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快乐阅读,使阅读成为他们成长的一种经历呢?
一、引导思考,学会阅读
1.引导“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预习,并提出具体的要求:①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四字词。②把课文读通顺、流利。③根据小伙伴的提示、课后练习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划出有关的句子。④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有时还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搜集资料。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下册《雷峰叔叔,你在哪里》前,除了要求学生完成预习的前四个要求外,我特意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搜集有关雷锋的故事,了解雷锋的光辉事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对雷锋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产生敬佩之情,为课文的学习打好一个情感基础。
2.重视“课中”指导
作为语文老师,我在上课时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升阅读技能。以《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为例,我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当学生读到“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花你白栽了’”这一句时,立刻有学生向我提出来:“老师,最后一段鹿弟弟怎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呢?是不是前后矛盾了?”可见他们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这时,我没有立刻给他答案,而是让他们继续读课文,并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去读,去感受,文中会给他们答案的。这个例子说明,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但会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课外自觉地去阅读,让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比如,在学完《太空生活趣事多》以后,我推荐他们看《太空生活知多少》《十万个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太空的生活及宇宙奥秘,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
这样,“课前”“课中”“课外”三结合,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学会怎样阅读。
二、对话文本,丰富情感
1.抓住重点词句,领悟思想感情
如《我们成功了》,这篇文章叙述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天晚上,北京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喜悦和欢乐的场面,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从而产生自豪之感,我指导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找出重点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句子的意思,其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当时人们的激动、欢乐。通過找重点词句,品读后,学生就会很容易跟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那种为“祖国成功了”而自豪的感情就会溢于言表。
2.扎实朗读训练,体会思想感情
朗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我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角色的不同性格,升华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朗读时,一是指导学生掌握读的语调;二是要处理好句子的重音;三是运用好语速,使朗读能更好地抒发感情。如“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这两句,写出了小柳树的得意、骄傲、不懂礼貌。“你虽然不会结枣子……那有多好啊”这一句写出了小枣树的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通过朗读比较,大家经历了文本所描述的情景,感受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必须消除学生阅读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到乐趣,进而增强阅读的信心。那些阅读能力低的学生往往是羞怯的、缺乏自信心的,或者是缺乏自我表现的孩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获得阅读的信心,激励和赏识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我班的一位同学,之前的阅读能力差,一碰到问题或问他什么问题时,他总是皱着眉头,然后摇头,表示他不会。我慢慢发现他是缺乏信心,怕同学取笑,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愿动脑筋的习惯。于是,我开始找机会“帮助”他。我在教学《活化石》时,让他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他又是皱眉摇头。我没有立刻让他坐下,而是引导他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答案,并对他说“你行的!”在我的鼓励下,他轻声地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我马上带头鼓掌,其他学生随之附和。这时,他腼腆地笑了。我趁热打铁,对他说了一番激励性的话。随后的语文课上,他的小手经常会举得高高的,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阅读的信心也重新树立起来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
一、引导思考,学会阅读
1.引导“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预习,并提出具体的要求:①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四字词。②把课文读通顺、流利。③根据小伙伴的提示、课后练习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划出有关的句子。④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有时还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搜集资料。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下册《雷峰叔叔,你在哪里》前,除了要求学生完成预习的前四个要求外,我特意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搜集有关雷锋的故事,了解雷锋的光辉事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对雷锋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此产生敬佩之情,为课文的学习打好一个情感基础。
2.重视“课中”指导
作为语文老师,我在上课时非常注意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升阅读技能。以《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为例,我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呢?当学生读到“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花你白栽了’”这一句时,立刻有学生向我提出来:“老师,最后一段鹿弟弟怎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呢?是不是前后矛盾了?”可见他们在读书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这时,我没有立刻给他答案,而是让他们继续读课文,并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去读,去感受,文中会给他们答案的。这个例子说明,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但会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课外自觉地去阅读,让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比如,在学完《太空生活趣事多》以后,我推荐他们看《太空生活知多少》《十万个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太空的生活及宇宙奥秘,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
这样,“课前”“课中”“课外”三结合,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学会怎样阅读。
二、对话文本,丰富情感
1.抓住重点词句,领悟思想感情
如《我们成功了》,这篇文章叙述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那天晚上,北京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喜悦和欢乐的场面,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从而产生自豪之感,我指导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找出重点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句子的意思,其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当时人们的激动、欢乐。通過找重点词句,品读后,学生就会很容易跟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那种为“祖国成功了”而自豪的感情就会溢于言表。
2.扎实朗读训练,体会思想感情
朗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我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角色的不同性格,升华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朗读时,一是指导学生掌握读的语调;二是要处理好句子的重音;三是运用好语速,使朗读能更好地抒发感情。如“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这两句,写出了小柳树的得意、骄傲、不懂礼貌。“你虽然不会结枣子……那有多好啊”这一句写出了小枣树的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通过朗读比较,大家经历了文本所描述的情景,感受到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教师必须消除学生阅读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到乐趣,进而增强阅读的信心。那些阅读能力低的学生往往是羞怯的、缺乏自信心的,或者是缺乏自我表现的孩子。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获得阅读的信心,激励和赏识是必不可少的。就像我班的一位同学,之前的阅读能力差,一碰到问题或问他什么问题时,他总是皱着眉头,然后摇头,表示他不会。我慢慢发现他是缺乏信心,怕同学取笑,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愿动脑筋的习惯。于是,我开始找机会“帮助”他。我在教学《活化石》时,让他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活化石?他又是皱眉摇头。我没有立刻让他坐下,而是引导他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答案,并对他说“你行的!”在我的鼓励下,他轻声地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我马上带头鼓掌,其他学生随之附和。这时,他腼腆地笑了。我趁热打铁,对他说了一番激励性的话。随后的语文课上,他的小手经常会举得高高的,阅读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阅读的信心也重新树立起来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