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99222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程;创新思维;引导
  中图分类号:TN9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51-01
  初中物理课程的实际教学需要决定,教师在初中物理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为高中打基础,所以培养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想要达到新课改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教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探究实际的物理问题,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一、在课前预习中培养问题意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自愿地学习并热爱学习,老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健康发展。在每次开新课之前,老师要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有效的复习,不会无厘头,不知从何下手,不知什么是重点难点。借助“导学案”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比如,在新课《电流》开课之前,首先,结合“电流”课程内容的重点,提前准备做好“导学案”,利用“导学案”,设计导入问题、知识框架和课程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了解新课程的重点难点,并进行思考和提问,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
  二、在物理实验中培养问题意识
  在初中教学学科中,物理的知识体系比较抽象,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接触物理,加上学习比较困难,对于物理的学习也就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初中物理老师更加直观的、具体的物理教学就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加认识和了解物理,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他们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讲解“大气压强”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导入,让学生亲自操作纸片托水实验,并在实验前提出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关注每一个小的细节,并思考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同学们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当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就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向老师请教。老师进行适当的提示,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发现:当把纸片放在装满水的杯子上,倒扣时纸片不会掉下来。而杯子里的水不满时,纸片会掉下来。同学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并积极动手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就更加深刻,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然而,学生对于大气压强的了解甚少,认识很模糊不明确,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出现这种状况?实验后,老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分析和讲解,以此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大气压强。通过更加形象具体的物理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的知识,让物理不再那么抽象化,进而学生可以更容易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在具体情境中培养问题意识
  (一)联系生活,设问题情境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设置一个合适的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创设情境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以此为重点来创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摩擦力”这一课时中,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小视频,例如在下雪结冰的天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打滑,行人不小心会摔倒。播放完视频后,老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种情境下,学生会提出许多疑问,也有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同学提出“假如没有摩擦力,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这足以说明在创设情境下,学生可以借助情境进行独自思考。接下来,老师给学生举例子,说明生活中处处有摩擦力:钻木取火的原理;越野车的车轮比一般练车厚;我们穿的鞋子鞋底为什么不是光滑的等。在播放完视频后,学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很多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分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結合原有认知,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都是相通的,许多物理知识都有联系,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物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了解的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情景的创设,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物体的密度”这一课程中,老师可以依照学生曾经学过的知识,并结合接下来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情境,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复习原有知识,还有利于新知识的引入。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比如学生可能会提出:“怎么辨别铁块和铝块”“怎样区分煤油和石油”,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进而提出密度的概念,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
  四、小结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老师还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例如,故事导入,设置悬念、知识联系生活、视频辅助以及实验证明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提高老师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其龙.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1).
其他文献
第一章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出血分布模式与Essen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 s)分布模式与Essen评分的相关性。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数的运算”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针对“数的运算”提出了几点建议,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起到一些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方法;数的运算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47-01  小学数学课程中,“数的运算”是必须掌握的内容,这是小学数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数的运算”
摘 要 小学三年级整本书阅读指导,首先应立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老师理解整本书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喜好和需求制定出阅读书单,精心设计阅读话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读书感受,使小学生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整本书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提高语文素养,对于学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阅读指导;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存在着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的问题,并且长期困扰着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而起步作文是解决小学生能否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习作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148-01  作为小学语文中重要的一部分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意义,同时提出了教师利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包括教师要适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注重对学生朗读表现的评价等。通过论述以上内容,来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