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自课改以来,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大力的推广。本文就合作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有效 合作学习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如此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作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共同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纵观国外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可以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种互补,每组4—6人为宜。参与全班交流时,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月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二、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学生往往缺乏经验的技能方法,不能有效合作。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常用的方法有:
1.协商法。先由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自由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与时间。
2.辩论法。在小组成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由一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以他的观点为中心,展开辩论;或者由一个小组陈述他们的观点,其他各组以这一组的观点为中心,进行辩论。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3.提问法。让学生面对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在问题发现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分析重点,并自己作出判断的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观点,敢想敢说,条理清楚,言简意明,突出重点等。
三、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乍一看,学生人声鼎沸,非常积极。但仔细一看却不尽然,虽有分工,但各人的工作基本能独立完成,缺少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学习对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都不大。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①(x+y)(x-y)=,②(2a+3y)(2a-3y)=,③(5m+n)(5m-n)=,④(4s+3x)(4s-3y)=。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是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4.知识的查漏补缺,组织小组学习更有效。这一点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当前班级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很难做到课堂上直接为每一个学生解答所有的疑点。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上述问题的解决便成为可能。其二,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层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四、对合作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更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醒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更新理念,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让“合作学习”真正“学”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有效 合作学习
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的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若要想较为全面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应出现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师生共融的场景,如此可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情境之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合作探究获得数学过程和结果的感受、体会与理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共同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纵观国外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可以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种互补,每组4—6人为宜。参与全班交流时,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月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二、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
学生往往缺乏经验的技能方法,不能有效合作。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常用的方法有:
1.协商法。先由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自由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与时间。
2.辩论法。在小组成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由一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以他的观点为中心,展开辩论;或者由一个小组陈述他们的观点,其他各组以这一组的观点为中心,进行辩论。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3.提问法。让学生面对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在问题发现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分析重点,并自己作出判断的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观点,敢想敢说,条理清楚,言简意明,突出重点等。
三、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乍一看,学生人声鼎沸,非常积极。但仔细一看却不尽然,虽有分工,但各人的工作基本能独立完成,缺少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的合作学习对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都不大。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1.在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四道计算题:①(x+y)(x-y)=,②(2a+3y)(2a-3y)=,③(5m+n)(5m-n)=,④(4s+3x)(4s-3y)=。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在迷惑、混沌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3.在深化、拓展处。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是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4.知识的查漏补缺,组织小组学习更有效。这一点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当前班级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很难做到课堂上直接为每一个学生解答所有的疑点。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上述问题的解决便成为可能。其二,对一些开放性问题,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目的是在多角度、多层面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的认识更清楚、更全面。
四、对合作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更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更注重学习过程,因为过程最能体现小组的合作情况;后者的评价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从而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醒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更新理念,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让“合作学习”真正“学”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