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t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指出,创建生态文明,不只需要形成一种新的关于自然的意识,也不只树立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这种态度的转变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改变集体行为来说并不是充分条件。减少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破坏,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人类的制度以及这些制度起作用的方式。作者探讨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
其他文献
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中国宏观经济中内需不足的根本途径。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标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和目的是通过发展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力大幅提升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农村工业化关乎中国工业化目标的实现。积极引导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是推进农村工业化乃至整个中国工业化的战略路径。
为了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以来的实践成就及未来发展,海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联合海南师范大学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举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海南发展”理论研讨会。
意识形态发展的模型是对意识形态动态发展系统的多维度理论描述:当意识形态在表现形式上从最初的观念意识形态开始,进一步获得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的三重身份,在主体发展上从民间意识形态发展为政党意识形态进而拓展为国家意识形态,在内部结构上实现从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三要素的合一向分离的转型时,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发展就达到了成熟的完成形态。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三个战略取向。
本文分析了我国女大学生群体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提出改革创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认为要抓住关键,创新理念,建构体系,着力发展大学创新文化,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落实和深入贯穿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期刊
在趋向多元的现代社会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政治哲学所要讨论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解释了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的一些重要问题,但在实践上仍留有困境。本文从罗尔斯的相关理论出发,联系中国的情形,讨论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在政治生活与社会和谐中的形式、内容与意义。
文章通过对公共理性的含义的解释,认为在国内政治中,该思想要求行使权力者必须公开在公众面前给出理由,并允许其他人提出异议。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公共理性有助于界定全球政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和界限,尊重合法性的价值,尊重集体自治的政治共同体或人民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哲学家与政治学家关于民主讨论的几种设计方案的分析,指出他们试图用理想化的讨论来取代现实的讨论的努力是失败的。尽管现实的讨论难以达成理想化的共识,但作为民主参与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政治过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新共和主义理论崇尚无支配的自由,主张通过制度来防止国家成为人民生活的支配性存在。而共治正是达到这一预防目标的手段。通过共治这种审慎而规范的民主形式,人民可以有效而平等的分享社会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