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ei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文章。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这杯茶的颜色清新自然,即遍地珠玑如诗的语言。鉴赏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此文语言优秀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
  有短句,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有整句,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
  文中多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更加渲染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也有散句,如:“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这些散句又使语言灵活、富于变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把激动的心情宣泄出来,感染读者。其实,优美的语言更体现在各种句式成功地交错一起,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而且表意深刻,语意连贯,气韵流畅。
  二是异彩纷呈的比喻。本文的比喻有两个特点:一是喻体新颖独特,形象传神;二是比喻形式变化多样,既有明喻、暗喻、借喻等基本形式,又有博喻、续喻等特殊形式,极大地增加了文章的审美感染力。
  例如:“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作者用明喻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新颖独特,而且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上,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
  “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博喻(连续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四个喻体角度各异,海面飘过风帆,蓝天掠过飞雁,以动喻静,以小衬大。后两个隐喻着重色彩,渲染了小屋灵巧的风姿和迷人的气势。
  “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作者把碧绿的稻田比喻成浩瀚无际的“绿海”,给人以整体感,真是恰切至极,而作者把风吹稻秧所呈现的情态又比喻为起伏的“波浪”,则更加深了人对“海”的印象。这种一个比喻建筑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两个喻体间又有内在联系的续喻形式,形真意切地表现了稻田如大海一样壮美的景色。
  第二,这杯茶的香气不着痕迹,即严密交织的结构,详尽周全,从容过渡。采用了两种方法:定景换点法,定点换景法。
  先用定景换点法,以小屋为景,立足于小屋,从不同方位和角度向小屋望过来,描述了小屋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并突出了小屋实际的特点,列表如下:
  


   后采用定点换景法,立足小屋,向四周望去,从不同侧面描写周围环境与小屋的关系,进而写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使文章内容由浅入深,由实入虚,自然而然地从实景过渡到真情。列表如下:
  


  第三,这杯茶的味道超凡脱俗,即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超然世俗的志向和蒙眬仙幻的意境。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有时感到某种抽象的精神难作具体描绘,有时也会由于某些原因不便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直接描述,于是便往往借对某一适当物象的描写,使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让不便明言的情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来。
  《我的空中楼阁》便是这样托物言志、咏物寄情的作品,文章第一部分重点描写小屋,实写出它的特点——独特、自然、别致、轻灵等,第二部分侧重写小屋给人的感受,虚写出小屋的自由、独立、安宁、幸福快乐。有实到虚,巧妙地从状物过渡到言志,状物言志融洽无间,成功地完成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然读者通过具体的物看到了一种“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空中楼阁”的蒙眬意境以及作者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
其他文献
关于诗歌的艺术媒介的讨论,许多人都把侧重点放在诗歌的媒介特征上,探幽发微。这一点固然很重要,但却忽视了对其本源问题“诗歌的艺术媒介”即诗歌的特殊的言说方式问题的探讨。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诗歌的本质既包括内容本质又包括形式本质(吕进先生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新说,即诗的内容本质在于它的审美视点即观照方式,而形式本质就在于诗歌的言说方式上),而对诗歌这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也即其形式本质的
期刊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老子是《老子》推设的作者,而老子是谁,迄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定论,甚至是否真有过老子其人,也还值得怀疑。中国古代事实上并无单一作家的概念,“某某子”不过是一本书,这本书代表了被认为是其人所创立的思想学派,书的作者实际上也未必就是此人。{1}本文中的老子、庄子并非指老庄其人,而是指这一学派以及创始人。  “道”作为老子思想的哲学母题,在八十一章中共出现七十五次。张隆溪在《
期刊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写作《预言》的时候,何其芳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人处北京,而心恋故土。在两首《秋天》中所展示的景象乃是他的故乡所特有的。比如在《秋天(一)》中就直接点明“南方的乔木”,在《秋天(二)》中透露出的也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期刊
话剧《雷雨》一经诞生,即震惊中国文坛,并一举奠定了作者曹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雷雨》诞生的那一天起,围绕主人公周朴园的性格就产生了激烈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周朴园是真念旧、有人情味的好男人,姑且称之为“真情派”;另一派则认为周朴园虚伪、狡诈,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伪善派”。两派都各有理由,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毕竟,周朴园本身就是一个圆形人物,可以从
期刊
阅读和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读”和“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要使其正常运转,就需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紧迫、结合加突破”教学法,效果较佳,现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把握课程标准,增强读写结合的急迫感。    《语文课程标准》之二“阶段目标”对“
期刊
有行家说,听语文课只需听个开头,就知该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如何了。我觉得此话不无道理,如果把一堂课的教学氛围比作一座“围城”的话,那么如何在讲课伊始,就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随你神游到这座城内,且凝神细听,心无旁骛,确实是一门艺术,也是教师多方面素质的一个综合反映。  教无定法,新课导入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宜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具体的篇章随机而定,采取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导入方法。    一、剖析文题  
期刊
上个世纪初,以胡适先生的《尝试集》为发端的白话新诗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当时间进入20年代,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作为新诗发展史上的另一重要社团——新月派,所要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作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转向“诗”自身,也即“使诗成为诗”“如果说,早期白话诗人是从中国传统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宋诗那里,获得反叛的历史依据与启
期刊
“春,女悲;秋,士悲”(《毛诗正义》)秋天的凄严衰残易于触发寒士的情思,引起他们一种永恒的遗憾而郁达夫却是恋秋的,他饱含深情,把秋天当作了知己,在寂静无人之时倾诉着自己的心曲,彼此之间达到了完美交融的境界  因为对秋天有着一种真切的感受独特的情怀,郁达夫创作了许多写及秋天的文质兼美的散文,如《立秋的夜》《雁荡山的秋月》《半日的游程》《感伤的行旅》等;吟咏秋景的诗歌也有数十首,如《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
期刊
在20世纪80~90年代,席慕蓉以她的诗歌倾倒了无数台湾读者,也赢得了许多大陆读者的青睐在其众多爱情诗中,《一棵开花的树》是公认的情诗中的明珠在我看来,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写尽了爱的坚贞与真诚,爱的失落与惆怅,更在于它将这份爱由彼岸回归于现实,升华为一种深沉而又理性的悲剧美,达到了对我国古代爱情诗的超越  从物理时间来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是永恒的相对于无限的时间来说,生命的存在表现出不可
期刊
《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不仅充分描绘出了被毁灭女性惊艳四众的外形美,更展示了她们超乎常人的睿智才气及神韵她们是天地酝酿的精灵,但她们最终的毁灭无不让读者为她们流下“一把辛酸泪”,故而《红楼梦》所引起的悲剧效果亦是空前的  写出一批女儿的美好形象,唱一首女儿的颂歌,无疑是曹雪芹创作的一个重要愿望于是,作者唱响了序曲它歌颂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歌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