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意思维 开展“游戏体验式”写话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_te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戏体验式”写话模式将教学重心前移至写作的“上游”环节,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它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关切学生的自主选择,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创意表达方式,利用绘本、儿歌、故事等打开创意之门,使学生在游戏情境中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抒写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游戏体验式;写话训练;创意;思维
  “游戏体验式”写话模式是对传统写作课程转型的有益探索,改变了传统教学着力于“篇章安排”“语法修饰”等写作“下游”环节的做法,直接将教学重心前移至写作的“上游”环节——“创意”与“写作运思”。其具体流程分为“游戏情景激活体验—本我体验习得方法—书写游戏表达体验”三步,意在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以儿童为本”,并贯穿于教学始终,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尊重儿童的“游戏精神”,让游戏成为低年级学生说、写的重要精神资源,将游戏和学生的说话写话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
  一、关注年龄特征,营造游戏写话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写话提出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一学段的写话强调学生写话的兴趣和个性化的感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写话兴趣为任务,时刻关注、捕捉教学中的各种有利信息,把握契机,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事件進行写作,真正感受写话的乐趣。
  在《奇妙的圆》写话训练中,笔者一开始便创设语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它是谁呢?还有可能是什么?
  (生说各种各样的答案)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说了那么多跟圆有关的东西。你知道吗?圆还有一个特别的本领。只要在它身上添几笔,它就会变化。看好了,它要变了,变成什么了?
  (师画了一个笑脸)
  师:你知道还能变成什么吗?
  (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说出许多与圆有关的物品)
  师:那咱们就来个比赛,拿出稿纸,翻到背面,给圆添几笔,看看谁在2分钟内变出的东西最多。变好之后,千万不要让其他人看见。预备——开始!
  (启用小闹钟计时,师巡视)
  师:时间到。赶快数数你的圆变成了几样东西。请超过10样的起立,超过15样的起立……
  (师请画得最多的一位上场,把他的作品投影给大家看)
  师:请这位同学说说每样东西所搭配的量词。如果他说对了,咱们跟着他一起念一遍;要是他说错了,请你纠正他。
  师:祝贺他成为冠军。还有谁画得跟他不一样?请你拿上来给大家看看。
  (请有创意的学生上来展示,师给创新图打星)
  整个活动以画圆、说圆为主线,强调让学生大胆地想,强调“玩中学”。学生顺其自然地和教师有目的地玩,玩得开心,玩得有激情。
  二、尊重个体差异,开拓创意表达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例如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整体比较自觉,上课能遵守纪律,认真听讲,对于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但大部分学生的想象力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于是,笔者采用了分层施教的方法指导写话,倡导开放性提问采取两种方式让学生对圆展开创意表达。下面是笔者在PPT上出示的两个例句。
  例句1:
  我拿起笔,在“○”上“唰唰唰”地添了几笔,呵呵,“○”就变成了一个小姑娘。瞧,她扎着两根翘翘的小辫子,一双大大的眼睛,抿嘴一笑,还有两个小酒窝。
  例句2:
  我是一个小小的气球。瞧,我的肚子圆滚滚的,身子下面还拖着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呢。我喜欢在天空中飘来飘去。一个小男孩买下了我,我的小尾巴被他紧紧地攥在手里,这下,我可飞不了啦!
  学生很快发现两个例句的表达角度是不同的,并且两个例句都介绍得比较具体,让人一看就明白。例句1是由“我”来介绍“我”所画的内容,而例句2是“我”画出来的那个物体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到介绍一样东西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接下来,全班再次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画的图案。这一次学生写话的条理明显清晰多了。针对这一学段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先尝试自主描述,后看例文,再尝试重新描述,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关切自主选择,开展联想创意训练
  为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激起低段学生写话的创意火花,习作教学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例如,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儿歌、故事为其打开创意之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体验不同文体的奇妙构思,激发创新的潜能。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体现层次性、可选择性。教学目标通常分成高、中、低三层,先从中低层目标入手,逐层递进,小步快走,充分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让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本次活动中笔者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围绕圆的变化,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独特的图案,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图形,写一段语句通顺的话(基础目标),或编写一首儿歌(中级目标),或创作一个小故事(较高目标)。这种类似“一题多解”的 目标确定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其次,在写法指导上要体现多样性。在“用儿歌介绍变出来的东西”这个环节中,笔者先请学生用上固定的句式说一说“我在圆上添几笔,变成( )”。考虑到让他们直接用儿歌的形式准确、恰当地描述变出来的东西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笔者只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把变出来的东西和描写其特点的句子连一连,连成一首有趣的儿歌。接着,给出范文,引导学生发现在写儿歌的时候要先写在圆上添几笔,变成了什么,再写变出的东西是怎么样的。还要关注儿歌的格式:内容要写中间,每行第一个字对齐,每行字数差不多,每一小节之间要空一行。学生对写儿歌这件事很感兴趣,自然有了写话的欲望。“用片段介绍变出来的东西”这个环节则比较简单。笔者先出示范文,让学生发现圆变成了什么,是怎么样的。再点出圆不仅会变,而且变身后还发生了很多故事。接着,笔者讲述了绘本故事《失落的一角》,且只讲述了前半段,请学生自己去看这本书或继续往下编故事,开展联想创意训练。
  综上所述,《奇妙的圆》是一节游戏体验式作文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制造悬念“我是谁”“我变什么”,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整节课注重学生的创意,关注学生的写话,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情境中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抒写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陈学忍.小学语文“分层施教,自主发展”教改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4).
  [2]张赛清.文本转换——创意表达的起点[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0).
  [3]薛桂平.关注微写作指导,让习作变得鲜活——以五年级人物语言描写指导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7-8).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江小学 318020)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是文言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其文体特征、教学价值和教学要点,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学“文”习“言”, “言”“文”共生,探求“文”与“言”的统一与交融。教师可以利用文言文教学启蒙,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爱上民族的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文体特征;教学价值;教学要点  文言文犹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蚩尤手下有81个兄弟,人称“战神”,均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能征善战,凶猛异常。
【摘 要】将比较的方法运用在阅读当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忱。 比较阅读可从“字词”“句段”“篇章”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串联或对比,找到文本的表达特点,感悟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深刻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比较阅读;品析;效果提升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对同一篇文章中的不同字词、句段之间,或者两篇甚至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类似的文章
【摘 要】阅读活动的设计应基于学生的阅读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初始阅读,明确学习起点;层级阅读,突破学习难点;群组阅读,延伸学习终点。只有准确把握学情,关注学习差异,提升指向能力,师生才能共同设计、实施适切的有效的阅读活动。  【关键词】生本 观照 阅读 阅读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
在写景时,我们往往发现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为了让看到的景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就要筛选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并且写出景物的特点来。  请看一位学生在《秋叶旅行记》中所描绘的精彩秋景:  小树叶来到了山坡上。她看到耀眼的枫叶全都红了,像一团团火焰在熊熊燃烧,把人们的心都点燃了。其他的树木纷纷扬扬落下黄色的叶子,像蝴蝶在翩翩起舞,又像黄莺在展翅飞翔。秋风一吹,满山的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一曲秋
两进教研室,唯有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不变  黄小波:鸿飞,你工作过的单位有些特殊,请简要介绍一下你的教学经历。  曹鸿飞:我历年的工作单位有“最普通的小学—县教研室—最前沿的小学—市教研院”,为此经历了“语文老师—县教研员—语文老师—市教研员”的角色转换,能够两次跨进教研室,是我的荣幸。  黄小波:在这些不同单位工作,你的教学追求有什么变化?  曹鸿飞:在不同单位的教学追求不一样啊!我的语文教学有过三
【设计意图】  《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讲了一位党支部书记在凶猛的洪水中沉着镇静地指挥村民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这是一篇600多字的微型小说,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起伏跌宕,结尾出乎意料,人物形象鲜明。单元阅读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和单元的语文要素,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情节图梳理小说的情节,在自主、合作
【摘 要】整本书阅读指导应关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以图为媒,巧妙利用图画语言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很好的途径。学生通过画人物关系图,提升了思维的系统性;借助画故事情节图,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依靠画文本插图,提高了思维的独创性。画图帮助学生形成深层次的认识,促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使其建构属于自身的独特的阅读语言。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图画语言;思维训练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峡谷里的阴谋
期刊
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里,常看见山寨版的“QQ聊天记录”,用这种方式写话,学生很感兴趣。于是笔者进行了一次有益的作文教学尝试:让学生写“聊天日记”。所谓的“聊天日记”,就是首先为每个学生准备人手一本的作文本,取名“聊天日记”,封面不署名,学生写好日记后只需在文后署上网名,交由老师和同学传阅,并针对日记内容“跟帖”,也可继续在其他本子上进行自由的长篇大论。每个同学阅读本数不限,也可在同一篇日记后多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