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伊甸园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now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伊甸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纪念物。上帝自己的种植园,他在那里收留了我们的祖先——亚当和夏娃,那里成为了他们的乐园。”1
  17世纪出现了百科全书式的花园,更像是一本“书”,每一种从远方带来的新植物会被充满热情的种植,收藏,命名。同时代的人认为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花园是对早期伊甸园的再造。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都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家是上帝种植的花园,那里有不断生长的花果和永恒的春天。在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讨论这座花园是否在大洪水中幸存下来。人类渴望回到伊甸园,作为亚当的后代,将花园创造的如同伊甸园是人类回到伊甸园的途径。人类对花园的喜爱是神的意志,住在花园里则是他在人间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第一章 从伊甸园到人间乐园
  (一)伊甸园寓言
  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人们对人类初蒙时代充满着美好的想象,他们相信早期人类生活在“传说中的黄金时代”,那里有永恒的春天,所有的生灵幸福安宁的生活在一起。
  作为西方最早对花园的记录,《圣经·旧约》记载了人们对花园的想象和建造的成就。《创世纪》中描述的神造万物的故事,也描述了人类最早生活的花园——伊甸园,“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设了个园,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耶和华上帝让地上长出各种树木,既能令人悦目,果实又可充饥。园中还有‘生命树’和‘知善恶树’。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着伊甸园,并从那里分为四条河流。第一条是比逊河,它环抱着整个哈腓拉,那里有上好的金子,还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条是基训河,围绕着整个古实;第三条叫希底结河,流入亚述的东部;第四条是即伯拉河”。
  2伊甸(Eden)这个词语来源于希伯来语,意为“喜悦、快乐”,因此伊甸园也可理解为“愉悦之园”。《圣经》中有许多对伊甸园中常年丰产的果树,终年温和的气候的描述:“园中动物与人的和平关系,神给与了“大地上所有野兽,飞禽,爬行动物,绿色的植物作为食物。而人类最初的食谱是种子和水果,与动物和平生活,神让人类为动物命名,要求他们服从人类。”3“乐园(Paradise)一词是源自古波斯语的很少几个英语词汇之一,它由古波斯语Pairidaeza一词演化而来。Pairidaeza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pairi,意为‘环绕’,一是diz,意为‘形成’,两个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围地’或‘公园’……在《创世纪》中,乐园的希腊文是paradeisos,即‘愉快的花园’。”
  当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被上帝驱逐出“乐园”,人类失去了伊甸园。后世许多《圣经》的研究者试图解释人类“堕落”(the Fall)——亚当和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的原因,已经达成共识的有两种:“第一种认為,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从而导致了堕落;第二种认为,人类的贪婪招致了大堕落,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的人类,已经被上帝赋予了追求创造者知识的智慧,却不满足,试图超越自己的地位妄图成为造物者——上帝;第三种解释最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亚当和夏娃不服从上帝的要求,因而被放逐。”4
  “在离开伊甸园之后,亚当开垦贫瘠的土地种植庄稼,夏娃带着孩子在痛苦与悲伤中生活。神对他们不服从的惩罚并没有一次执行。千年后,神让诺亚建造方舟,大洪水淹没了其他生灵。”5大洪水之后,诺亚的后代繁衍生息,他们发现自己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遭受着痛苦、疾病和精神上的焦虑。此时,人们想起了伊甸园——只有幸福和快乐的地方。伊甸园成为了他们痛苦生活的希望,在生活中挣扎的人们不愿相信伊甸园的消失,他们相信伊甸园或许藏在了人类无法到达的地方,找到伊甸园,就能回到伊甸园。
  (二)人间乐园
  在堕落(the Fall)和大洪水(the Flood)之后,伊甸园转变为等待复活的尘世天堂,或是死后才能进入的乐园。这种转变发生的缘由,是基督教教义的要求。基督教强调道德、美德,在这种环境下解读创世纪,亚当和夏娃自然也不能免除这种道德审查。一些神父认为亚当夏娃具有自诞生就具有美德,另一些神父则认为没有罪就没有美德。第二种观点被广泛接受,人们开始认为堕落(the Fall)是为了拥有美德,这种学说使得人类的堕落和被放逐合理化,堕落是为了救赎,而上帝在伊甸园中驱逐了亚当、夏娃,但他怜悯他们,在地上为他们准备了一个更好的乐园(Paradise)。“天国乐园”的观念逐渐与“地上乐园”等同,伊甸园常被比喻为理想的,值得追求的乐土或天堂。
  但丁将伊甸园安置在南半球中心的一座海岛上的山顶,但丁沿着环绕山腰的七层平台层层攀爬,穿过炼狱,到达山顶看到的就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的乐园:“整个大气层永远同原动天一起旋转,除非其旋转在某一部分被某种障碍打断,这种运动冲击这个完全高耸入纯净的空气中的山巅,使得这座森林由于茂密而发出的响声;受冲击的植物具有那样强大的力量,使得其生殖力浸透大气,大气在旋转中,随后就把种子向周围散布;那另一陆地根据其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从各种不同的种子的生殖力受精,生出各种不同的植物。……那些歌颂黄金时代及其幸福状况的古代诗人,或许曾在帕尔纳索斯山梦见过这个地方。在这里,人类的始祖曾是天真无邪的;在这里,四季常春,什么果实都有;这河水就是他们所说的仙露。”6
  第二章 重建伊甸园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宇宙观
  整个中世纪至17世纪晚期,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以及多数受过教育的人都相信,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之链”。存在之链连接着世间万物,由石头开始,石头之上是植物,植物有生命但无法移动,其上是动物,动物可以活动但没有存在的因,而人类,则站在了动物与天使等级之间。人类之上的天使等级与上帝等级代表着精神领域。存在之链一环扣一环,没有空隙,代表着宇宙的连续性和多元性。“存在的等级序列被想象为一部通过他人可能登上至福的梯子,而这个梯子并不是真正由那些与想象为自然的形式系列的存在之序列相同的阶梯所组成。”7根据此理论,伊甸园作为人类初始世界的缩影,必然包含着存在之链上的每一环。从石头到动物,每一样都有自己的位置,按照严格的等级秩序排列。   奥斯丁认为人们通过认识自然,阅读自然来理解上帝的奥秘,对人们来说,花园就是上帝将其不同侧面隐藏的地方,花园里包含了关于世界的命题,因此,花园被视为宇宙的缩影。一切花园都是对伊甸园的摹仿和重建,人们相信上帝创造了伊甸园,也是就是大宇宙,人也可以创造自己的花园,作为人类生活的小宇宙。花园正如宇宙的缩影,而人们理解的宇宙的秩序,也就成为了花园的秩序。宇宙中各个等级都可以在花园中找到对应:石头,植物,动物,人,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花园。
  重建伊甸园作为西方文化叙事的主流,其中宗教与园艺的影响相互交织,园艺被赋予了宗教寓意。推动了无数人类的努力,人类为了弄清他们与地球的关系而不断前进,通过把荒野变成花园,把民俗变成文化,重新创造伊甸园。
  (二)寻找伊甸园
  17世纪,上帝与伊甸园的存在是神圣的历史事实而不是神话传说,“园艺美化(landscape-gardening)的历史是任何真正哲学的近代思想史的一个部分……17世纪的上帝,像他的园丁一样,总是按几何学原理工作。”8此时的园艺是一种神圣的工作,Chandra Mukeriji所说:“在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的观念中,建立一个更有秩序的世界是一种激情——一种从上帝的作品中看到上帝,并为他服务的努力。”9
  1942年,哥伦布在寻找新大陆的航行中,带上了犹太教徒路易斯·托雷斯,他懂得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和迦勒底语。当时的人们认为,一旦发现陆地天堂(terrestrial paradise),与天堂的居民交流时,最可能使用的语言是希伯来语。但此后,学者们认为伊甸园在亚洲的极端,每人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也是哥伦布所坚信他发现了伊甸园的位置——南半球,纬度在赤道线以下的西印度。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家在美洲中部寻找着伊甸园的踪迹,如何用《旧约圣经》来解释新大陆中发现的新事物成为困扰学者们的新问题。而那些从未见过的新奇的动植物,无法按照圣经为他们命名,这仿佛是伊甸园存在的另一个印证:散失的碎片被寻回,大自然没有被上帝毁灭,而是像拼图散落四处的碎片。哥伦布没有找到人间乐园,但他找到了散落的一块排拼图——美洲板块。这个发现重振了人们的信心,“上帝已经向人类展示了其隐藏的创作,说明人类可以通过将分散的碎片重新组合,建造一个浓缩的花园或万物‘百科全书’,重新建造一个伊甸园。”10
  第三章 伊甸园影响下的英国园林
  (一)花园的类型
  17世纪的造园活动,起源于复兴造园的技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相继出现了很多大花园,但这些花园没有被保存下来。我们只能通过各方的记述,来重构那个时代的花园景象:四方形、花坛、喷泉、雕塑、涼亭、修整的树木、自动机械装置。威廉·劳森(William Lawson)在《一种新的果园和花园》的描述符合时代对花园的定位:“当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造了一个人,使他处于完美的状态,让他代表着上帝的权威、安宁和完全的欢愉,让他生活在乐园中,这个乐园是什么呢?是一个花园,一个种满树木和香草的果园,充满了无尽的欢愉,除了欢愉什么都没有。”
  英国皇家药剂师约翰·帕金森于1629年出版了《两种重要的蔬菜和果园》,这本书有一个双关的副标题《天堂》或《地上乐园》(Paradisi in Sole/Paradisus Terrestris),帕金森在本书中对花园、厨房花园和果园进行了详尽描述,在卷首语中,帕金森明确了“地上乐园”指的就是伊甸园,帕金森的描述的场景,包含了所有的植物种类,如同伊甸园的场景。为了栽种外来植物,当时花园的形制通常“分为四个区域,代表地球上的四大洲,分别种植来自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植物。”11
  (1)草药园
  在17世纪出现了大量关于植物和树木的书籍,列出各种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园艺方面的建议。
  威廉·哈里森在文章中写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园艺家是那样的细致精巧,他们敢于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并延缓万物的自然进程,仿佛他们主宰着自然。在这个世界里,每天都能看到许许多多来自两个印度群岛、南北美洲、他普罗贝恩、加纳利群岛和世界各地的奇特药草、植物和果子。”十七世纪的药草园,更像是一个菜园,“甜菜、胡萝卜、大蒜、辣根、卷心菜、花椰菜、防风草、豌豆、菠菜、土豆、大黄、朝鲜蓟。”12人们相信,所有的植物中都包含着“美德”,而上帝的不同面目就隐藏在这些植物中,植物是神圣的,具有奇妙的治愈作用。
  (2)果园
  几乎所有17世纪的花园规划和描述都提到了果园,Lawson重复的梅花型网格,将果树和结果灌木沿道路、墙壁种植,也以果树作为花园的迷宫墙。园艺家们在果园中花费了大量精力。威廉·坦普尔爵士在《1685年园艺》表达了对英国的园艺水平的自信,“只有少数国家在花园的优雅环境和植物数量上超过了我们”。但同时,他作为园艺家,不在乎花园的规划,也不在乎园中开花植物的情况,他的关心的都在果树上。即使是怀疑对满是花朵的花园会让人们耽于享乐的清教徒,也鼓励人们种植果树,经营果园,他们认为果园具有经济效益,能带来更多的愉悦。
  (3)植物园
  对于壮丽宏伟的花园来说,重要的是寻找新品种的植物。由于伊甸园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植物,这些植物随着伊甸园的失落而分散在世界各地,所以在此时人们的认知里,重新收集所有植物以重建伊甸园是可能的。1317世纪早期,英国植物园中从北美引进的植物仅有少数栽种在花园里。例如土豆,丝兰和柏树。随着航海发现引进的新植物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来自美洲和亚洲的植物。随植物的增加,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诞生了——观赏园,用于栽种新奇而稀少的外来植物。14这种园林类型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观赏园有两种主要的植物类型,一类是以玫瑰为代表的“装饰性植物”,另一类是由好奇心驱使栽种的“奇特的植物”。植物园中的植物是从世界各地搜集、挑选的代表性植物,挑选的标准是:作为理解另一个世界的缩影。植物的栽种是有序的,“花园分为四个区域,分别种植来自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植物。”15   (二)花园的要素
  (1)雕像
  花园中的雕塑不包括基督教雕像,花园中的雕塑受到意大利花园的影响,经典的古典雕像和古典神话、历史,或是园丁或其妻子等人物题材。缺乏基督教的雕像强调了花园的体验。
  (2)喷泉
  伊甸园与真正的花园之间的联系存在的相似之处,包括围墙和喷泉。清澈的喷泉和水晶般的水源是伊甸园的象征。英国贵族阶层十分喜爱花园中的水景,当时所有的花园都有水景,伊夫林花园中的水景称为“惊喜之水”,他尤其喜爱在花园中设计喷射状的喷泉,称这些设计是“为了补偿失去的快樂,唤起他们对春天的希望”16,他认为这是天堂从才有的景象。
  (3)鸟和蜜蜂
  17世纪的鸟类和蜂蜜在花园中占有及其特殊的地位。鸟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们和人类一样拥有两只脚,却能在天空中翱翔,它们离天使更近。鸟类和鸟鸣常常被认为是天堂花园的标志。花园中的果树,也对鸟儿有着吸引力,进一步印证了天堂花园的环境。
  蜜蜂在花园中的地位,则是由于它们的生产蜜蜂、蜂蜡和蜂巢管理的能力。蜜蜂被认为是无性繁殖,因此代表着“纯洁”,特别适合作为伊甸园中的生灵。人们对养蜂非常感兴趣,许多植物书籍中都有关于蜜蜂的章节,许多植物书籍中都有关于养蜂的介绍,约翰·伊夫林在他设计的Sayes Court就设计了一个透明的玻璃蜂巢和鸟巢。
  (4)石头和玻璃
  在水池中使用彩色石头,在花坛和其他地方使用闪亮的材料,例如玻璃碎片,这种造园习惯可能来源于,文献记载中的人间乐园(earthly paradise)使用了大量珍贵宝石和贵金属装饰花园。在培根的文章中,建议在拱门之间放置“圆形彩色镀金的玻璃”,用来反射阳光,供人玩赏。
  玻璃材质也作为温室的建造材料,为了栽培不适应英国寒冷气候的热带植物,而常绿的、四季如春的花园也正符合伊甸园中“永恒之春”的环境。在伊夫林与Sir.Dudley Cullum的通信中提到,改造后的加热设施,常绿植物和热带植物在温室中度过了冬天,伊夫林认为这种努力是“将自然之光转变为恩典之光”的需要,这些努力将重塑伊甸园的景象。
  结论
  17世纪,创建花园,收集各大洲的植物样本,将他们栽种在专门的花园中,这些努力都有一致的目的——重建伊甸园。伊甸园并没有恢复,人们也逐渐走向了远离宗教解读的道路。人们在植物园收集了植物和动物,为了编目给他们命名,分类,互相交流不同植物的特点、药性,交流着如何驯化动物。争论着如何重现伊甸园中的景象。今天来看,重建伊甸园的想法是如此天真和执着,重建伊甸园的努力从没有停止,这种努力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的交流和科学的发展。诚然,在重建伊甸园的道路上有许多绊脚石和尚未解开的谜团,但世俗中的人通过这些努力,创造出了另一个天堂——花园。而隐藏在恢复伊甸园和解开植物药用秘密的背后,无人主义的地方,知识复兴了,观察被当做一门科学,对植物的研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种种努力无意间,让人类走上了医学和科学的道路,这条路冲破赎罪的教义的束缚,带领着人类逐步走进了新的科学时代。
  参考文献
  [1]Prest J.,The Garden of Eden:the Botanic Garden and Re-Creation of Paradise,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2]Fairbrother N.,Man and Gardens[M],New York,Alfred A.Knope,1956.
  [3]针之谷钟吉,邹洪灿译,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王维江,吕澍.中国园林观在英国:从坦普尔说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70-77.
  [5]容克·格劳,丁一巨.从药草园到专类园——欧洲大陆植物园的发展历程[J],中国园林,2010,26(1):18-20.
  [6]胡家峦,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诗歌和园林传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R.Austin,A dialogue,or familiar discourse and conference between the Husbandman,and Fruit trees,in his nurseries,orchards,and gardens,1676
  [8]J.Parkinson,Paradise in solo,London,Methuen & co.,1904.http://hdl.handle.net/2027/uc2.ark:/13960/t42r3qn3w
  [9]T.Fairchild,The city gardener,1722,Eighteenth Century Collections Online,http://tinyurl.galegroup.com/tinyurl/AGT3p5.
  [10]L.Carey,Evelyn’s British Elysium:nostalgia,science and Protestantism in the garden,2001
  [11]但丁.神曲,炼狱篇[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2]J.Evelyn,Idea of a Botanical Garden in England,1758,Eighteenth Century Collections Online,http://tinyurl.galegroup.com/tinyurl/AH6WP8.13-14
  [13]P.Graham,“Elysium Britannicum or The Royal Gardens” review
  [14]伊丽莎白·罗杰斯,世界景观设计——文化与建筑的历史[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15]阿瑟·O.洛夫乔伊,洛夫乔伊,张传有,et al.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5.
  [16]J.Bartos.The spiritual orchard:god,garden and landscap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before the restoration,210-220
  [17]J.Hill,An Idea of a Botanical Garden in England,1758,P13-14
  [18]P.J.Tarvis.North American plants and horticultural innovation in England,1550-1700:479
  [19]Grey Gundaker,Cast out of the Garden:Edenic,scripturalization,flowers,and fallen Africa,125
其他文献
摘 要:合作学习是目前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是顺应时代需要的一种方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它增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方式不仅能促进教学效果,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初中课堂中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提高成绩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践研究;实验教学  引言  合作学习是全新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能够最大程度的将课堂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逐渐变得频繁,英语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会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来深化和拓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和维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试着找出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期望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教育;英语阅读教学;教学方法;思考  引言  初中
期刊
摘 要:语文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而言,灵活性比较高,需要具备灵活的理解性思维。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经历比较少,思想认知水平也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在学习语文这方面可能遇到一定的困难。创设情境学习的方法很适合语文的学习,在此背景下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的知识,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被认可和实行的。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期刊
摘 要:在初中的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之中,最令教师们感到头痛的就是对于阅读的教学工作。初中生正面临着中考,有大量知识需要去复习,因此,对于阅读的学习会被忽略掉。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对阅读的教学的力度都有所增加,可是,即便如此,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致仍然很难被激发,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时加入有效提问的教学方法。基于此,本文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
期刊
摘 要:学生核心素養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基础上全面培养、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但现在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认识理解不清,使之在教学实践及教学创新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偏颇。本文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进行阐述,以丰富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认知;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20世纪末期,西方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更多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提升教学实效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小学美术作为重要的艺术学科,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需重视教学与生活的链接,促使学生感受生活、发现美术资源;将美术放置于生活背景下,使学生感受艺术的无处不在。从而,使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感受、体验自然及生活中的别样之美。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立足于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意
期刊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较弱,主要是问题解决策略的欠缺,因此课堂教学中体悟一些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例举一些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对应策略  对应策略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它是通过研究对应数量的变化关系去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策略。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例 新华书店新到3168本儿童读物,第一天卖出总数的37.5%,第二天卖出总数的1/4,还剩多少本?  分析:这
期刊
摘 要:“互联网+”环境下,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学生们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而言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牢牢把握这次机会,进行学生们内在潜能的挖掘,使其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是英语教师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现阶段,“互联网+”环境下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要点颇多,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继而揭开素质教育的崭新篇章,最终培育出更多爱学习、有理想的优秀人才。  关
期刊
摘 要:由于小学生缺乏阅读的经验,词汇量不足,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英语教学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阅读素材,以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进行指导,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本文从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丰富课外阅读知识、创新英语教学模式、适当增加课外资源等几个方面的措施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落实推进,家校合作这种沟通交流模式也逐渐的融和在学校教育之中。开展家校合作,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学校与教师以及家长同心协力、将多样化的方式结合起来,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通过阐述如何利用家校合作来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进一步来推动家校合作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家校合作;阅读能力;写作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