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_fire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二、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有位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五、大胆想象,展开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让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一)拓展想象
  创新思想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一切可提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維。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展开,创新能力亦会在想象中不断提高。
  (二)以课文为原形,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结合课文,运用多媒体电脑的形象性,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的培养十分重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让生活走向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吸收与掌握,以实现学生学科应用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着重就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教育的所有学科中,语文是应用最为基础,也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一门学科,生活
摘 要:任何一个学校的体育教育都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也不例外,大课间操活动是在学生课间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体育活动,大课间操活动的有效展开不仅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在中职体育活动中大课间操的现状,以及就如何更好的展开大课间活动提出了几点创新性的意见。  关键词:中职体育活动;大课间操;创新途径  大课间操作为中职体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
摘 要: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帮助学生立足社会得以长远发展的优势技能,所以在当前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现阶段的小学教学,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没有过多的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有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造了发挥的空间。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阅读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需要大力提升重要技能,利用阅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
[摘 要:在初中道德和法制课讲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性;教学策略]  1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十分之大,作为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的进行
摘 要: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  关键词: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
摘 要:本文主要以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作为出发点,研究和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对策。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教学管理;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高校越来越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创新人才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当其冲的是高校教育。高校应该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教学体系,注重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创
摘 要:大一是青年大学生人生的转折点,如何做好其融入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试从大一新生的心理变化、环境变化、学习方式变化、交际方式变化、综合评价体系的变化中,探讨大学生阶段性融入教育的方式,将融入性教育分成入学教育、适应教育、规划教育、专业教育四个阶段,融入了“知心学姐”、“带班学姐”等引导管理模式。  关键词:大一新生;融入教育;“知心学姐”  大学,是每个青年大学生从校园过渡到社
摘 要:探索性问题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解题能力的好素材,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主动去研究问题,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探索性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各地中考命题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探索类型;探索规律;知识能力;解题;策略  探索性数学问题的基本形式有:有结论反溯相应的条件;由题设探求相应的结论;存在探索性问题;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找出其
摘 要: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在去年的十个月之中,双边贸易额已达29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7%。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随着市场贸易的不断密切,各个行业对于泰语人才的需求数量也急剧的增加,尤其是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实际的工作需求。本文探讨了实践性教学在热带作物学院二外泰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指出通过课堂实践性教
摘 要:杰罗姆·塞林格是二战后出现的美国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他的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在纽约流浪的经历,以此向读者展现出美国青少年迷茫的价值观和空虚的精神世界。这部小说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语言特点是“霍尔顿式”的,风趣幽默又不乏深刻,凸显了作品的主旨。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语言特点;霍尔顿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