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来源 :教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ngh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硬件的水平迅速更新。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不符合。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教学理念应有所转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也应加强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用人标准的变化,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寻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日趋广泛,在家庭、单位及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各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不同类别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置、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人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脱离应用,应该注重训练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定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处于基础地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定位应是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满足社会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说是以实用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满足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
  二、影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
  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忽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鉴于这种状况。本文根据近几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1、我国不同地区的教学条件差异较大
  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都是围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安排的。计算机实验室应根据国家等级考试中心提供的机房硬件配置进行组建。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等级考试上机的模拟环境。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上机测试的学习成绩 但是。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资金上的限制导致不能对计算机机房建设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致使计算机机房设备和应用软件的版本得不到更新。或机房内计算机的数量不足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不能充分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不能很好地进行实践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
  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不足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職院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定位应该随着社会用人标准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变化不断改革。并与各个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接轨。重点是着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感性上的认识和软件功能的使用。培养学生根据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未能适应计算机技术时代发展的潮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变 同时。教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情况也缺乏了解。只是死板机械地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导致部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就业后,还需要企业进行再次培训,部分企业甚至可能因此辞退学生。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1、教学模式改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避免单纯教师讲和教,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听。或者是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这样的的被动局面。“主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而不是把知识直接交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模式由理论向实践转变.其实质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提高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研讨交流、动手操作中不断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计算机基础的特点,摒弃过去只注重书本内容的教学。引入实践项目教学。通过项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项目的亲身实践,使得学生把所学转化为所用。并在所用中不断加深与把握对计算机基础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将传统的课程教学法改为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   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项目进行教学,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确理解项目中不同模块的不同设置意图,使教学目标更有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最后,充分评估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积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3、考核方式改革
  在实际学生考核中,应该摒弃传统只以考试成绩论好坏的方式,应基于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做出考评。
  (1)成绩评定时应采用一定的考试与实际学习过程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平时成绩占40%,包括平时出勤、课堂练习及课后大作业成绩等,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60%。
  (2)期末考试将传统的理论型笔试考试方法改为实践型上机操作考试,注重学生的实际上机操作能力测试。通过“无纸化”考试使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考试,由题库随机出题,可以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应用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3)引入双证书制度。 “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学生在毕业时拥有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后,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4、师资队伍改革
  在高职教育中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很重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目的也在于此。教师不能只在教室里、学校中讲授课程,而应到行业中去调查、研究。教师只有具备职业经验,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才能从整体联系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学价值的项目。如果教师只具有IT理论知识.而不熟悉IT职业实践就难以胜任教學工作。在计算机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要求教师利用企业实习等途径,了解IT行业的发展。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积累工作经验,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的需要。
  结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学习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抓紧教学工作的铺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断提高和探索.不断更新课程建设,将计算机课程逐步深入改革,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婧莉.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2012,(16):233
  [2] 余芝轩.谈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2013,(7):300
  [3] 缪向辉.论工作过程与职业核心能力的融合--以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66-169
  [4] 罗万新.浅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新思路--分层教学[J].电子世界,2012,(5):175-176
其他文献
说作文,怕作文,有的学生一提起“作文”二字就“谈虎色变”,写作能力的滞后也就制约了这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于是,由此及彼,教师在教作文时也就遇到了不小的难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积累,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同行共辟蹊径。  一、究根问底,扶正作文教学的“轨道”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作文教学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在逐渐更新,探究性学习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数学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但是,笔者从一些学科教研活动中也了解到,在一些教师的教学预设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表面上定得高而全,但在实际课堂生成上没有体现出来,而是流于形式,甚至发生教学目标转移的现象。下面针对这些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一、体现课堂学习活动的
期刊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期刊
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在对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反思中,笔者感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一、捕捉资源——关注生成  教师
期刊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述、灌输式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平台展示自己渊博的学识。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在疲倦的听觉感受中很容易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分散了注意力。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敢于思维”,更要让他们“睿智思维”。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
期刊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揭示了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为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效率指出了正确的路子。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期刊
一、从思想上要明确认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性  进行国情教育,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学习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和政治纲要》,认真钻研历史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运用。国情教育必须寓于历史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历史教材,以便得出结论,
期刊
初中生进入高中后,课业负担加重,难度加大,视语文的读写为“苦差事”,作文教学进入了瓶颈,主要原因有四:   一、目前学生手头没有一本“作文写作的完全手册”,昨天为什么写,今天怎么写,明天写什么,根本不知道,所有的作文大多数是“跟着感觉走”,作文教学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初中如此,高中如此,学生写作完全是无序的。  二、初高中作文教学“老死不相往来”。初中老师没有顾后,高中教师也多不顾前,各唱各的调。初
期刊
一、分层设组施教,自主合作提高  笔者所尝试的“中学语文三层次教学法”是在保证正常教学进度的同时,一周之内专门抽出两节连排课用于实验,一学期实验十五周次。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包括汉语知识、阅读赏析、写作训练、综合性训练等四大板块的教改。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分层设组:每学期根据班内学生的学业成绩、思维灵活程度、智力等因素,把全班同学(40名左右)分为A、B、C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比例为1:1
期刊
有人说,最好的试题是高考试题,最规范的答案是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最有效的复习资料是学生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错本,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档案。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指导学生建立高中数学错题集。  一、从起始年级抓起,步步为营  业内人士都知道,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无论是知识内容还是抽象程度,无论是运算量还是思维链的长度,都表现出了跨度大、起点高、涉面广等特点,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