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特点与研究性学习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让学生享受快乐
  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因此,必须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情境,作为支撑研究性学习的有力保障。
  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发扬民主,要有民主意识,善于尊重每位学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杜绝一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活动,不强求千人一律、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才能为学生营造探索、创造的时空,从而造就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多样性的学生群体,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资源”。不同的学生主体,在研究同一事物时,往往会受其自身知识特长、观察问题的时机、角度、重点、层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结果和体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能带来智慧的互补与共享,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其次,要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学习情境必须是启发性的、有利于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因此,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既是构成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材料,为问题及问题的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引导工作,可通过开设辅导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形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要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提供将发现的新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二、让学生科学选择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探究活动。因此,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最具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小学是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在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空间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教师可提出选题范围和参考题目,帮助学生选定问题,逐步到师生合作确定研究课题,最后,根据情况,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
  研究课题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首先应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主体,作为数学学科的延伸和加深,使学生所学数学知识有用武之地,也确保研究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如“为什么车轮胎都是圆形的”“生活中的圆柱”等都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要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理解问题,用数学思想、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问题。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选择那种数学性强、应用性强的内容。如:“光明桥镇电磁厂产品情况的统计”、“光明桥超市商品价格的对比报告”、“光明桥小学校园建筑的形体美”等都是富有意义的“生活化” 的研究课题。
  在确立课题的同时,以课题为导线,教师要鼓励兴趣相同相近的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并由学生推选出研究性学习能力强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课题组组长。指导教师的确定,可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办法,先由教师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能胜任指导的课题小组,再由学生选择。课题小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更应充分放手,发挥课题小组集体的力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根据解决问题的假设,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只有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他们才能更加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性学习方案一般包括课题的名称、活动的内容、采用何种研究方式、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具体的操作步骤、时间的安排及有关准备等等,不必求全求大,只要小学生能实际操作即可。
  如“光明镇车流量情况统计”的研究课题,活动方案的制定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点:光明镇驻地十字街口。
  (2)内容:车辆的种类、各种车辆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各种车辆的工作时间、各种车辆的工作情况等。
  (3)探究的方式:实地统计、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
  (4)分工:不同车辆的统计、对车主的访问、资料的查阅等项目的分工与协作。
  (5)操作步骤:车辆的种类及流量采用单位时间统计与定期统计相结合,通过汇总,取得一个较固定的常量;车辆的工作时间及工作情况,通过访问与现场统计相结合,整理汇总。
  (6)时间为一周;成果形式:图表、调查报告等。
  (7)通过本次研究,办求科学地反应车流量情况,反应交通运输工具对本地经济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是探究,因此,在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研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教学时空应当开放化,教学过程应当探索化。
其他文献
摘 要: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要老师好好地教,更主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本文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方面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参与 激发兴趣 学习习惯    教学质量是每个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我们面对的是儿童,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奇、好胜,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美术课堂带来了生机,它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学理念发生了具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由于美术学科一直处于学校的“冷三门”,是学生心目中的偏科。我们在学习全国的课改经验,以四川省高中新课改为契机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逐步建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学生主体性“ 导师”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广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数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
期刊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重大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的学生也深知其重要性,在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却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出现如此严重的两极分化呢?我们应该如何预防严重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就能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
期刊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考试中的半壁江山,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更难。从当前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两极趋势:大部分人兴趣不高,认为 是一种苦“差事”,惧怕作文,只有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以致于造成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的“尴尬”状态,令众多教师上下求索
期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为指导、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一、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划下来,发现疑问做标记。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  即在学生
期刊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它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思维,课堂才能走出“干、死、闷”的格局。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觉得政治课的内容离现实生活太遥远,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出现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进度无法统一的问题,根据分层导学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尝试。“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其实质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
期刊
一、基本内涵  1、双自: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双导:  教师引导发现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3、民主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具体表现为学生是课堂活动主体,学生是一切教学资源的所有者以及教学资源组织形式的最终决定者。教师服从、服务于学生,具体表现为:教师活动因学生需要而产生,因满足学生需要而结束。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调控者、评价者,而绝不能成为学生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