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仙道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j0425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李白作为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豪放浪漫主义诗歌,在唐朝诗歌整体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其与巴蜀仙道有很深的渊源,道教文化与李白创作诗歌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道教活动文化对李白的思维形成和审美情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仙道文化为李白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使诗人形成独特的个性和飘逸的诗风,甚至决定了他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本文根据诗人的经历,分析仙道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中有关思维方式、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巴蜀仙道 文化 李白 诗歌创作
  李白生在巴蜀,学在巴蜀,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在性格气质和文学作品创作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巴山蜀水陶冶了他的情操,铸造了他的性格,对他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从他笔下也时常可以看见歌咏巴蜀的诗篇[1]。可以说李白借助道教文化去抒发情感,把对仙道文化的幻想和现实不满的情绪,借助于道教自由意识表达出来,从而形成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一.初与道教的接触
  因李白生活的时期是玄宗时期,当时朝野崇尚仙道之风。一些隐居有识之士都收到很好的礼遇,因此许多人选择“终南捷径”的道路。并且李白生长的地域环境比较特殊,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因其仙道文化具有浓厚的氛围,同时李白率性自然且爱好学道,因此仙道文化对李白的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是“五歲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不仅掌握役使鬼神之术,而且对各家各派的观点学说也比较了解。游历巴蜀各处道教名山,与一些道教名士的接触,学习纵横术以及帝王学。体现在诗歌上,形成仙风道骨的艺术风格。最重要的是受到术士赵蕤的影响。在山中研修禅道给李白的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响他诗歌创作的风格。少年时期与道教文化不断的接触,对李白的一生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造就了他遗世独立的飘然性格,为他一生雄奇瑰丽的诗歌创作风格定下了基调[2]。同时年少时期的李白,由于未体验过人世间的沧桑,借着道教的飘然不羁,他的诗歌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凌云志向,显示出一股惠风和畅之气[2]。
  二.难忘的故乡之情
  李白从25岁起离蜀,长期漫游在各地,但巴蜀和巴蜀仙道文化始终存留在他心里,饱含炽热和浓烈的思乡之情。李白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有很多是怀念故乡的,如《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是在李白出蜀离别的时候所作的一首思乡诗歌。正是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创作的这首诗中意境深远,描写的风景豪迈奔放,形象奇伟。李白这次出蜀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到湖北和湖南楚国故地游览。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两句中,李白描写水中月明如圆镜一般反衬出江水的平静,以天上的云彩所形成的海市蜃楼,来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作者一直生活在巴蜀,初次出峡,在欣赏广大平原时,面对滔滔的故乡江水,引起了思乡之情。
  三.仙道文化赋予李白诗歌的仙气
  一个诗人的创作离不开时代政治背景,同时受到地区文化的影响。一般诗人的心理结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要受制于生长年代的思想潮流[3]。因此巴蜀地区的仙道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李白的诗歌作品当中。天府四川作为道教的起源地,是李白成长的地方,有着丰厚的地产资源,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得道教文化飞跃发展。特别是在唐代道教成为正统宗教后,仙道势力逐渐渗透到国家发展中的各个领域,不少地区存在道教宫观。巴蜀地区本就是道教起源地,因此道观、圣地和教民人数更多,呈现岀“五里一宫,十里一观”的壮观景象,在当地人民群众和政治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3]。李白的故乡昌明县不远处便是紫云山,是一个广为认知的道教胜地。李白受到道家思想的熏染,才写出“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的诗句。在巴蜀期间,李白的很多朋友都是道士。受道家朋友的影响,在经过政治失意后,选择入道隐居以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用仙界的飘渺来逃避现实的黑暗。可以说道教是李白心灵最后一处净地。每当失落、难过的时候,都会想回归到道教的怀抱中,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抱负,寄托于向往的神仙世界中,企图通过游仙这一形式发泄愤慈,追求解放[3]。
  四.仙道文化信仰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诗仙这个词不仅体现出李白傲世不羁的性格,同时也概括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从“诗仙”这个词就能看出仙道文化与李白诗歌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抒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李白自小受到巴蜀仙道文化的熏陶,多次寻仙访道,游走于各大山川。使其对自然山水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具体体现在李白的诗歌当中,例如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他对因十分热爱这里的山水,入翰林前李白多次往游。而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那么李白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手里拿着一根杖,辞别黄鹤楼。便不畏路远攀登五岳来寻仙道。这两句诗,既是描写诗人李白游踪的写照,也显露出李白寻仙访道的心情。诗人寄情于自然山水,表现出豪迈的气概和放荡不羁的情怀,以及对神仙境界的盼望。呈现出诗人因仕途失意想要避世求仙的心情。
  (二)赋予自然仙道思想
  李白一生深受道家的影响,而道家追求仙道思想,所以他的一生与仙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正如诗中所写“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富有道家道家仙气。仙道的文化思想通过神化,被李白通过诗歌赋予了自然山水本来所没有的道教“洞天福地”的仙灵之气和神奇瑰丽,也孕育了他笔下诗篇的不朽因素[4]。自然山水风光陶冶的李白的情操,是他能够领略到自然风光的秀丽景色。才创作出那些歌颂山水的壮丽诗篇。所以,李白因着求仙问道,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同时大自然的秀丽风光陶冶并治愈了李白,使李白内心存在的仙道文化得以神化和提升。使自然山水处处表现为道教神仙世界的“圣显”,赋予了自然山水本来所没有的仙气和神奇瑰丽的一面[4]。   巴蜀的仙道文化思想,使李白的诗歌创作独具风格。道教文化中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和“十洲三岛”,不仅为李白诗歌开辟了恣意驰骋的新天地,而且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意象[3]。
  (三)放下現实失意,选择入道归隐
  巴蜀仙道文化中蕴含着无限和自由思想。让李白不再追求世界的礼法,也不再沉迷于短暂的失意当中。因此在李白从高天师受符,正式成为道士的这个时期里,他笑傲王公,道心弥坚,他的高洁操行以及傲岸的性格,不容许自己向权贵折腰,而不能容于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寻仙问道以得到精神寄托[4]。在李白所作的游仙诗中表现最为明确。事实上诗人面对游仙问道是十分清醒的,这不是单纯的喜欢和热爱,而是借此逃避现实世界,抒发内心的情感,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包含在里面。李白意识到仙界与现实二者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李白的游仙诗中,虽然放下现实政治上的失意,追求学仙得道。但伴随着诗人自身的不断成熟,采用游仙诗的题材,已经无法将诗人政坛失意,壮志未酬以及傲岸的精神得以抒发。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歌中“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表明李白受到古代传说,以及屈原诗歌的影响,诗中描绘的既有万壑千山的景象,也有长安生活的痕迹。通过非凡的想象,将其凝聚呈现出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在这几句诗歌中将长安三年时期内心产生的郁闷之情一吐为快。它是整首诗歌的主题内容,表达出诗人李白对名山和仙境的无限向往,同时也是面对权贵的无声抗争。它饱含的是当时社会许多政坛失意,怀才不遇的心声。在王权富贵统治的封建社会,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从诗的内容上,可以看出李白以神仙的理想世界来抗衡和批判现实世界,更是以反抗政治现实的方式,来表达政坛失意和愤懑之情,使诗歌充满气势奔放,反抗现实的意义[4]。这是一首记梦诗,同时也是一首游仙诗。李白通过记梦,来抒写内心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以及对现实黑暗环境的不满,表达出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精神。
  综上所述,无论是由于生长的故乡还是内心的渴望,巴蜀地区的仙道思想对李白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透过李白的作品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巴蜀地区的仙道文化底蕴。巴蜀的仙道文化已经融入在李白的内心深处和所作的诗歌当中。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李白作为诗仙在创作的诗歌中,将那种洒脱自由,漫游于山水间的那种豪迈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将巴蜀地区的素材,运用于创作的诗歌当中,借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入道隐居为李白政治失意提供精神的栖息地,也逐渐滋养他的仙气和诗情。使得仙道文化思想在李白的诗歌中,在表达情感意境中都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杨雪樱.论蜀中文化对李白诗风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7(01):125- 126.
  [2]邵恺芯.浅谈道教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7(01):127-128.
  [3]任娟.浅谈道教对李白诗歌的影响[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7+49.
  [4]姜宗强.论道教对李白文学创作的正面影响——以游仙诗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6:36-39.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英国的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在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思想家纽曼、赫胥黎、罗素的丰富和完善中,逐步形成现代的通识教育。秉持着隐性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理念,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培养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才。十九世纪英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施方式无疑为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 独立思考  
期刊
内容摘要:当前,影视作品被切条、搬运到短视频平台传播的现象非常普遍,作品版权方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社会反映强烈。走出短视频“重灾区”需要齐抓共管:短视频创作者需提高守法意识,践行“先授权后播出”;短视频平台方要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把关;政府职能部门分类监管、加强执法。新《著作权法》规定了短视频作为著作权作品的要件:“独创性”、“一定形式表现”、“智力成果”。短视频知识产权保护大格局的形成,还需要技
期刊
内容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影视剧登上海外荧幕,在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文化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影视剧名的翻译兼顾语言、文化和交际目的,直接影响海外观众的观赏兴趣。文章通过分析二十部国产影视剧的英文译名,阐明剧名翻译的重要性,提出直译、意译、套用和引用四种方法,以期给翻译从业者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影视剧 翻译 语言 文化 交际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战略远景下,中国与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当前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信息的更新不断加快,大量的网络化信息是新媒体行业着重需要的。而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资讯了解的需求,新媒体行业投放于文学编辑的关注越来越多,外界对文学编辑的工作愈来愈予以重视,因此,对于文学编辑的业务要求也愈来愈严格。良好的工作操守以及强大的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新媒体行业,甚至是外界衡量文学编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新媒体 文学编辑 工作操守 能力培养 
期刊
内容摘要: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采取各种措施严加防控,有力地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成就卓著,举世瞩目。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强化防控措施、助力防控指导、巩固防控成果等方面精心筹划,全面跟进,保证了疫情状态下馆内外各种服务的正常平稳运行,受到全校师生高度好评,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疫情防控 探索实践  2019年12月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内卷化趋势的越演越烈,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越来越突显,但是传统显性心理课程对此表现乏力,而文学类课程作为隐性课程有着强大的心理调适功能,为了更好的发挥它的这一功能,必须施行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举措。   关键词:文学类课程 心理亚健康 心理调适功能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青年一代为了反压力,前几年提出“佛系”人生观,最近更是提倡“躺平”哲学,无论佛系还是躺平的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以冰心先生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为例,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刘勰《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鉴赏方法论——“圆照”、“玩绎”、“见异”,挖掘出文中“家”的三层含义,从而呈现出一套散文鉴赏的解读体系。   关键词:文学鉴赏 《文心雕龙》 圆照 玩绎 见异 《我的家在哪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第五个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指出:引导
期刊
内容摘要:语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为其他课程奠定良好基础的课程,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未来成长中的发展和进步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教学环境下,传统的一味灌输的教学课堂早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和需求,这就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不断优化,精心设计,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注重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作家铁凝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为例,以获(huái)鹿的方言口语为参照,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的角度来分析获鹿方言用词的特点,获鹿方言不仅简单直接、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尤其是语气词有很多,它和不同的词结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并且很多经典的文学对于获鹿方言的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极为宝贵的传承和带动作用。   关键词:获鹿方言 铁凝 日常生活 用词特点  获(huá
期刊
内容摘要:开拓本土以外的国际市场,是电影发展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小成本电影要想走向发达国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东南亚正好是国产电影实现“走出去”一块试验田,一块跳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电影一定能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国产电影 跨境表达 中国-东盟合作  长期以来,国产的电影绝大多数都采取本土的导演、本土的题材、本土的演员模式生产电影成品。在旧的体制下,加上从业人员的高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