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音乐教研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份集集体智慧的教案在公开教学中取得很大成功.可在日常教学中却很不实用.超大的课堂容量在日常教学中无法完成.酝酿好的情感在课堂上由于缺少氛围也得不到宣泄.原本出彩之处也不见了踪影……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呢?难道真像许多老师说的那样.公开课就是“时装秀”、“教案剧表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