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品味好语言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类似的话语大家耳熟能详。语言品味成了许多语文课特别是公开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以为,如果能做足语言品味,真正做到有效的咬文嚼字,那么语文课堂必有浓浓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也必定水到渠成。仔细观察语文课堂,可以发现,在语言品味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语言品味等同于词语理解、朗读。现如今,“品味”流行于语文课堂,这种流行对于学生的语文发展来说是件好事,但有些教师把语言品味等同于词语理解、朗读。语言品味应有一定的深度,需要适度挖掘,才能品出味儿来。如人教版第三册《假如》第一节教学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叹息”,指名学生表演“叹息”,然后找“叹息”的近义词,再要求有感情朗读。我以为这样的品味层次浅了些。另一位教师这样设计:(1)你能给“叹息”找个近义词吗?(2 )你也有过叹气的时候吧,你叹些什么?(3)借助多媒体创设寒风怒号的情景,问:“在寒风中缩着身子的小树会叹些什么呢?”最后朗读。从学生的朗读声音和表情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已经入情入境。
  2.语言品味偏离或游离文本主题。一位青年教师在上人教版第四册《窗前的气球》时紧紧扣住了“传染病”来品味,设计了以下问题:(1)爸爸妈妈不能来看他是因为什么?(2)什么是传染病?(在课件中出示专业的关于传染病的解释)(3)你知道哪些传染病?(4)传染病有哪些危害? (5)在生活中要怎样预防传染病?前后花去了15分钟的时间,这15分钟的时间是极其低效的,文本的主题是宣扬友情,在同学、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传染病”只要简单了解即可。选择语言品味点和文本主题一致的教学才是让学生有所得的教学。
  3.语言品味缺少针对性的点化。语言品味点选准了,如果缺少针对性的点化也会给语言品味留下遗憾,语言品味成了走过场,学生所得有限。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只鸟蛋》时,引导学生理解“焦急不安”,以体会鸟妈妈焦灼的心情。教师从“我”行为的突变处提问:“为什么又连忙小心地把鸟蛋送还呢?”然后联系实际:“你生活中遇到过焦急不安的事吗?”让学生谈谈体会。学生说到笔芯断了,铅笔丢了,作业本落在家里了等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焦急不安”的理解依然模糊,无法较好地感受鸟妈妈的焦急,不妨让学生想象“鸟妈妈会怎样千辛万苦地寻找”来理解“焦急不安”,同时又能深刻体会鸟妈妈的心情,对本文情感目标的落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咬文嚼字呢?
  一、把握文本个性,寻找语言动情点
  正确解读文本,才能保证选择的可品味语言具有价值。选入教材的文本是丰富的,有抒情性的、景观性的、叙事性的,还有说明文、童话故事等。不管是哪一类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品味的语言。只是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课文情感浓烈,可寻找适合情感教育的语言;有的课文形象生动,可寻找适合审美熏陶的语言;有的课文条理分明,可寻找适合逻辑思维训练的语言……
  1.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词语彰显文本特色
  说明文在语言的运用上特别强调准确和简明,当然一些科普说明文还会用一些修辞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将事物或事理说得更清楚明白。说明文中常会出现“也许”“可能”“估计”等表示不确定的词语,因为这是在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推测,如果用了“一定”“就是”就会违反科学性。对于这类词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以体会。
  说明文中一样有用得非常传神的词语。如《秦兵马俑》中描写的将军俑个性鲜明,如何让学生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笔者让学生通过读,找到能说明“个性鲜明”的相关词语,学生相继找到了“神态自若”“身材魁梧”“头戴金冠”等词语,通过自由读、说理由、再感情朗读这样的品词嚼句,将军俑的形象就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了。
  2.童话故事,抓住牵动主人公情感发展的语言因素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多童话故事,根据《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低年级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我以“惋惜”一词切入课文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这个词而且学会运用这个词,在层层品读中领悟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3.记叙文,紧扣形象生动、情感丰富的词语
  王崧舟老师《慈母情怀》一课的教学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一个“酸”字的教学是多么地入味,这是一种让语言和精神、学法同时在学生心头共生共长的课。王老师抓住三处“酸”来品出慈母深情:(1)鼻子一酸——“七八十台的缝纫机发出的噪音震耳欲聋”。(2)“鼻子一酸”——“背直起来,我的母亲”。(3)“鼻子一酸”——“立刻又……”。
  三个细节教学,使情感主线明朗而凸显,使学生在情动中获得言语的发展,在情动中获得语文阅读必须有的语文意识。如何让 “鼻子一酸”不只是一个词,而是一个有“温度”的词,即一个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感情、承载着学生能力发展的词,王老师的教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从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感到鼻子一酸?”对文本中三个表示慈母情深的重点节段和两个镜头的深度解读,用作者比照描写的语言魅力,真正叩开了学生的情感之门。在深度解读的过程中,王老师运用朗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教师评价语言造势、联想等策略使“鼻子一酸”不再是符号词。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触动学生心灵的时候,才不是标签式的教师硬塞的“标志”,而是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中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设计品味环节,把准语言品味航向
  如何品出“味”?即在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习得阅读的方法,发现语言规律,发掘语言内涵,体味语言韵味,领悟语言表达的情感。只有合适的设计,才能为品出“味”提供保障。
  1.切入口对准文本主题,不能远离或游离主题
  任何文本入选教材后,就承担起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责任,教学的切入口必须对准文本的主题。请看《窗前的气球》的两个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个设计:
  A.为什么住院?
  B.什么是传染病?你知道哪些传染病?如果你得了传染病怎么办?
  C.同学为什么把气球放到窗口?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个设计:
  A.得了传染病而住院,大家都不能去看他,你猜他心情会怎样?此时他最渴望的是什么?
  B.窗口飘来了一个气球,他的心情又会有怎样的改变?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C.看着气球,他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D.究竟是谁给他带来了快乐?从窗前飘动的气球你懂得了什么?
  设计一的第一问是一个不问自明的问题,第二问执教教师花了15分钟时间,笔者在前文中已经谈到这15分钟的教学完全偏离了文本的主题。而第二个设计的第一问就找准了切入口,为后面顺利进入主题找到了路子。
  2.凸现文本的个性,强化最鲜明的语言特点
  学习文本不仅要解决“写什么”,更要研究“怎么写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不同文本语言表达上的动人之处,习得表现方法,积累语言,发展语感。如在《找春天》的教学中,我以第4~7自然段相同的段式作为切入口,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对话情景的创设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想象寻春的乐趣,以标点“?”为突破口,问:谁在问谁呀?看着插图听老师朗读。在倾听教师的朗读中,在观察插图的想象中,充分感受找春天的快乐和喜悦。
  表达上的特色在低段教学中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教师更多地会将目光聚焦在内容中,即“写了什么”,其实内容学生只要多读几遍,一般都能理解,真正需要我们去引领的是“怎样写的问题”。
  3.落实具体的语言“品味”,不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中打转
  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来落实语言品味,抓住关键性词句,而不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中。即使是语言不加雕饰,平白如话,也一样含有浓浓的感情。当然,语言的品味有赖于想象和联想,有赖于情感和思维的发展,也有赖于生活经验的积累。
  三、选择合适方法,嚼出语言芳香
  品语言应讲究方法,适合文本、适合学生的方法方能咀嚼出词的好、句的美。具体选择何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样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阅读目标来决定。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相反。”
  1.反常处着眼。文本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语言,对于这样的语言学生往往会有一定的敏感性。如:《秋天的怀念》中的这一句:“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母亲是孩子的长辈,为什么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出去需要“悄悄地躲出去”?为什么听我的动静是“偷偷地”,而不是直接看?在这样的细品中,学生也学到了精读时可从语言反常处入手的方法。
  2.与生活联结。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经验,对语言进行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一位教师在《小壁虎借尾巴》中对“掌握”一词的品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让学生回忆骑小自行车时是怎样前进、转弯的?学生马上想起“要往左边拐弯,车把手就转向左边,要往右边拐弯,车把手就转向右边”,“如果笔直往前,车把手就朝前,不要动”。如此学生就清楚地知道了“转动车把手来调整车的前进方向,就是‘掌握方向’”“燕子的尾巴就像我们小车的车把手,燕子转动尾巴,就能改变飞行的方向”。
  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抽象的解释变为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仅形象地领悟了“掌握方向”的意思,还迁移了原有的生活知识,对燕子尾巴的功用自然就深刻领悟了。
  3.联系文本预测。文本中的有些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学生初读时往往并不易觉察,不妨让学生大胆预测,以此诱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依据,学生追寻的目标就会更明确。
  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我告诉学生,老师在读到“躲”字时想了很多,猜我想了些什么?要求联系课文猜,观察插图猜。学生兴致很高,又读又想,他们起初的想法是浅层次的,我引导道:“只有小鸟和猎狗欺负他吗?”促使学生联想。当学生联想到很多动物欺负他的时候,我又假设:“如果每天都被这样追着,咬着,他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然地想到“躲”是为了活下去。“躲”字中蕴涵的意思是深刻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二年级的学生初读课文不能真正体会这其中的意味,只能想到躲就是逃。因此,在策略运用上我采用了“猜”,以“猜”放松学生的情绪,以“猜”深入品味。
  4.创设情景体验。联想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被使用。通过文本语言想象情景,通过教师描述性的语言创设情景,借助媒介想象情景等等,把语言转化成脑海中的画面,或把语言转化成行为,转化的过程是语言理解的过程,是语言在学生内心发生“撞击”的过程,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把想象到的从嘴里说出来的过程则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是让经过咀嚼过的语言散发出芳香的过程。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心小学310021)
其他文献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童话(寓言)有46篇之多。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师范院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重要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从师范生专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师范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培养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容,提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语教;职业技能;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法》(以下简称《小语教》)课程是师范院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以其理论性、实践性和边缘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随着我国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口语交际的新理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新课程改革后教材的一大亮点。然而,笔者听过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许多公开课和研究课,却很少聆听到口语交际示范课。的确,口语交际训练课更多的是现场生成,课堂预设难,操作难,标准难,评价也十分困难。对上课教师语文素养方面的要求也更高。口语交际训
摘要:在新的世纪里,新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创新意识,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创新精神。而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塑造的。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谈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一、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
引言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现行的教育评价手段最具体最有形的就是考试,而其标准就是考试的结果——考分了。这种“一试定乾坤”的考试制度,无形中助长了“满堂灌”与“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的盛行,这就不但使学生的天赋、才能、特长、志趣与理想等在尚未意识到的时期即被扼杀,而且还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思维定式严重,缺乏创新精神,更糟糕的是教育观念陈旧,升学试题偏航,
摘要:自觉改革常规课堂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人为本,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适时运用合作学习,开展互助性学习。在常规与自由中用活教材,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上的自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高涨,重新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由英语“愁学”变成“乐学”。  关键词:改革;合作;互助;自由    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
数学课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此创设数学情境,是教学设计时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之一。数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