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在高中生物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江苏高考生物科目改为等级制以来,每周生物课时相比以前减少了近一半。面对课时紧而内容却不减反增的矛盾,学校管理者及教者将解决方法放在了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上。“活动单导学”在如皋地区推广以来证实这一教学模式确实可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矛盾,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细胞呼吸;自主探究
   细胞呼吸是全国各地每年高考必考考点,常以大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往往都是与其他知识点如细胞器、酶、光合作用等联合考查,同时还涉及复杂的图形分析,综合性非常强,分值较大,对于考生来说十分棘手。但如果能够准确分析到位,将知识点分拆,逐一突破,还是能够获得较高分数的。“活动单”是由教师教学思路转换而来的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说明书,不但容纳了全面的知识点,而且学生根据重难点突破的设计,自己或者通过小组合作就能够攻克重难点部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能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下面笔者以“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专题复习为例,具体谈一谈“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复习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及方式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_,释放出能量并生成__________的过程。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
   1.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
   (3)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测CO2的产生,装置图(人教版课本P92)。
   ③检测酒精的产生:__________。
   ……
   2.实验中的关键步骤
   (1)将装置(甲)连通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既__________,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含__________的锥形瓶,洗除空气中的__________,保证__________。
   (2)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三)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
   1.O2浓度
   绿色植物在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大多数植物无氧呼吸产生__________毒害细胞,而且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__________,不能满足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所以陆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无氧呼吸。所以,在贮存蔬菜、水果时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浓度
   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__________效应。据此原理,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略
   [检测反馈]略
   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复习活动方案
   活动一 基础知识梳理:细胞呼吸的概念和类型
   1.细胞呼吸
   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产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思考1】细胞呼吸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呼吸一样吗?
   2.有氧呼吸
   (1)过程及场所
   【思考2】硝化细菌、蓝藻均能进行有氧呼吸,它们是否含线粒体?人的成熟红细胞不含线粒体,能否进行有氧呼吸?
   (2)总反应式
  C6H12O6 6H2O 6O2[酶]6CO2 12H2O 大量能量
   【思考3】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些反应物?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从何而来?让一只白鼠吸入含有放射性的18O2,该白鼠体内最先出现含18O的化合物是什么?
   3.无氧呼吸
   (1)过程: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转化成乳酸。无氧呼吸仅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
   (2)场所:细胞质基质
   (3)总反应式
   人、动物、乳酸菌等:
   C6H12O6[酶]2C3H6O3 少量能量
   植物、酵母菌等:
   C6H12O6[酶]2C2H5OH 2CO2 少量能量
   【思考4】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呼吸方式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葡萄糖分解彻底,
  产生____和________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_____或______和_______能量变化释放_____能量,
  形成______ATP1释放_____能量,形成____ATP(还有部分能量储存在_______或_______中)1联系:
  实质相同1都是分解__________,释放________,形成_____,供生命活动需要。1]
   【思考5】细胞呼吸的意义是什么?
   活动二 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型真菌。通过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    2.装置设计(课本P92)
   【思考6】图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的作用是什么?
   【思考7】为什么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
   【思考8】检测CO2的方法有哪些?如何检测酒精?
   活动三 本节重难点突破
   1.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曲线分析
   【思考9】图中什么O2浓度下酵母菌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什么O2浓度下酵母菌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什么O2浓度下酵母菌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思考10】选择什么样的O2浓度储存粮食或蔬菜水果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思考11】总结除了O2浓度,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还有哪些?(提示:结合总反应式)
   2.分析下列实验装置,判断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提示:NaOH能吸收二氧化碳)
   (1)“装置一”中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__________;
   (2)“装置一”中的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二”中的红色液滴右移,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__________;
   (3)“装置一”中的红色液滴______移,“装置二”中的红色液滴______移,则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检测反馈]略
   三、两种复习模式的差异化比较
   以上两种复习过程,都完整地呈现了本节所要复习的考点:(1)阐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2)阐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尝试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但通过复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与其他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它们并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便对综合性大题做出很好的分析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一)图文并茂,构建基础知识网络
   传统的复习过程偏向于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情感目标很难实现。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活动单并没有很多像填空题一样的设计。就活动一而言,围绕细胞及线粒体结构模式图对细胞呼吸基本知识点展开了复习,不仅全面而且直观,也利于学生自己回顾总结,印象深刻,而传统的学案的呈现方式就显得单调了许多。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基础知识部分不需要搞得花哨,否则就是另一个极端了。笔者认为,基础知识不能光靠机械记忆,要打实基础还得靠形象理解记忆。活动一的设计就是这样。活动一结合图形复习了细胞结构、细胞器结构、细胞呼吸类型、进行的场所、每一步的反应,不但不花哨,反而精简又全面。
   (二)体验实验探究,突破重难点知识
   对于重难点部分的突破,传统的复习过程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复习过程均以问题为主线,由易到难,试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活动起来”,以达到探究的目标。在判断酵母细胞呼吸方式时,前者是以一道选择题的方式呈现的,而后者则单独放在活动三中,是以一道填空题的方式呈现的。选择题,学生顺着选项的意思去判断对错还是比较容易的,而填空题,不给任何结论,这时就要求学生思维活跃起来,通过主观分析寻找出一个答案。所以,细细对比两者在突破难点时所做的设计,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复习过程中的“活动”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在活动中获得的有形结果,这样的“活动”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与生活、观念与实践相脱离,也就是说,这样的“活动”是浮于表面的;而“活动单导学”所倡导的“活动”则将现代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不仅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多与少,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更注重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这样的“活动”设计层次更深,对学生的影响也更深远。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复习设计最后罗列了一系列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因素,很全面,便于学生系统地进行识记,将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活动单导学”模式展示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曲线图,学生根据图形及【思考9】,通过自己分析完全能够得出结论:当O2浓度介于0%~10%时,CO2的释放量较小,即细胞呼吸作用最弱,此时有机物的消耗是最少的,从而轻松解决【思考10】,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激发学习兴趣,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同时培养了学生识别图表、分析数据、正确理解曲线图表的生物学意义,从而能够解释一系列生产生活实际中与细胞呼吸原理相关的现象。
   综上所述,“活动单导学”模式将一节课的内容划分成3个活动,结构层次更为突出明了,每一个活动基本都有4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填写知识点)——合作探究(讨论思考题)——展示交流(暴露共性问题)——自我完善(获得经验教训),学生分组分批有序进行这3个活动,可愉快高效地完成学习,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和延伸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比传统的复习过程功能更多更齐全,也更方便师生操作,学习效率也更高。(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作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思考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对作文教学进行专项研究和探讨,以期形成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作文;题目;积累;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精巧而富有新意的题目,如同给自己秀美的“面容”巧施“脂粉”,可以成为文章的第一个亮点,会引起
情境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课堂。笔者在《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途径来创设情境。  一、音乐渲染情境  在新课还未开始之前,课间就播放“圣诞老人来了”这首曲子。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进而把学生带到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由表及里、由外到內、由认知到实践,将知识及其体系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扎根于头脑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建构;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在头脑里建立起一个纵横交错的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师带着学生进行知识的
[摘 要]  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目标呢?预习指导是必不可少。导学合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做好课前预习检查是实现预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外和课内相结合,预习才会更有实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导学合一;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
[摘 要]  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课例片断的回放与剖析,追根究源。在此基础上,反思与重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行为,把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作为核心要素,“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探寻提升数学课堂思维活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数学思维;三角形;作高  活力,指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而数学课堂中的活力,主要指学生数学思维或数学表达的生动性。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教师亦然,数学课
[摘 要] 如何借助追问让数学课堂走向深入呢?小学数学课堂重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思维离不开追问,那么要何时追问,怎么追问,追问的策略就显得很重要。通过研究数学课堂的追问策略,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追问;深入  一、追问在课前,让教材解读走向深入  数学教材是编者精心设计,经过反复验证的,具有普适性和专业性,当然也具有可挖掘性和再造性。可是
摘 要:本文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烹调工艺专业为例,就抗疫背景下教学改革应当如何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烹调工艺专业 教学改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力抗疫,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他们以无畏的精神、勇敢的行动、无私的奉献,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疫过程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在烹调工艺专业教学改革
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寓学习于快乐的探究之中。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在每册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且不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缺少实践活动的条件”“不是主要考试内容”“教学方式难以把握”等成为不教或教不好的借口,
摘 要:针对在各级考试中,很多初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得分率偏低的现状,从分析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入手,寻找快速、简单、有效的阅读方法。以课内阅读《雪》和苏州市中考课外阅读《寂寞的月亮》为例,具体论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景状物散文;阅读技巧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听、
[摘 要]  古代叙事诗作为一个诗歌类别,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作者情感。其文本以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叙述及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叙事诗进行解读,挖掘出文本的艺术价值?因此,以《卖炭翁》一课为例,探究古代叙事诗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对文本作深层次解读,从而感受叙事诗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  古代叙事诗;教学方式与策略;《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