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底栖动物响应特征的洮儿河生态流量目标适应性分析

来源 :水资源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流量保障是维系河湖健康、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生态流量目标制定上,少数针对目标适应性分析和修正的研究也只是基于径流过程,并未考虑生态响应特征。本文以洮儿河为研究对象,基于底栖动物的响应特征分析既定生态流量目标的适应性并提出优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以当前生态流量目标(冰冻期-平水期-丰水期分别多年平均径流的5%-10%-15%)泄放后,生态流量达标率时间上逐渐提升,空间上随“上游-下游”递减,底栖动物多样性、生物量等指数递变趋势类似;统计分析发现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与生态流量达标率相关性最显著并据此建立线性回归关系;结合该回归关系和情景分析,发现“三期”目标分别为7%-14%-27%时线性拟合度最高(R2=0.998),表明该目标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维持效果最好。该成果可为东北地区生态流量目标优化和调控保障提供支撑。
其他文献
分析了目前绿色农业及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绿色农业管理的主要方式。
农商银行作为"立足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的金融机构,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投入,助力乡村振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从农商银行在新发展阶段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来看,加大金融服务力量的投入也是实现自身提质增效的机遇。在紧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推进农商银行"三农"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廉洁从业与反腐形势依然严峻。要持续从关键人员着手,在"选、育、管"上下功夫,通过打造一支忠诚干净
为了深入了解典型山区河流唐家河水质本底状况,于2019年10月和2020年10月在唐家河共设置了14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三类水生生物群落组成、种群密度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1)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 门42 科44 属51 种,其中硅藻门为优势类群;浮游动物共4 门9 科12 属19 种,原生动物为优势类群;底栖动物共3 门25 科16 属23 种,其中节肢动物(主要是水生昆虫)
为探明小麦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特征,于2018年10月对小麦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野外采样、室内生物鉴定和环境因子测定,对其多样性、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相关性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80种,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57种、节肢动物甲壳类15种、软体动物3种、棘皮动物2种、其他类群生物3种。总平均生物量为65.42 g/m~2,
目的探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中医按摩配合早期运动,分析其对患者肌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该类患者的护理提高有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5月—2019年7月收治的7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3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创造舒适度环境、积极对症治疗、气道湿化、基础护理等专科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中医按摩配合早期
《四边形的认识》是“认识图形”相关内容的起始课。教学中,往往由于概念理解偏差、认知经验偏差、教学序列偏差等问题,学生对四边形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教师可以创设儿童化情境,突破认知经验偏差;动态呈现,突破概念理解偏差;拼搭重组,突破教学序列偏差,为后续进一步探索其他平面图形的特征奠定基础。
在新工科背景下,太阳能电池新技术课程应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与探索。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算理的探索以及算法的掌握,需要建立在学生的经验现实和认知现实等“儿童现实”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度体会“通分”实际上是把不同的计数(分数)单位转化成相同的计数(分数)单位,从而帮助他们打通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和算法,自主建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和算法,并基于学生的思维现实、生活现实、实践现实等,在知识的巩固运用和回顾反思中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也更为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当前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技术推广效果不佳,制约着绿色农业种植工作的的进一步推进。基于此,本文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能够做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促进种植工作的发展。
本文通过介绍太阳能电池用晶体硅现行各级标准整体现状,着重分析了现行太阳能电池用晶体硅产品标准及检测方法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对了解行业质量状况及合理制修订标准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