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形成更丰富、更系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参与,就能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语文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 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给孩子学习语文带来另一片新天地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瞪大双眸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教学《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讲讲《西游记》的故事;学习《牛郎织女》,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另外三个民间故事的内容。另外成语归类、古诗词积累、故事集锦等,都能进行这样的拓展训练,都能把学生的视线由课内引到课外,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教育理念。
二、放飞心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来设计和实施相关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语文教材中其实就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由课文内容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但有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就很有必要了。如,三年级教材《跟踪台风的卫星》,学生对这个题目中的“台风”、“卫星”很好奇:什么样的风叫台风?它有多大的危害?卫星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用处?老师可以就这些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探究。
三、张扬个性
我校借助爱国、感恩、诚信、学习、生活、惜时等十大主题,通过演讲课、课前演讲、班会演讲、国旗下演讲、广播演讲、活动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感恩、诚信、学习、生活、惜时等教育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通过巡讲,通过点讲验收,通过口才之星、口才能手的评比,推动学生演讲的开展,也张扬了学生个性。
另外利用口语交际中的话题,如,小学生要不要看电视,小学生能不能上网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展辩论会也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还可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四、眺望窗外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让学生在非文本内容中学习、感悟。老师可以把语文课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社会,把书本知识融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
《桂花雨》一文通过回忆童年在家乡赏桂花、摇桂花、食桂花的趣事,表达热爱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爱家乡什么(或家乡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对于灌南人,灌河是家乡河、母亲河,素有“苏北的黄浦江”之称。可以开展另一个综合实践课题《走近灌河》,并指导学生通过外出调查、采访,或上网搜集、文献资料查阅等,了解灌河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情、习俗、传说、特产等。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形成子课题,然后帮助他们制订计划,准备摄影机、照相机、笔记本、笔、自行车等调查工具。根据计划进行实践,培养学生调查、社交、合作、运用、处理资料和信息等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努力奋进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灌河、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热情。
五、穿越时空
如,《孔子游春》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情形。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呢?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及言论呢?这些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可以以“走近孔子”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感受孔子。在教学《嫦娥奔月》时,可以开展综合实践课题《走进中秋节》。小孩子对中秋节的概念就是苏北农村所说的“八月半”,中午好好地吃一顿,晚上赏月、吃月饼。那么对于中秋节的起源、传说、相关的诗词、风俗习惯等学生了解的不多。可以设计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板块,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资料,阅读收集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名称、习俗、传说等,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还可以开展关于月亮的研究,把学生的视线又带到深邃的宇宙。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身体力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书本内容和学生自身的体验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端午节,可以组织包粽子活动;元宵节练习包汤圆等。除了特殊的节日,平时还可以开展钉纽扣、做面食、做娃娃、做泥塑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家多做家务,培养动手能力。
总之,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形成更丰富、更系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参与,就能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语文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 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给孩子学习语文带来另一片新天地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瞪大双眸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教学《三打白骨精》后,让学生讲讲《西游记》的故事;学习《牛郎织女》,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另外三个民间故事的内容。另外成语归类、古诗词积累、故事集锦等,都能进行这样的拓展训练,都能把学生的视线由课内引到课外,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教育理念。
二、放飞心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来设计和实施相关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语文教材中其实就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由课文内容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但有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就很有必要了。如,三年级教材《跟踪台风的卫星》,学生对这个题目中的“台风”、“卫星”很好奇:什么样的风叫台风?它有多大的危害?卫星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种类,分别有什么用处?老师可以就这些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探究。
三、张扬个性
我校借助爱国、感恩、诚信、学习、生活、惜时等十大主题,通过演讲课、课前演讲、班会演讲、国旗下演讲、广播演讲、活动演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感恩、诚信、学习、生活、惜时等教育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胆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通过巡讲,通过点讲验收,通过口才之星、口才能手的评比,推动学生演讲的开展,也张扬了学生个性。
另外利用口语交际中的话题,如,小学生要不要看电视,小学生能不能上网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展辩论会也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还可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四、眺望窗外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把世界作为学生的教科书,让学生在非文本内容中学习、感悟。老师可以把语文课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社会,把书本知识融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
《桂花雨》一文通过回忆童年在家乡赏桂花、摇桂花、食桂花的趣事,表达热爱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学完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你爱家乡什么(或家乡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对于灌南人,灌河是家乡河、母亲河,素有“苏北的黄浦江”之称。可以开展另一个综合实践课题《走近灌河》,并指导学生通过外出调查、采访,或上网搜集、文献资料查阅等,了解灌河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情、习俗、传说、特产等。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形成子课题,然后帮助他们制订计划,准备摄影机、照相机、笔记本、笔、自行车等调查工具。根据计划进行实践,培养学生调查、社交、合作、运用、处理资料和信息等能力,培养团结协作、努力奋进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灌河、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热情。
五、穿越时空
如,《孔子游春》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情形。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呢?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及言论呢?这些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可以以“走近孔子”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感受孔子。在教学《嫦娥奔月》时,可以开展综合实践课题《走进中秋节》。小孩子对中秋节的概念就是苏北农村所说的“八月半”,中午好好地吃一顿,晚上赏月、吃月饼。那么对于中秋节的起源、传说、相关的诗词、风俗习惯等学生了解的不多。可以设计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板块,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资料,阅读收集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名称、习俗、传说等,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加深对中秋节的认识。还可以开展关于月亮的研究,把学生的视线又带到深邃的宇宙。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身体力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把书本内容和学生自身的体验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端午节,可以组织包粽子活动;元宵节练习包汤圆等。除了特殊的节日,平时还可以开展钉纽扣、做面食、做娃娃、做泥塑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家多做家务,培养动手能力。
总之,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形成更丰富、更系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参与,就能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