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GPS在大地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ber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介绍了多功能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GPS)的现状和主要功能提出了GPS在测量中应用范围、特点及优越性。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GPS三维坐标控制测量大地测量GPSRTK;
  中图分类号: P2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GPS技术简介
  全球定位系统(GPS)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在大地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GPS广泛的应用于国防、交通、资源勘测、休闲旅游、科学试验、水利工程等领域;GPS定位技术以其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控制测量中。可以说GPS定位技术已完全取代了用常规测角、测距手段建立大地控制网。
  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将GPS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球或全国性的高精度GPS网,这类GPS网中相邻点的距离在数千公里至上万公里,其主要任务是作为全球高精度坐标框架或全国高精度坐标框架,为全球性地球动力学和空间科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或用以研究地区性的板块运动或地壳形变规律等问题;另一类是区域性的GPS网,包括城市或矿区GPS网,GPS工程网等,这类网中的相邻点间的距离为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其主要任务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1大地测量技术
  作为大地测量的科研任务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因此建立全球覆盖的坐标系统一的高精度大地控制网是大地测量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直到空间技术和射电天文技术高度发达,才得以建立跨洲际的全球大地网,但由于VLBI、SLR技术的设备昂贵且非常笨重,因此在全球也只有少数高精度大地点,直到GPS技术逐步完善的今天才使全球覆盖的高精度GPS网得以实现,从而建立起了高精度的(在1~2cm)全球统一的动态坐标框架,为大地测量的科学研究及相关地学研究打下了堅实的基础。作为我国高精度坐标框架的补充以及为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在国家A级网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B级网(又称国家高精度GPS网)。布测工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几年努力完成外业工作,内业计算已基本完成。全网基本均匀布点,覆盖全国,共布测730个点左右。
  新布成的国家A、B级网已成为我国现代大地测量和基础测绘的基本框架,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A、B级网以其特有的高精度把我国传统天文大地网进行了全面改善和加强,从而克服了传统天文大地网的精度不均匀,系统误差较大等传统测量手段不可避免的缺点。通过求定A、B级GPS网与天文大地网之间的转换参数,建立起了地心参考框架和我国国家坐标的数学转换关系,从而使国家大地点的服务应用领域更宽广。利用A、B级GPS网的高精度三维大地坐标,并结合高精度水准联测,从而大大提高了确定我国大地水准面的精度,特别是克服我国西部大地水准面存在较大系统误差的缺陷。
  2GPS定位服务系统现状及主要功能
  2.1现状。
  目前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多功能卫星导航定位服务系统有美国的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系统(CORS),此系统目前有137个基准站,基准站间的平均距离为100~200km,覆盖整个美国大陆。该系统将通过互联网向美国及全球用户提供基准站坐标和观测资料,服务方式原则上是公益性的;还有加拿大的主动控制网系统(ACS)、德国的卫星定位与导航服务计划、日本的GPS连续应变监测系统(COSMOS)以及俄罗斯接管的GLONAS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我国的GPS卫星跟踪站和北斗一号、二号卫星组成的双星定位系统也已建成。
  2.2主要功能。
  建立动态的参考框架,从而使服务系统有可能取代常规大地测量法而成为建立和维持坐标框架的主要手段。事后精密定位服务,可使用户用1台GPS接收机获得测站的精确坐标。主要应用于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定时定位服务可用于低等级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及大比例尺测图等。广域差分技术主要服务于地面车辆、船舶、飞机和中、小比例尺测图、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还有数据处理服务、监测电离层延迟和总电子含量、GPS气象监测和预报等功能。
  3GPS在测量中的应用
  3.1应用范围
  在测绘领域中主要应用于大地控制测量、GIS数据采集和更新以及地形地籍测量;在工程测量领域,GPS高精度静态定位布设精密控制网用于城市和矿区地面沉降监测,河堤、大坝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精密工程;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快速建立小范围控制网,加密测图控制点,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和用于施工放样,同时对各种定位应用技术及误差的研究和高精度定位、定轨软件的开发应用,以及局域差分技术定位试验,均为当前GPS技术应用研究的几个方向。
  3.2应用特点
  3.2.1GPS卫星定位技术直接获取高精度的三维坐标,各点不存在逐点推算和误差积累,无需过度点,因而具有设计、布点和定位操作灵活、高精度、多用途等以及在降低劳动强度、高效自动化等方面有着常规测量无法比拟的优势。
  3.2.2GPS空间大地测量对地理条件和作业条件要求较低,GPS点间的建立无需点间通视,使用双频机距离几乎不受限制,又与几何图形条件基本无关,对点、网形要求相对较弱,可保证坐标传递精确度。
  3.2.3传统测量平面坐标和高程是2个彼此独立的系统。GPS测量同时给出平面和高程坐标,将平面控制和高程统一控制在三维空间坐标系中,还可进行可视化处理,因而工作效率高。
  3.2.4GPS测量,由于电离层效应和对流层效应具有相似的属性,短边长的网观测精确度反而高些,使得高级网对低级网的控制作用减弱了;数据处理上,不再对一、二、三、四等网分别处理,GPS空间大地测量观测量是等权的,不受边长制约。
  3.2.5采用高精度分析软件、精密星历、与国际跟踪站联测的办法进行解算、平差,可获得更高精度的成果。可以满足大地测量网改造和工程应用之急需,具有更优越条件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4GPSRTK技术的应用
  4.1RTK技术在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建设用地中的土地勘测定界是实地确定土地使用界线范围,测定界桩位置,测量使用界线范围内各类土地面积并计算用地面积等的测绘技术工作,它为各级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审批土地、地籍管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为:审查用地文件及有关图件、现场踏勘、图上红线设计、实地放样、复核测量、面积量算、绘制建设用地界图、填绘建设用地管理图、资料整理、归档,经反复实地踏勘、图上设计、权属调查后制定放样数据。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能避免解析法和关系距离法放样等放样方法的复杂性,同时也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公路、铁路、河道、输电线路等线性工程和特大型工程的放样更为有效和实用。
  RTK技术,是指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它是GPS定位发展到现在的最新技术,RTK实时处理能达到厘米级精度,完全满足建设用地界址点坐标对邻近图根点中误差及界址线与邻近地物或邻近界线的距离中误差不超过10厘米的精度要求。通过同时接收卫星信息与基准站发送的改正信息,经过解码,自动给出厘米级精度的定位数据,然后利用微机通过相关软件传送到电子手簿供实地勘测定界放样。利用RTK放样是坐标直接放样,并且建设用地勘测定界中的面积量算,实际上由相关软件中的面积计算功能利用坐标计算并检核。避免了常规的解析法的复杂性,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
  4.2GPS RTK应用于地籍细部测量
  地籍细部测量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由地籍调查规程所知,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的地籍细部测量,对于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0cm,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为15cm。利用GPS RTK技术完全能满足上述精度要求,建议在适合布设GPS点的部分测区使用该项技术。对于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图解交会法等进行地籍勘测,这样有利于加快地籍細部测量进度。
  4.3GPS RTK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也可利用RTK技术。传统的动态野外监测采用简易补测或平板仪补测法。如利用钢尺距离交会,直角坐标法等进行实测丈量,对于变化范围较大的地区采用全站仪、平板仪补测,这种方法速度慢,效率低。而利用RTK新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则可提高监测的速度和精度,省时省工,真正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保证了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现实性。
  结束语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测绘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大地测量工作,特别是大地控制测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应用GPS进行大地控制测量,点与点之间不要求互相通视,这样避免了常规大地测量控制时,控制点点位选取的局限条件,并且布设成GPS网状结构对GPS网精度的影响也甚小。由于GPS技术具有布点灵活、全天候观测、观测及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使GPS技术在国内各省市的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得以广泛应用。利用GPS技术进行大地测量的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大地测量规程要求。GPS定位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服务经济建设。GPS在大地控制测量中应用广泛,以上是我对GPS在大地控制测量中应用的理解,诸多不足,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征航1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最新进展[J]1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1)1
  [2]周忠谟1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M]1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1)
  [3]余小龙,胡学奎1GPSRTK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J]1测绘通报,2007,(10)
  [4]康红星1GPS-RTK技术在城市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设计与建设,2004,36(1)1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着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建筑都是利用的砖瓦结构,现在则是使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提高了房屋的整体坚固性。由于在房地产企业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建筑给排水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重视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就现在我国建筑给排水的现状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同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类型及数量逐年增加,随之建筑给排水专业的发展也日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程建设 建筑项目,其项目的管理方法对建筑工程中的整个施工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怎么样优化建筑工程管理模式,提高我国建筑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推进建筑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究,提出了几点优化管理模式的方案,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中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供电系统中电气工程施工技术,并从施工图纸、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人员等方面存在的通病进行分析,且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及施工管理。  关键词:供电系统 电气工程 通病 措施 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电气工程也成了各种建筑工程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电气工程主要是指与电能的使用有关的工程技术
摘要:对于桥梁来说,桩基础的质量关系着桥梁的坚固程度,这就需要对桥梁桩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桥梁;桩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桩基础属于隐性工程,在桥梁建成以后就看不到了。但是看不到的反而极为重要,因为桥梁的稳固与否、安全与否、以及使用寿命等几乎都取决于桩基础。桩基础就是桥梁的地下根系,根系越发达,桥梁就越安全,根系越
【摘要】:当代社会,民用建筑数量以及高度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带给设计工作者更大的困难,尤其是给排水专业的设计师,如给水与消防给水的压力分区、加压方式和系统形式,排水体制、通气方式,中水回用等方面都有其特点。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就该高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对比选择,为我国民用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摘要:在建筑物防震抗震研究中,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至关重要,建筑物高度、设防烈度、工程地质、建筑采用材料、地下水位等诸多因素均对建筑物抗震宽度产生影响,经过研究,本文作者提出几点确定防震缝宽度计算公式和适宜条件,从而能够合理设计防震缝宽度,减少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所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建筑物地基;建筑高度;设计烈度;宽度计算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
摘要:西方当代建筑有很多创新点,其包含建筑的形式、风格的创新,也包含经济适用的创新。解析蕴涵于西方当代典范性建筑作品中的优秀建筑设计手法,可以再现世界一流建筑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方案创作过程,使我们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借鉴西方先进的建筑创作经验,避免肤浅而低层次的盲目追崇。本文就西方当代的建筑手法进行的剖析与研究,希望藉此抛砖引玉,以求精言。  关键词:西方当代建筑 设计手法剖析与研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特征患者在正畸术后的咀嚼效能和PAR指数,进而探讨可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咀嚼功能改变的重要因子。方法以正畸术后5~6个月12~35岁的患者110名为研究对象,利用
摘要: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建筑领域,保温技术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技术也在日益发展,本文主要从外墙保温工程的材料选择、构造设计和施工过程控制等角度探讨了保证外墙保温工程的质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外墙;保温;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外墙保温施工工艺看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在实际的施工操作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