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保护功能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5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规范体系,除具有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描述功能、评判功能和教育功能外,还应包含保护功能。对社会共同体不同道德主体的平等保护是道德的基本和重要功能之一。道德的保护功能在作为道德规范的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上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正确理解和认识道德的保护功能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对霍耐特而言,型构一种正义理论需要解决正义的道德基础以及方法论问题。他主要通过三项理论探索完成了这一工作:首先,对社会冲突的道德逻辑进行揭示,阐释了蔑视以及由此带来的消极情感反应如何导致反抗的行动,进而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正面阐发了后现代社会的伦理要求,即通过法权意义上的平等对待与价值共同体必备的道德关怀来满足“美好生活”的伦理目标,由此充分阐明了“承认”所应具有的道德意涵和维度,这构成了其多元正义构想的道德基础;最后,对资本主义社会“悖论”病态与“物化”现象这些非正义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它们都
在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否定了一切旧哲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应从实践视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问题。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是现实的、实际的科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历史”是表征实践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大基本维度统一的“总体性”范畴,而不是“狭义的领域”范畴;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是“实践”,而不是“生产力”。
马克思通过划分出“自在体系”和“自觉体系”,对斯宾诺莎的著作都加以双重的阅读,研究马克思对斯宾诺莎的阅读,就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早年的《神学政治论》摘录笔记。马克思通过对《神学政治论》章节次序的改变,不仅实现了对斯宾诺莎论证结构的整体改造,而且还将斯宾诺莎的宗教批判激进化了。马克思双重阅读的方法并非阿尔都塞所言是一种有意义的误读,而是重现作者原意的阅读。马克思的阅读方法来自斯宾诺莎对《圣经》的批判性阅读,并将斯宾诺莎的阅读方法激进化。
经权关系为历代中国思想家所重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船山对此亦多有探讨。目前学界对船山经权观的关注,大多是在研究其礼治思想时兼带提及,而对其经权观中所内合的实践智慧讨论不多。本文认为,船山的“经”兼具动静两层涵义,“权”则是在具体的权衡实践中循环而生成。这一经权在实践中交互影响并动态生成的观点,与他“性日生日成”“理随势变”的思路一致。船山不仅注重度量的分界,也强调审时度势,他对于“权”的理解充分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实践智慧。
朱子环绕“致曲”所提出的复性工夫,除了具有明确的价值目标、深刻的形上依据外,还有具体的对象、阶段、方法与指标。本文聚焦于朱子为达至圣人“至诚尽性”与“全体著见”的修养进程所揭示的质、量两指标——即由未诚而臻于至诚的质的向上提升与自一偏而及于全体的量的纵横扩充,目的在于论证朱子不仅在两者之间以质的提升为量的扩充之前提与归宿,且在质的提升方面特别讲求深细周密的内在充实之工夫。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thumos(血气/激情)采用了两种比喻,即比作犬和比作雄狮,这反映出他对该术语的不同理解。本文通过对比这两种比喻,试图为该术语寻找一个较为融贯的解释,即从描述性层面来看,该术语指血气方刚的、充满力量的情感。只有像“狮子”一样作战的人,才能成为城邦合格的“警犬”;从规范性层面来看,该术语指要服从理性,像忠诚的“牧羊犬”,听从牧人(理性)的命令。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没有真正冲突。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进一步阐释如何看待与之相应的公民美德及其培育。
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暨纪念《资本论》出版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6月3-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大卫·哈维、意大利帕多瓦大学荣休教授安东尼·奈格里、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莫伊舍·普殊同、法国蓬皮杜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贝尔纳·斯蒂格勒等十余位国外专家,
2017年8月26—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年哲学对话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二十多位青年学者参加了对话会,并围绕“马克思哲学与人类解放”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在现代知识体系中,显性的客观知识及其技术化形态既对自然与社会具有支配性地位,也对其自身有着内在一致的规范性要求。科学家共同体在其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基于现代知识体系的这些基本特征,我们在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术体系方面,既要扩展哲学学术体系的知识视域,使当代哲学与当代科学和现代学术深度融合,也要反思哲学学术体系的规范性视域,从其内部规范性和外部规范性出发进行反思,同时敞开哲学学术体系的实践视域,以理论活动的方式在思想中把握时代,回应挑战。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传统美德论者虽然将美德理解为介于过与不及两种恶中间的一种品质,但认为美德并不是适度,而是一种极端,这种极端性有可能会要求行为者为了促进他人利益而作出巨大牺牲,因而面临严苛性异议。当代美德适度论者试图通过指出美德的对称性、自利性和多元性特征,对传统美德概念进行适度性修正,以避免对美德要求的严苛性异议。但这种修正一方面威胁到美德论的基本承诺,另一方面使得美德论无法划清同利己主义之间的界限,因而并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