卖良心、粗鄙贪婪的恶心女人;有刻薄泼辣、嫌贫爱富的王太太一类的疯女人;也有像牛蒲郎之妻这群贫困无助、弱小无能的可怜女性。在《儒林外史》中有60多位女性出现,各类女性性格饱满丰富,为读者展现了封建社会晚期,社会下层的女性艰难和不自主的生活状态。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女性,都是依附于男性而生存,为了衬托各色儒林士子而生活。
   其中,弱小无助这类型女性,在全书中最多,她们的遭遇也最让人同情。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衣食无着落是家常便饭,被丈夫打骂或者抛弃是随时随地发生,她们出身卑微,没有名字,没有话语权,永远低声下气,嫁狗随狗。
   如杨执中妻子。杨执中家徒四壁,只知道读诗交友、咬文嚼字,“为人忠实不过”“做人最为和气”。然而这样的老好人,他的妻子因为耳聋传错了话,就大骂“老不死”“老蠢虫”,他的妻子不过回个嘴,就拳打脚踢,暴打一顿。
   又如倪霜峰妻子。倪霜峰20岁进学,做了37年的秀才。衣食无着,贫困交加,生了6个儿子,死了一个,其他5个都卖给别人。他的妻子,为了不连累儿子,尽管做母亲的舍不得孩子,只能任丈夫安排。
   范进妻子就属于这类弱小无助的可怜女性。她身体残疾,被人嘲笑,没能上桌吃饭,永远围着灶头转,范进去参加乡试了,和婆婆饿得两眼昏花,范进中举发疯了,却只会哭哭啼啼毫无办法。
   这类弱小无助的女性还有很多,如牛布衣之妻,陈和浦儿媳,施美卿弟媳,等等。她们在社会底层辛苦挣扎,逆来顺受,没有尊严,没有自我。她们生活窘迫,命运由男人主宰,不知反抗。她们的丈夫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能卑劣之徒,一生扑在科举考试上,不管老婆孩子和父母的死活,不顺气时还对女人拳脚相加。    所以,就客观层面而言,范进妻子是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农村妇女地位低下的缩影,“妻为夫纲”这些弱小无助的女性形象,没有话语权,只能仰人鼻息,成为男性用之则宠,不用则丢的物品。她们成了男性的附属品,是封建社会里传宗接代的工具。”这些弱小无助的女性存在,正好襯托了封建社会男性的卑劣和无能,体现了整个封建大社会的不公和丑态。
   这就是吴敬梓眼中的范进妻子,无助无奈、可怜可悲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妇女形象中的一员。她们衬托儒林士子中无能无德贫困读书人的猥琐,揭示了社会丑态和科举制度害人之深。
   三、读者读出的“范进妻子”
   从微观世界探照宏观背景,在次要人物范进妻子身上寻找她背后波澜壮阔的社会大主流,从浅层次的读懂内容到理解人物性格形成原因的深度学习探究,这过程中,没有交流就没有深层学习。语文课堂就是自由交流的阵地,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表达是语文老师的目标,构建有效的交流环境是语文老师组织教学的主要手段。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当然教师的感情和思想也参与到学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不要老想着把自己对课文‘深刻的领会’‘精彩的分析’‘独到的见解’灌输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哪怕学生只悟出五分也比老师灌输给他十分强。”能说会说爱说是一种语文素养,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组织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自我展示。新时代需要主动展示自己的人才。在全班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汇合,又可能形成新的见解,扩大了见识,锻炼了表达,还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钟启泉博导说过:“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里,一个人记忆了再多的现成答案是于事无补的,为了能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得要求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思考、知识与智慧,做出主体性回答,而不是等待谁回答问题。”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且做出主体性表述,那就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就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同时,学会思辨性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原因,这比多考了几分重要多了。所以钟启泉博导认为“教师上课的本质恰恰在于:如何尽可能调动儿童活跃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思路,激发认知冲突,展开集体思维。儿童在学习进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困惑与差错,以及儿童之间的认知冲突与活跃对话,正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原动力”。
   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范进妻子在文章起着什么作用?她性格背后有怎样的原因?她性格里有几面特征?这样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作者明白人物塑造的意图,并且能透过人物看到当时的社会情态,以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而老师在其中只是起着穿针引线的过程、创造机会、组织引导、激发表达欲望、指导阐述清晰的作用。
   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面对课本教材,首先是读者,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见识读出不一样的人物性格特点。有学生说范进妻子很温良恭俭让,那么苦的日子,和范进一起熬着过,接受社会对她的安排和丈夫对她的一切要求。又有学生认为范进妻子就是一个嫁不出去的残疾人,长的丑,还非常不勤快,也不聪明!胡屠户家是杀猪的,家里从小到大要帮忙的事情肯定不会少,即使不帮忙也看会了,所以嫁到范进家后,既然支持丈夫读书,就应该坚强独立地支撑家里的生计,不至于没米下锅的。她没有主见,非常依赖,只会哭哭啼啼,不仅外表丑,心灵也谈不上美。有学生读懂范进妻子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狭窄生存空间导致了懦弱无能,觉得范进妻子很可怜。所以,有100个读者,就有100个哈姆雷特。
   作为老师,也是读者,读到的是她是双重悲剧的集合,身为封建社会的女人是可怜的弱势群体,加上她身体残疾、相貌丑陋,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生活,只是过完余生,苟延残喘地哭哭啼啼,没主没意地寄生在范进身上,无法自食其力,是个悲剧人物。范进妻子正好衬托了封建社会潦倒的读书人艰难悲哀,也投射出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的可怜现实,是吴敬梓对封建思想中“男尊女卑”服从的局限性的批判。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时刻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归结为知识的堆积、技能的训练,而首先是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Wiggins 和McTighe提出了深度学习的起点是理解,包括了解、输出、记忆等在内都属于浅层次学习,而唯有理解才是深度学习,并将理解从认知和情感层面分为说明、诠释、应用、形成观点、同理心、自知之明六个水平。因此,不能在像传统教学那样,只停留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虚假学习,把学生“当猴耍”,让学生不停地刷题,停留在行为训练层面的浅层次学习。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引起、维持、促进学习者,这样的才是深度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阅读的目标有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我们读了《范进中举》不仅是获得了一些资讯,更要理解范进悲剧背后的原因。
   总之,以理解分享为基础的深度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校本研究课题“统编教材必读书目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XB-816)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龙岩武平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就考场作文而言,让阅卷者在快速扫描中尽快明确写作的要点、感受谋篇的精妙,对于分数判定非常重要;而今考场论说文“大行其道”,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因此,规避阅卷者的视觉疲劳,让自己的写作在“众人一面”中体现出“唯我不同”,不妨“改换门庭”选用记叙文体。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推出的考场佳作,总的来看议论文居多,而少数记叙文可圈可点,因“惹人耳目,亮人眼球”,成为高分佳作中的佼佼者。  记叙文写作,除把握
期刊
明代名医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曾说:“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知常达变”的意思是说面对错综复杂的病情,要在抓住其共性的同时,考虑不同的患者和病情特点,灵活机变,对症下药。从医如此,作文也如此。高考作文备考,要在掌握高考作文命题共性的基础上,针对近年作文命题的变化及不同学情,科学训练,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知常达变  1.知常   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的主题以弘扬社会主义
期刊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处于快速的知识积累阶段,如何提升阅读有效性,强化知识基础,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新阅读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一、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意义   阅读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新的时代需要综合性人才,学校教学内容有限,难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因此要推动学生
期刊
对于游记类教学,很多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赏析”“品析”,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主要教学手段。但很多课堂“赏、品”过之,而“析”字落而不实,学生的感悟仅停留在“感”,“悟”的层面还没有真正进入,比如就算让学生画“游记思维导图”,基本上还是“旅游路线图”。以下,就《壶口瀑布》(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笔者的教学实录,例谈游记类如何在“家常”教学的基础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  
期刊
受象征主义等西方异质文艺的渗透影响,中国现代诗歌往往抽象晦涩,意义含混多变,形式上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质,这些都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众所周知,阅读是对特定体式的理解、解释、体验和感受。因此,“依体定教”是破解“哲理新诗”在内的现代诗歌教学之谜的绝佳操作,即“遵循新诗的言语形式和内在肌理组织合宜的教学内容”。  下面以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断章》为例,从明确体式、辨析体形、判定教点和选择路
期刊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写下的名篇,文章结构精巧,骈散相间,字斟句酌,意蕴丰美。其中塑造的“醉翁”形象:“饮少辄醉,苍颜白发,乐山乐水,颓然众人间”值得细细品味。其中蕴藏的情感是“乐”还是“悲”,醉翁是“醉”还是“醒”引发了很多读者深入文中想要一探究竟。  《醉翁亭记》一直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最新的部编版教材将其编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第三单元还选入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单元引导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衍生,这一编写理念与当下教育界非常关注的深度学习有很多契合点。语文深度学习,是指通过适切的学习方式对浅层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整合、批判理解、迁移应用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既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厘清了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也就明晰了深度学习观照下语文课外阅读拓展的价值与路径。   一、深度学习之于课外阅读拓展的价值   1.指向
期刊
在小說教学中,我们要教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明确——教师们往往依据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开展教学。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先梳理情节,然后分析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进行文本细节鉴赏和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不突出,或者分析出来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存在某种矛盾,对于前者,教师会通过补充资料的方式进行大量补白和提升,对于后者,教师也会借助资料勉力进行解释
期刊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最后一课》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自1920 年入选《白话文范》后,便一直保留在我国的语文教科书中,是百年以来教科书中的经典名篇。现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对这篇经典名篇的文本解读梳理如下:   一、背景材料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投降,法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使这两个地区的人民沦为亡国奴。都
期刊
一、“微言大义”看《史记》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作为我国史书发端,《春秋》约两万字,言简意赅,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