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 推敲词语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高年级词语教学方法简单,学生感悟肤浅,不能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细心研读文本,寻根求源,探寻词语的出处含义,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教学不可面面俱到,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重点的词语,关注“细枝末节”。理解由浅到深,简约而又扎实厚重。
  【关键词】词语教学;词源;研读重点;简约扎实;推敲平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升入高年级,老师有时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自学词语的能力,把词语学习放在课下预习。而学生的预习简单,遇到不懂的问问家长或百度一下,或拿出家长买的语文全解等参考书照搬答案,词义信手拈来。没有知识的延伸、对比、拓展,更没有获得新知的自豪,激不起学生学习词语的积极性,脱离文本的词语教学成为“鸡肋”。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就必须善于寻找和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高年级词语的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教学不同学段相对对立而又具有连贯性,同样的词语因为学段不同,要求也不同,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此,我们要正确解读文本,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语言文字中“出生入死”,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寻词之源,回归原意
  汉字是表意文字,“以意赋形,以行写意”,教学时凸显字理词源,体会汉字词语的意向美。五年级语文课本的实践活动《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学生了解了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发现了小小的汉字原来奥妙无穷,一个个汉字词语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义。为此,在教学中恰当引用词语的原字形、原字义,则能更好地品味词语,让词语教学更有语文味。
  如《桥》一文“一個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为更好地理解词语“祭奠”,我在教学时课件出示“祭”和“奠”两个字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知道“祭”表示一只手拿着肉放祭品于神主之前,“奠”表示手捧酒器做祭祀之品,这都表示对神祖的尊敬、敬意。结合《桥》上文,学生感悟到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祭奠”是村里人对老汉的崇敬之情、感激之情、缅怀之情。从字形入手寻根求源,把握词语的来龙去脉,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感知文字的奥妙神奇。
  同样,教学与文本联系不大,但容易写错或容易混淆的词语也可以根据本义来学习。如“即”和“既”,课本就出示了两个字的甲骨文,观形知义,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就不会出错了。
  这样词语的教学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避囫囵吞枣之嫌。正是“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学生领略汉字的魅力和美妙,对祖国的文字文化的自豪感洋溢心中。
  二、着眼重点,品味语言
  语文课堂力求简约,不能面面俱到,全面开花,要摒弃多余的支离破碎的教学。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一直致力于精讲精练,抓住课文重点内容,找出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含义深刻的句子和词语,重视品味文字,体会词语的精妙之处。这样开启学生情感体验的大门,真正做到“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我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删繁就简,把理解的重点放在第六自然段,着眼于能表情达意的有新鲜感的词语。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第六自然段,圈出刺痛你心灵的字眼,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交流汇报时,我紧紧地抓住“啄食”“死死地”“锁”等重点词语教学。如“狠(hěn)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理解这几句话时,我围绕“啄食”一词品味语言。学生理解“啄食”的意思时,一名学生脱口说“小鸡啄米”,我在他手面做了小鸡啄米的动作,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随机出示秃鹫图片,声情并茂介绍秃鹫资料:全长约110cm,体重7—11kg,它那带钩的嘴能轻而易举撕开坚韧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内脏,裸露的头可以方便伸进尸体的腹腔。图文结合,学生认识到秃鹫的残忍,体会到“永远没有尽头”的“啄食”,让普罗米修斯满身血肉模糊,撕心裂肺的剧痛让他所承受的痛苦无与伦比。感人心者莫过于言啊!
  研读文本,对文本正确解读,把握作者编写意图,准确把脉文本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抓住重点词句,简约教学。只有褪去一切浮躁的外衣,才能还语文课堂朴素的天空。
  三、推敲平白,感悟其神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语言流畅朴实,直白自然,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每个词语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评价朱自清朴实清新的语言: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行。教学时我从文本细节入手,一词未宜忽,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体味到平实语言背后的意蕴。
  如语言大师老舍的《母鸡》一文,语言通俗、朴实、生活化。课堂上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态度的句子,文章开头“我一向讨厌母鸡”,结尾“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接着引导说说“一向”是什么意思,(可能从出生一直到现在,厌恶时间之久,讨厌程度之深)同样方法学习“不敢”。这是学生心中就产生疑问,从文本找出疑惑进行解读。学生了解文本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用母鸡的“三大罪状”反衬它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最后学生知道“不敢”表明老舍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再感悟朗读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作者情感的变化和升华学生在朗读中自然流露。“一向”“不敢”乍一看简单易懂,十分平常,随意拈来,其实用得恰到好处、匠心独运。
  通俗、平白的语言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这样的“细枝末节”有嚼头,能品出语文味,品出语言大家的语言风格。
  四、深入厚重,披文入情
  教学词语不但简约,还要教得深入一点,透彻一点,这样才能实现一课一教,一课一得。多年前,在我校举行名师讲坛时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在初读课文后,于老师先指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翻山越岭”的意思。于老师并没有在此时往深处挖掘,这为后面的深层次理解做了铺垫,为下面的“煮书”埋下了伏笔。在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了“重担”一词后,于老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再来体会“翻山越岭”的含义,体会出母亲为了家庭付出的艰辛,作者对于母亲的敬爱之情。课文展现的母子之间的深情,学生在层层品读词语的过程中深入人心,令人感动。正如于老师所说“煮书”,一定要好好地去读,好好地去想,去思考,要读出字面里边包含的意思,像歌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简约而不简单,真实、朴实、扎实、厚实,每一步都要走得坚实,每一步都要迈得稳稳当当。这样的教学把书读得更“深”更“厚”了。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时研读文本,推敲品味词语,才能让学生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语文课上。学生在“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的海量阅读中,会潜移默化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感悟积累语言文字的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真正提升上去。
其他文献
【摘要】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课堂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基于Flash的交互式课件,不仅可以通过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的手段为教师提供教学的便利,还能给学生带来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从而在根本上满足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本文即对该模式课件进行简单介绍,并且提供了制作的方法,更以初中语文课文为例展开讨论。  【关键词】交互式课件;模块化设计;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如何以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在经典诗词的学习上从“阅读”走向 “悦读”呢?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以课堂为坚实的基点,组织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课堂,引导学生感知其中形象美,品味其中的精妙语言美,发掘诗词中蕴积情感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阅读的主体(学生)与阅读行为(古诗词教学活动)处于愉悦之中,古诗词的“阅读”也就渐渐走向了“悦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感知
【摘要】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实施,作文教学改革出现了许多令人欣慰的新气象,但我们也发现作文教学的现状并非都尽如人意。为  此,提出“随笔小作文”的思考与探索,以随笔的形式,利用课内外素材,即时训练。我们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寻找“感发点”,比如,精美处仿写;空白处补写;“未尽处”续写;“感悟处”积淀。同时,我们在评价上要重视及时交流,激励表扬。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中段;随笔小作文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贯穿始终的目标任务群之一,被列入2017年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既是出于对功利化、碎片化、浅表化的语文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是出于对语文教育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期望。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结合日益紧密,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之下,传统教学
【摘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不仅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切实地关系到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的培养。小学语文作为一种极富情感,而又充满个性的基础学科,能有效地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使学生得以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但是现如今,许多教学课堂中仍然摆脱不掉传
【摘要】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结合当今学生实际情况而言,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能理解却说  不出。本文针对中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并相应提出如何提升中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教师可以将侧重点向感悟语言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倾斜,为学生未来的社会
【摘要】识字是语言沟通和表达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必备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基于培智学生认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缺陷,识字教学成为培智语文教学的一大待被突破的难点问题。研究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巧用字形利用“部件分析法”对培智高段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有效地帮助他们达到了识记生字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培智高段;识字教学策略;部件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缘起  智力
《水经注·渐江水》言:“溪有四十七濑,濬流惊急,奔波聒天。”一条溪流会惊急,虽说是因为一时间注入的水太多太急,也更是由于溪流自身的狭獈与浅躁。  孩提时,夏日的一天,我和奶奶在菜地里除草、捉虫。刚才还是晴空万里,可先是一阵风吹来,正欣喜这风给人除去了渾身的燥热时,可乌云迅速遮蔽了天空。“不好了,要下大雨了!”我一惊,大声说道。  奶奶带了一件塑料雨衣,我却没带任何雨具,于是,我拔腿就跑。奶奶说:“
【摘要】对于母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作者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描写。在本文中就一组“母亲”系列群文进行评述,希望能够对把握这组群文的核心提供支持。  【关键词】母爱;群文;母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简述略评一组“母亲”系列群文:子鱼的《母亲的直 觉》,张晓风的《寻人启事》,阿雷詹德奥·迪兹的《每月第一个礼拜五》,刘国平的《妈妈,我把回家的钥匙丢了》。  一、绝
【摘要】作文教学三个关乎:一关乎“为什么写”(即兴趣、动机);二关乎“写什么”(即写作内容);三关乎“怎么写”(即  写作技法)。写作教学应该先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作文;序列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为什么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