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zi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课程当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史论结合、包罗万象、内容丰富的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点,而且自从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上更加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式学习模式。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注重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一、新课导入的激疑提问模式  在学习每堂课之前,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都是相对陌生的,
在普及高中教育尚未实施的时代,中考是每个初中生必须面临的考验,如何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这也是每个学生及其老师乃至学生家长都热切期盼的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呢?当然平时的教学是最根本的,但临考前的有效复习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浅谈中考历史复习的一些有效策略,以此抛砖引玉,共谋良策。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要结合考试大纲、考点说明来进行复习。中考的复习可从三个方面来
期刊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教学手段。它包括: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交互式功能系统、信息网络与控制中枢系统和与之相适应的平台与教学课件。它是一种把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它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的特点,使人通过多个感官获取相关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
期刊
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它的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当西方某些地区跨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获得了前进的新起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振兴中华的前景。  一、概述初中历史快乐教学  初中阶段,归属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初中教育,无论是在我国
随着新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逐步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新课程“新”,不仅表现在新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新的理念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切实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重建新的教学价值观。  一、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推进新的教学模式  谈起初中历史课,很多学生的感觉就是枯燥、没劲
期刊
发挥历史教学的优势是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易经》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期人才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到生死线上走了一回。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这位“抗非英雄”再次站了出来,带领一支60多人组成的中医医疗队,奋战在武汉抗疫最前线,彰显大医精诚。  他就是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传承人张忠德。他为人平易近人、风趣优雅,人称“德叔”。与他接触过的人和经他诊治的患者,大多对他赞赏有加。论及为人处世,他经常会说:“做事就凭两点
期刊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科技型中小企业致
县是当前我国地方政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层级。决策是县级党政行为的核心内容,研究县级行政决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级行政决策是一个权力配置的过程,是一个横向部门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