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互批模式的心理机制透视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pysw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互批作文的行为,本身是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这种成功的行为模式是建立在三种动机之上的。
  1.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成功运用了亲合动机的原理。这种作文互批行为是以教室为场所,以所有学生为对象,进行的一种群体间的人际交往,这种亲合性的行为,能满足学生作为一个班级成员的社会性需要,就动机过程而言,人有需要,就会心理紧张,产生动机,就会有行动,通过行动达到需要满足和紧张减除,再产生新的需要。学生们能够在这种行为里,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关爱,也能够实现他们交往与尊重的需要。这种亲合行为,还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人在孤单的时候,信息来源很少,但是在安排专门课时进行作文批改时,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按老师提供的要求动起来了(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从能力层级要求较低的错别字层面起步)。学生阅读同学的作文,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交流、获得信息的过程,在亲合动机下的这种作文互批模式,提供了一系列连续性认识的顺应与同化发生的条件,让批改者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自己以后作文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2.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成功运用了成就动机的原理。学生在批改同学的作文的时候,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出现的,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在审视同学的作文,这在心理中有一种优越感,用红色笔批改学生的作文,写出的批语,是在代行老师的职责,这样,学生就有了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可以强化学生做好此事并有继续做下去的动机。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说:“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3.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成功运用了社会赞许动机的原理。在学生互批作文这个行为中,由于老师事先已经讲明了作文本身应该怎么样写,不能怎么样写,这样就给出了一个规范,学生在互批作文时,就按这个规范行事,符合规范的作文,批改者会给予高度的评价,对于不符合规范的作文,批改者会予以批评,这样,既规范了作者,也让批改者本人对规范即作文要求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除了运用以上三种动机心理机制以外,还运用了社会心理学里的两个行为原理。
  1.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成功运用了社会心理学里的“侵犯行为”原理,不过,这种侵犯行为,是属于广义的侵犯行为里的一种亲社会性质侵犯行为,是一种正向的侵犯,它有助于提高侵犯者(即批改者)与被侵犯者(作文者)心理水平及社会规范度。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因批改者和作者本人是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不管批改者所面对的作文质量如何,在潜意识里,批改者更愿意以一种否定、破坏的姿态出现,对作文本身的批改,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心理能量的宣泄,但这种宣泄又符合社会规范,在此表现为符合老师的要求,这样,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既纠正了作者的问题,也使批改者的心理更加健康。
  2.学生之间的作文互批行为模式还成功运用了社会心理学里的“利他行为”原理。所谓利他行为,是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从隐性层面上讲,这种互批作文行为是一种侵犯行为,可能学生本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然而从显性层面上讲,这种行为是利他行为,这是利他行为的心理学来源。学生看到的是表层的东西,他们觉得给同学批改作文,是一种帮助同学的行为,是一种对同学的有益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快乐,其实质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提高,在批改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予以批注,可以减少批改者本人的焦虑。而老师在此前的辅导,就是让学生习得利他的技能,即批改作文的方法,并设法积极引导,如给同学们讲解魏书生先生的学生在批改作文中的优异表现,让学生产生一种不甘服输、比学赶超的积极心理,这种心理让学生感到愉悦,每个学生个体的踊跃参与,营造了整个班级的活跃氛围,这个氛围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生的利他心理,对批改作文这件事情有了更积极的看法。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反思实质上是思考者把自身行为当作对象,进行监测、分析、研究、评价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教师的反思是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学校要求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上研讨课、观摩课、同课异构,同事之间多沟通交流、组织写教学反思、观看课例等,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教师自我反思交流的平台,让教师在教学
芹菜灰霉病是近年棚(室)新发生的一种病害.一般为局部发病,发病初期多从植株有结露的心叶,或下部有伤口处的叶片、叶柄或枯黄衰弱外叶侵入,初为水浸状,后病部软化、腐烂或萎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的载体,它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  〓〓一、提问语言的艺术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巧妙的诱导之言,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擦出火花。在讲《石壕吏》这一课快结束时,笔者故意节外生枝地置疑:“
负责一所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十年,期间工作的历练,让我在如何扮演好校长角色这一方面感受颇深。我认为,校长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应该强化如下几种意识。  一、宽容大度意识  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任人之度。作为校长,要承认教师中有能人,应该对教师有充分的信任,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其次,要有虚怀若谷的容人之度。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不是圣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校长,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