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观察与实验能力的培养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q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构建实验创新的新方法。因此,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学中的两大主标,而观察与思考是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双翼。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从语素上看,“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观而不察,只看不想,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观察。观与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化学教育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思维上的感悟。
  1.对试验的观察。
  例如,演示实验中钠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钠溶液化成一个小球,浮在水面上,并四处游动伴有“嘶嘶”的声音,加入酚酞试液的水溶液变成红色。这就是一种表象的观察。这种观察还不够深刻。因此,观察以后,对“表象”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进行初步的“加工”。即在对大量事物的观察中,归纳出同类事物共有的特性;或对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出表象的简单规律。“初步加工”的过程,就是对有关事物及简单规律进行正确描述而形成简单判断的过程。所以,对上述实验观察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加工,从现象中提炼其本质特性。
  2.对物质结构的观察。
  而在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时,观察更应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能仅仅停留于表象上。例如,对氧化钠晶体结构不宜模型的观察,如果只注意到一种离子的周围最接近它且距离相等的异性电荷离子的数目,那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作进一步观察,注意与之最接近的且距离相等的同性电荷离子的数目。对化学键、原子、分子尤其是有机分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的想象能力是化学观察能力的重要表现。而对有机分子的微观结构的想象能力是判断有机分子是同一分子还是同分异构体的最有效的途径。
  3.对习题隐含条件的观察。
  在平常处理习题时,要注意那些隐含信息题目的训练,学生必须对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加工,提取所需的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方法,硝酸银呈现法就是其中一种。人的手指上有汗渍,用手动用白纸后,指纹就留在纸上,如果将硝酸银溶液小心地涂到纸上,硝酸银就跟汗迹中的氧化钠作用,生成氯化银,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氧化银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成银粒和另一种单质,其反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灰褐色逐渐变成黑色的指纹。(答案:AgNO3+NaCL=AgCL↓+NaNO3;2AgCL2Ag+CL2)此类题目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学生凭借题目中可供观察到的信息,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分析。这种体现过程性的观察为作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助于学生学好化学,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和开展有关的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综合化学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
  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小实验,把鸡蛋放入一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观察并记录现象。这个实验有按书上提示做的,有不是全按书上做的,他们还把鸡蛋分别放在盐水、糖水、酱油中实验。同学们提出为什么产生的现象会有不同呢?从而为学习下一章内容作了思维上的铺垫。
  而大量的学生实验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教材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大部分是为了配合学生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而设置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观察,学会有序记录实验现象,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如,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这类实验性的问题情景,将化学方法与力学原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例(2)问,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即增大小球所受的浮力,则需要增大溶液的密度,方法就不是唯一的。或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后微热;或加入少量其他物质,如KCL、KNO3;或滴入几滴AgNO3溶液等。因此,在分析实验结果中,既要注意化学方法的应用,又要注意学科间知识的互通,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责任编辑 杨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