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用高度凝炼的文字描述意境、抒情达意的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凝炼、结构跳跃,这就给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带来极大的困难,就更不用说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了。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若是把握好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这两个方面,必能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地读懂诗歌。下面笔者以《蒹葭》课堂教学为例,尝试探索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
  一、意境感受的唯美
  意境是指借助形象传达出的融入主观情感的意蕴和境界。诗歌中的意境给人的感觉或欣喜,或凄冷,或静谧,或明快……,但不管怎样的意境,给人的感受都是唯美的。在课堂教学中,若是能引导学生沉浸于诗歌意境的唯美感受中,就会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融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境,这样必将真正走进诗歌,与主人公心灵相通,与作者奏响情感的共鸣。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1.以声传情 吟诵诗歌
  诗歌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尤其是《诗经》多用重章叠句,通过有感情的吟诵,更是给人一种一唱三叹、往复回环之美。于是,在吟诵诗歌中,情感自然而然随着声音传达而出,不知不觉中诗歌的唯美意境悄然缭绕课堂。笔者在教学《蒹葭》时,首先引导学生听名家吟诵诗歌《蒹葭》,那低沉的声音和舒缓的节奏仿佛把学生们带入了2000多年前的秦地,感受到男子追求伊人的执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引入诗的意境中;接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多次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们沉浸于诗的意境中;最后,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做到课已结束,但诗的意境依旧悠远绵长。
  2.感知形象 描述画面
  意境是借助形象传达的,形象是它的依托。形象就是诗歌中描述的景、物、人,这些形象往往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形象,把这些形象进行组合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在引导学生感知形象、描述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犹如置身于画面所营造出的唯美的意蕴和境界中。
  课堂片段一:
  师:同学们,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生:描写了蒹葭、寒霜,烘托了一种萧瑟、冷落的气氛。
  生:还有水,给人以凄凉、清冷之感。
  师:是啊!蒹葭、寒霜、秋水,是何等的萧瑟、清冷。请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生:一个秋天的清晨,岸边茂盛的苇叶随着阵阵清风来回摇曳,苇叶上的露珠已经凝结成寒霜,令人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凄凉的感觉。
  师:还可以在画面中加入人物,谁试一试?
  生:清冷的秋水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萧瑟、冷落的感觉亦随之流出。我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就在水的彼岸,遥望着美丽的她,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
  这一课堂设计让学生们品析了蒹葭、寒霜、秋水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本身就流淌出萧瑟的氛围,再加上飘忽不定、可望不可即的意中人,学生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仿佛身处萧瑟、清冷、朦胧的意境中,感受着主人公的孤寂。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感知景物、描述画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置身在诗的唯美意境中。
  3.创设情境 续写结局
  诗歌语言凝炼,有些叙事诗往往结局交代得不明朗,甚至没有结局。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还可通过创设情境、续写结局的方式让学生融入诗的意境中。这一环节设置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与主人公心灵相融,设想自己理想中的结局,这样学生们更是深深地沉浸在诗的唯美意境中。
  课堂片段二:
  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诗中的男子,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结局呢?请根据诗歌内容续写你理想中的结局。
  (学生续写结局)
  生:太阳渐渐升高了,金色的阳光洒照在芦苇上,苇叶上的露水已悄然逝去。我沿着岸边迂回曲折的道路不停地追寻,我发现彼岸的伊人离我越来越近,那美丽的身影渐渐清晰。终于,我站在伊人面前,望着她的笑脸,望着她伸向我的手,我欣喜若狂。
  生:不论道路是如何的坎坷,不论河水是怎样的清冷,我会一直追寻着你,美丽的伊人。即使你留给我的仅是一个飘忽不定的身影,我亦不离不弃,一直在水的彼岸陪伴着你。
  ……
  教学《蒹葭》时,学生们续写了自己理想中的结局。有的学生设想了美好圆满的结局,让男子追寻到伊人;有的学生的结局是男子依旧在执著地追寻着伊人。
  不管何种结局,学生的续写中都充分表现了男子的执著专一、不折不挠。这就表明学生们已经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他们表达的就是主人公的心声。可见学生们已经真正融入诗的意境中了。
  二、思维引导的深邃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抒情言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架设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文化、学生与人生思维碰撞的桥梁,从而更为深刻透彻地理解诗歌。
  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思维碰撞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向文本深层挖掘,使得学生与文本在思维碰撞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意蕴。教师可以对学生逐层深入进行引导,比较学生初读文本的感受和经过老师引导后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发现后者有了梯度,有了深度。
  课堂片段三:
  师:你能看出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生:是一个热烈向往爱情的人。
  生:执著追求爱情的人
  师:说得对!男子始终执著地追寻伊人。对于伊人,除了指值得追求的爱人,还可以指友情、理想、自由、美好的境界等。现在让我们向更深处挖掘一下,再想一想主人公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为理想执著追求、永不言弃的人。
  生: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
  这一课堂环节探究了“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开始学生的回答较为浅显单一,认为是一个执著追求爱情的人。经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能深刻理解文本,多元解读文本,思维就变得深邃了,与文本有了深层的思维碰撞。
  2.引领学生与文化的思维交流
  诗歌尤其是古诗都凝聚着厚重的积淀,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等等。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引领学生与古典文化进行思维交流。在教学《蒹葭》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诗经》是诗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课堂伊始就带领学生走近古典文化。在课堂中,穿插了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赞美,点缀了闻一多对《蒹葭》的评价: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这堂课,笔者就这样以自然的介绍穿插引领学生与古典文化进行思维交流,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古典文化的种子。
  3.激发学生与人生的思维对接
  诗歌是现实的反映,往往能折射出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由诗歌中的形象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从中获得憬悟启迪。这样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悟社会、启迪人生,达到实现学生与人生思维对接的目的。
  课堂片段四:
  师:从诗中的男子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迪?
  生: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像这位男子一样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生:我们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要坚持不懈,执著地向着自己的梦想迈开前进的步伐。
  生:我们要有追寻美好生活的勇气和毅力。
  ……
  “从诗中的男子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迪”这一问题使学生与人生实现了思维对接。学生驰骋思维,由诗中的人物想到自己的人生,根据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感悟,获得不同的人生启迪。
  综上所述,基于诗歌本身的特殊性,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声音、画面、情境等方面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意境,还可以构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文化、学生与人生思维碰撞的通道。把握好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这两个方面,必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诗歌,轻松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
  吴丽华,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其他文献
【课程亮点】  我执教的《春酒》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文本解读的亮点;二是目标达成方式的亮点。  文本解读的亮点:琦君的《春酒》作为当代台湾乡愁文学的经典之作,被收录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除了常规的寻找“家乡味”之民俗、童年、乡邻、母亲的味道外,我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更深入的去读懂琦君的乡愁,读懂琦君的心灵。文末的最后一句,实在是重要之笔,我带领学生细细地、深深地咀嚼。本课设计我紧抓最后
纵观中学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是排斥批判性思维的,这个有客观原因,比如我国文化讲究文以载道,每篇文章肯定是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思想的,而这个主题思想往往在各种教学参考书上已总结好了;也有主观原因,提倡批判性思维的课堂重视开放性教学,课堂方向难以把握,教师的预设难以达成。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四个核心素养之一,要求教师从备课、授课、复习、评价等各个环节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我想第一步不
曹君海东教授致力于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经年累月,成果丰厚,曾出版过专著《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且发表过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最近,曹君又推出了新著《朱熹经典解释学范畴论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再次展现了他在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上的新成果。  朱熹是我国古代最早全面深入研究经典解释学的学者,其经典解释学理论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承载着有关经典解释之理性认识成果的范畴。曹君之《论要》选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直需要关注和重视的。  一、语文思维能力的特征  何谓思维?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而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综合等加工改造,能动地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内在实
荀子最擅长比喻说理,《劝学》全文用了49个比喻,令人叹为观止。人们把比喻拆解为喻体和本体,喻体把潜在意义指向本体,这叫做喻指。在荀子这里,把喻指叫做“譬称”,用“譬”指稱而使道理明白。“分别以明之,譬称以喻之。”(《非相》)对事物分门别类予以澄明,用譬称之法晓喻人们,在对事物条分缕析的基础之上,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相似点一一对应的“譬称”方式,传示于人。  《劝学》的一个文段: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
教师工作室,不仅是培养教师教学能力的空间,更是提升教师“课程”意识、“课程”改革能力的基地。“白云语文工作室”正是试图以“三一课堂”的建设为载体,实现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的目的。  “三一课堂”指的是将“传统课堂”、“阅读课堂”、“行走课堂”进行对接的课堂,是有效整合课内、课间和课外时空,将学生的“阅读”、“写作”、“演说”结合起来的课堂,是将教师“导学”、学生“研学”、师生共同“游学”有效融通的课堂
梭罗的《瓦尔登湖》与《圣经》等书一起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在当代美国是拥有最多读者的散文经典。“《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这是《瓦尔登湖》最初的译者徐迟先生所说的一番话。因为它的“安静”“深邃”“纯净”,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加上编者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
当下,个性化阅读及文本多元解读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这不是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解读文本,而须遵守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范围约束。因此教师应重视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研究,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个性解读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阅读过程本是阅读个体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
近几年来总觉得学生的作文进入一种怪局,教师备考也进入一种怪象。到底如何怪?常和同事谈论,但总苦于不能恰切地表达。某晚偶然看到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兴才《中国式考试化写作,为何是“假写作”?》的文章,感觉他说得句句中的。他说:“作文命题总‘老生常谈’,学生怎会显露真个性?到现在为止,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是披着思维、思辨的皮,让学生来代证观点,这个观点是我出题者给你的,你得去证明它或用故事演绎它……很多时候,
一  近来随着读经班争议的发酵,“国学热”话题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再次引起了学术界及教育界对于如何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考,尤其是关于“国学”应当如何被引入当代教育之中的问题。伴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人对传统文化重拾信心,新世纪以来掀起的复兴国学热潮其实是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它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隐含着大众对社会不良风气的不满,更反映出家长对于体制教育的失望。而资本力量的介入,又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