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判质疑”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一个基本要点,其主要内涵和重点包括: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学习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会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
  富有艺术性的教学问题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始终让学生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利用“问题 ”学习方式,通过核心问题的“顶层设计”“链式延伸”“互动质疑”,进行问题创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做好核心问题的“顶层设计”
  目标明确、内容清晰的核心问题,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在科学课堂上,围绕核心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核心问题,是教师备课的关键。因此,教师不能“照书请课”,要“活化”文本,把知识重新“激活”;在实际情境中创设课堂的核心问题,在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只要核心问题选准了,情境创设好了,学生自然会深入开展学习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运用新的认识方法、开展新的思维活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案例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教学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实验活动(如图1)。为了促进学生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够改变力的作用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这一原理的理解,教师可以增设一些辅助信息来设计核心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图2,找出图3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画出相应动力、阻力的力臂,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论证,并设计如下
  问题:
  (1)使用定滑轮为什么不能省力?
  (2)使用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吗?
  (3)为什么书上的结论是“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你是如何理解的?
  经过分析论证,学生利用图3(甲)归纳出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的理解;根据图3(乙、丙、丁)归纳出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理解。
  二、做好教学问题的“链式延伸”
  知识是载体,思维是教学的核心。提问是刺激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有学者指出“提问等同于暗示”,既然提问是暗示的方式,而非明示,那么,就要在问题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1],以解决“核心问题”展开有效提问。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辅助问题,利用辅助问题打通他们的思维[2]。问题“链式延伸”的特征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前后相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解决链式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以此提高学生的运用理解
  能力。
  案例2:压缩气体做功的教学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物体内能的改变”一节,教材设计的活动如下:取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筒内放一小团浸有少量乙醚的棉花。快速压下活塞,观察棉花能否燃烧起来。
  学生对该实验产生现象的解释说理是教学难点,因此,笔者在学生完成实验后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物质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生:可燃物、有助燃剂、温度达到着火点。
  师:刚才的实验中,没有压下活塞前,棉花为什么没有燃烧?
  生: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师:乙醚的着火点为160℃,说明后来玻璃筒内的空气温度升高了。为什么玻璃筒内空气温度会升高呢?空气温度升高说明了什么?
  生:当快速压下活塞时,空气温度升高,说明筒内空气内能增大了。
  师:是什么让筒内空气内能增
  大了?
  生:是快速向下运动的活塞。它具有机械能,活塞的机械能转化成了
  内能。
  通过上述的师生问答,学生很快梳理出了实验过程和原理。可见,通过教学问题的“链式延伸”,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可以让问题具体可感;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收集证据、获得结论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探索科学世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使学生借助表象思维完成逻辑思维。
  三、促进有效问题的“互动质疑”
  课堂互动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机,而动机与动力状态有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为暗线,改变直线式的教学方式,以“互动质疑”的方式进行延伸教学。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的展示、点评、探讨,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凝聚课堂互动的能量。学生通过找、说、谈、演、写等方式,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可以产生教与学的共振,不断生成新的知识学习目标。
  案例3: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元素符号表示的量”一节,学生往往不明白为什么要用“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融入科学史的内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活动:
  (原子的具体质量)碳原子1.993×10-26千克、氢原子1.674×10-27千克、氧原子2.657×10-26千克。计算一个甲烷分子和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分别是多少?(不用计算器,在1分钟完成)然后,请学生谈一谈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师: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直接用它的真实质量来计算太复杂,且数据不容易记忆。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数据计量更方便、快捷?
  生:改用标准,找一把质量的尺子。
  师:如何去找质量的尺子呢?
  生:从中选择一个原子的质量作为标准。
  生:其他原子与该原子比较得出比值(倍数)。
  师:科学家也是这样想的!那么,你会选用什么为标准呢?
  生:氢原子。
  师:为什么?
  生:因为氢原子质量最小。
  师:科学家道尔顿也是这样想的。
  生:那么,为什么国际上却规定用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呢?
  上述问答引发了学生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探索”相关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并在课后主动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掌握了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这种“互动质疑”的方式,促进了课堂中的教学“生成”,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成”,并及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
  能力。
  勇于批判是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形成的关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展开思考。教师巧妙运用“问题 ”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把学习过程转化为问题解决的过程,给学生制造更多的挑战,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帮助学生在批判和质疑中成长,并逐步形成缜密的科学态度以及多角度、辩证分析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2.
  [2]郑青岳.郑青岳科学教育讲演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36.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工作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况,探讨了“双证融通”中学校应该采取的措施与教学运行机制。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
在最近的一次企业家论坛上,云南一家私企的老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骂腐败,但你们想没想过,这些腐败是怎么来的?贪官又是谁喂出来的?我认为,贪官是我们‘喂’
走下舞台、擦去油脂,马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意人。生意人讲什么呢?这方面,马德没留下什么语录,而是真抓实干,都是行为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Down the stage, wipe th
经过9月刊M仅寸LG手机质量问题及其运营状况的曝光,广大用户反应强烈。2010年8月底,LG KT878的部分用户联名委托律师起草文件,要求LG对KT878机型予以召回,否则或将诉诸法律途
芬兰已连续五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了,其在公车管理方面,可窥见一斑。芬兰政府机构公车数目极少,除总统外,只有总理、外交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4人享受配备专车的
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应该知道,曲洋善琴,刘正风善萧,两个本应“正邪不两立”的人,因在音乐上意味相投,结成莫逆之交。里面有这么一幕:二人泛舟于江水之中,黄昏之下,琴箫合
电力安全工器具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原电力部设置的唯一的电力安全工器具质检机构,1998年7月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是国内唯一法定的电力安全工器具质检中心,
友人赠我浙江文艺出版社《钱钟书散文》一册,称书中收录有钱钟书先生致先父的一封信。果然,在该书第432页上我读到了钱先生“致×××”函。这份函件是有来由的。那年先父供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状分析1.专业调查分析。这两年,我们根据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江苏、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国有、民营、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等单位进行调查得知: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校越来越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正是这一点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