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heng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系统归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促进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学会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
  关键词:培养能力 系统归纳 分析综合 记忆 语言表达自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促进其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学会用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通过学习历史,能够了解过去,解释现在,观察未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系统归纳能力
  历史教材内容庞杂,在授课时我们不需要面面俱到,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教师无需赘述,只要略加提示,或者让他们看书即可。教师重点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努力建构历史知识的经纬网络。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可以让学生整理归纳:著名的医药学家都有谁,有何著作,主要贡献是什么,有哪些统一的封建王朝,指导学生把中国近现史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纳等等。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并学会举一反三、多角度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脉络熟悉的程度就越高,其能力也会同步提升。
  二、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历史现象和形成科学概念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综合,而综合又必须以分析为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与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完成由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过程,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如要形成“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概念,首先应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具体功绩、取胜原因等,然后综合为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三、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重要方面,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师应言传身教,注重以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叙述事件和归纳结论,不能含糊笼统,切忌随心所欲,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教材中汲取语言营养。历史教材是指导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汲取语言营养、训练表达能力的主要园地,要求学生注意学习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语句的次序与条理。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条件,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比如可以设计提问、组织课堂讨论和辩论,可以让学生表演历史小品、讲历史故事等等。
  四、记忆能力
  历史教材内容纷繁琐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历史的基本要素,所要记忆的,夸大点真可谓浩如烟海,但这些是基础知识的关键。背景、经过、结果、影响被称为历史事件四部曲,也是要求记忆和理解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我认为:第一要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其学习的主动性。可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课堂导入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如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借助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里“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话题导入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还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史料等直观的教学素材,通过简短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运用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形象或场景,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也会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在教学时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与课堂紧密关联的课外知识或历史故事。第二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理解是学生深入领会和把握学习内容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善于引导,讲解时要深入浅出、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解难点;板书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例如讲《南京条约》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1.割地:香港岛;2.赔款:2100万元;3.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4.关税协定。另外,还可以采用联想法、比较法、串线法、编排顺口溜法等等。总之,每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助于记忆力的提升。
  五、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师要把处理教材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他们要注意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影响等要素,把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要让学生重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资料,因为它们既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历史观点的重要凭据。要让学生分清课本所列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正确认识材料所揭示的现象和本质。要让学生了解每个知识点在学习中要求掌握的程度,以便复习巩固。要求学生要针对重点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是否还有其它方面的影响等等,然后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设身处地地思考、挖掘,并从中感悟,从而达到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并加深了记忆。这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要指导学生独立地判断学习的重点、难点。一般来说,教材内容叙述相对比较多,课后附有练习题的大多数是重点知识,而学习中较难理解的,或者是教材中附有思考题的则是难点。只有教给学生掌握判断重点、难点方法,其学习才会有的放矢。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圈点方法,如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字处做上记号,或画横线,或标上三角等,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改革传统教法,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张保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4] 李勤德、关耐冬,《历史教学研究新论》,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5] 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其他文献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会逐渐出现分化现象,即学生整体的语文成绩会从差别较小逐渐向较大发展。对于高一的教育教学而言,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学生的分化至关重要,现从学生语文科分化形成的成因去探究防止分化的有效措施。  一、语文科学习分化的原因探究  (一)语文学习兴趣的丧失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动力,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润滑剂,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内在的动力。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才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中学生爱玩好动,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兴趣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创造宽松的课堂环境,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还要
组胺H4受体是最近在基因库内筛选寻找新的G蛋白偶联受体时发现的,其cDNA序列与组胺H1、H2受体的同源性很低,与组胺H3受体有很高的同源性.很多组胺受体的配体与组胺H4受体有亲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段话科学而又简明地说明了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阅读教学的实质,用以指导学生的阅读,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教无定法,特别是阅读教学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笔者结合自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数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的现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导入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反之如果导入不
Piwi是果蝇卵巢中发现的一个对干细胞的分裂有调控作用的基因.Piwi家族蛋白的表达在各种生物中具有广泛的保守性,而且大多参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调控.在果蝇卵巢中,Piwi对生殖
植树造林、环境污染和二氧化硫等化学有害物质在空气中的排放污染一直是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关注的话题,包括河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一直在关注环保这方面的时态和进展,环保已成为现在社会议论最多的话题。  一、沙化在扩大  令人窒息的沙尘暴,猛烈袭击了西北、华北大部,甚至波及到了江南、港奥台一带。央视及各地的视播等诸多新闻媒体,在此期间都占用大量时间,报道“狼”真的来了的事实及其原因。一时间,“沙”成了人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