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结合儿童的生活,以生活实践体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与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这一切都依赖在活动来完成,彻底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偏重教法、轻视学法,重静轻动的现象。基于这样,本文就从活动、体验理论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结构;活动、体验课要体现“三性”三方面来谈谈活动体验让品德课焕发生命力。
【关键词】活动;体验;生命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内容是儿童生活中遭遇和耳闻目睹的各种事件和社会现象。因此,小学品德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基于这一点,笔者运用活动体验的方式,焕发品德课堂的最大生命力。
一、活动、体验理论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良好品德是在外部影响下,再内化进而形成的。学生的主体活动可以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反映在品德课堂上就是指“知、情、意”诸要素互动的内化活动;外部活动是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包括角色表演、小品表演、小组游戏、小组讨论等,反映在品德课堂上就是指道德行为的外显,即是“行”。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体验,获得最大的收获,是指导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这一思想运用到品德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从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活动、体验的教学结构
活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的基石,他认为人的发展需依赖于实践,依赖于活动。活动、体验中,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接受不同信息的刺激,形成一定的心理反应,并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三动”即启动、导动、深动。
(一)组织活动(启动)
儿童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创设好情境。在教学中我根据制订的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课前收集资料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入境感受。
(二)引导活动(导动)
引导问题。我结合具体情境,设计对于学生情感体验问题,正确导引学生,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及正常的心理机制。
执教三年级上册《我心中的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老师是谁,可写成文章,也可以画图,或者图文结合,让学生展示个性与特长;再小组交流,使学生对所有任课老师有更多全面的认识,发现任课老师的优点,学习新的发现与分析方法,进而让学生置换角色扮演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展“我的老师、《假如我是老师》演讲比赛”,内化活动过程的收获。情不自禁地融于直接的体验之中,有效地升华学生的情感道德。
(三)深化活动(深动)
总结评价。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适时向学生提供生活场境,在实践中获得,在操练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总结、点拨、评价。
实践检验。在课堂与生活中,让学生进行行为实践,在选择、检验、评价、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如在四年级教学《友爱残疾人》这一课时,在小结环节中,我作了这样的提问: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助残”问题上出现为难的事,大家共同又是如何解决?通过交流,同学说:“今天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关心与帮助是一种美德。但我也经历过碰见一拐一拐地走路的叔叔,端着一只碗向过路人乞讨,我看他很可怜,就给了他一块钱。后来爸爸说,那人是装拐着脚的,只是好吃懒做,不值得同情。老师您说对吗?这情况我该怎么办?”针对这个“疑难”问题,我首先肯定了他,然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装拐残疾,好吃懒做不该给钱。”“还有些人,他们很顽强,这些人不上街乞食,我们应该帮他们。”同学们说得多好,一下子就让学生在讨论中得以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活动、体验课要体现“三性”
活动、体验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通过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实现“三性”。
(一)实践性
活动、体验教学是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的体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与教学相关实践活动,例如执教《友爱残疾人》一课,让学生分角色模拟体验、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课堂活动及课外延伸活动。通过系列的学生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发展。即通过对实践体验、教师中心的传授、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使品德课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多样化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自主性
教学中,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主动性较低。活动、体验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授者和训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仅仅作出原则性的指导和一般建议,发挥作用。活动、体验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决定自己参与活动的程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扮演、轉换不同的模拟角色,可以有不同的行为动作表现,从而得到不同的体验;也可以在讨论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体验发表不同的意见,给予不同的评价。
(三)整体性
学生的主体活动具有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构具有整体性。完整的活动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个部分构成。就活动、体验教学而言,其外部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操作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心理活动,即对外部活动的情绪体验和理性升华。二是活动的过程具有整体性。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主体活动的整体性就是体现为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丰富的。如果脱离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真实的生活,教育将成为说教而达不到品德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品德教师特别要关注课堂中的活动体验,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品德课堂才会焕发出最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柳菊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
【关键词】活动;体验;生命力
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内容是儿童生活中遭遇和耳闻目睹的各种事件和社会现象。因此,小学品德教学中,老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基于这一点,笔者运用活动体验的方式,焕发品德课堂的最大生命力。
一、活动、体验理论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良好品德是在外部影响下,再内化进而形成的。学生的主体活动可以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反映在品德课堂上就是指“知、情、意”诸要素互动的内化活动;外部活动是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包括角色表演、小品表演、小组游戏、小组讨论等,反映在品德课堂上就是指道德行为的外显,即是“行”。
心理学认为,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引导和组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体验,获得最大的收获,是指导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这一思想运用到品德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从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活动、体验的教学结构
活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的基石,他认为人的发展需依赖于实践,依赖于活动。活动、体验中,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接受不同信息的刺激,形成一定的心理反应,并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三动”即启动、导动、深动。
(一)组织活动(启动)
儿童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创设好情境。在教学中我根据制订的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课前收集资料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入境感受。
(二)引导活动(导动)
引导问题。我结合具体情境,设计对于学生情感体验问题,正确导引学生,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及正常的心理机制。
执教三年级上册《我心中的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了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老师是谁,可写成文章,也可以画图,或者图文结合,让学生展示个性与特长;再小组交流,使学生对所有任课老师有更多全面的认识,发现任课老师的优点,学习新的发现与分析方法,进而让学生置换角色扮演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展“我的老师、《假如我是老师》演讲比赛”,内化活动过程的收获。情不自禁地融于直接的体验之中,有效地升华学生的情感道德。
(三)深化活动(深动)
总结评价。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适时向学生提供生活场境,在实践中获得,在操练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总结、点拨、评价。
实践检验。在课堂与生活中,让学生进行行为实践,在选择、检验、评价、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如在四年级教学《友爱残疾人》这一课时,在小结环节中,我作了这样的提问:在实际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助残”问题上出现为难的事,大家共同又是如何解决?通过交流,同学说:“今天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关心与帮助是一种美德。但我也经历过碰见一拐一拐地走路的叔叔,端着一只碗向过路人乞讨,我看他很可怜,就给了他一块钱。后来爸爸说,那人是装拐着脚的,只是好吃懒做,不值得同情。老师您说对吗?这情况我该怎么办?”针对这个“疑难”问题,我首先肯定了他,然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装拐残疾,好吃懒做不该给钱。”“还有些人,他们很顽强,这些人不上街乞食,我们应该帮他们。”同学们说得多好,一下子就让学生在讨论中得以道德情感的升华。
三、活动、体验课要体现“三性”
活动、体验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通过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实现“三性”。
(一)实践性
活动、体验教学是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的体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与教学相关实践活动,例如执教《友爱残疾人》一课,让学生分角色模拟体验、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课堂活动及课外延伸活动。通过系列的学生主体活动,促进其主体发展。即通过对实践体验、教师中心的传授、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使品德课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多样化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自主性
教学中,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主动性较低。活动、体验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授者和训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仅仅作出原则性的指导和一般建议,发挥作用。活动、体验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决定自己参与活动的程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扮演、轉换不同的模拟角色,可以有不同的行为动作表现,从而得到不同的体验;也可以在讨论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体验发表不同的意见,给予不同的评价。
(三)整体性
学生的主体活动具有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结构具有整体性。完整的活动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个部分构成。就活动、体验教学而言,其外部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操作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心理活动,即对外部活动的情绪体验和理性升华。二是活动的过程具有整体性。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主体活动的整体性就是体现为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丰富的。如果脱离了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真实的生活,教育将成为说教而达不到品德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品德教师特别要关注课堂中的活动体验,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品德课堂才会焕发出最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柳菊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