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振动抑制控制

来源 :上海航天(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存在负载变化、建模误差和摩擦干扰的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奇异摄动的神经网络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拉格朗日方程和动量矩守恒定理建立柔性关节漂浮基空间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其次,通过奇异摄动理论将动力学模型近似分解表征为刚性的慢变子系统和柔性的快变子系统,针对于慢变子系统,设计基于神经网络补偿的自适应鲁棒控制器;针对于快变子系统,设计柔性补偿器和力矩微分反馈抑制器;最后,基于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仿真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是有效的,且在柔性补偿器失效的情况下,采用独立的神经网络自适应鲁棒控制器能够抑制弹性振动,并精确跟踪期望轨迹。
其他文献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最基础性阶段,也是学生意志、情感、思维、想象、感知等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育人点"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学抓起。本文从小学英语的学科特点出发,分析将"育人点"渗透于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新旧教学目标的对比分析以及教学过程的新实施这两个维度进行"育人点"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干将莫邪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极具魅力的故事之一,在《孝子传》、《吴越春秋》、《搜神记》等典籍史传中都有相关故事的记载。经过不断的流传和发展,干将莫邪的传说在晋代基本定型,后经过多次改编,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改编文本,呈现出不同改编语境中改编策略的变革、多元文本信息的形成与文化意义的叠加乃至变异。本文第一章分析了干将莫邪传说的起源与演变。“干将”、“莫邪”起源于春秋时代的吴越地区,在“剑”崇拜的氛围中与一定
在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中,批判性思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阅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绘本阅读教学Fox on a Box和Tec and the Hole为例,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重要性,探讨了如何通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步骤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作为影史经典的《卡里加里博士》,自诞生以来,其经典性多被集中在表现主义电影、恐怖电影两大主题之下讨论。然而《卡里加里博士》中所表现的潜意识、梦的概念等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亦有许多映射与关联之处。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切入,解读《卡里加里博士》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并进一步分析《卡里加里博士》的启示意义。
鲁迅《伤逝》的接受有“改编”和“重写”两种路径。就后者而言,中国及海外华文作家创作了多部“重写”《伤逝》之作。这些“重写”之作,在“前文本”《伤逝》的基础上,从各种角度进行小说主题的增殖性、变异性生产:或延续五四反“父权制”启蒙主义立场,或探求女性自我解放之路,或翻转传统男女性别秩序,或隐喻南洋作家的“去中国化”书写,或表达宗教层面的神性拯救诉求,或思考“超越性精神理想”的可能性危机等。从“重写”
针对机械臂不便于从物件上方直接进行抓取的情况,提出一种机械臂气动关节柔性抓取操控技术。分析机械臂常规抓取方式,剖析机械臂与物件接触间的几何约束关系,开展物件一边被抬起的受力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气动关节曲率和内压之间的线性关系,构建控制关节内压的机械臂柔性抓取操控技术。通过实物测试验证,采集物件曲率变化所对应手指内压变化情况,获取不同曲率下抓握平衡所需摩擦系数变化情况,通过手指和地面“相互对抗”,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稳步推进,小学英语教学工作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将改进英语阅读教学工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后续工作,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影响。本文研究分析了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以期能够为小学英语教师优化调整后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家庭关怀度及健康行为水平,并分析自我感受负担在家庭关怀度与健康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健康促进行为量表(HPLPⅡ)对患者进行调查,分析自我感受负担在老年慢阻肺患者家庭关怀度与健康促进行为间的中介
在网络维权事件中,舆论反转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舆论反转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变迁。通过分析典型事件中网民的心理变化过程,站在心理效应视域分析舆论反转现象的原因,探索出有针对性的调控策略迫在眉睫。本文以网络维权舆论反转事件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案例,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此类事件发展不同阶段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剖析其在事件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成因,探析网络维权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