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寻找突破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一起使用资源手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我在英特尔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不同程度地拥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其中需求最多的是教育PC、多媒体投影仪及相关网络设备,给IT生产、经营商们带来无限的商机。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现实中,无限的商机并没有带来预想中买卖双方一致的叫好声。矛盾集中在售后服务问题上——学校花了钱又不满意商家的售后服务,自然满腹怨言;商家也深感服务农村
在我国,课件的开发速度远远跟不上教学的需求,原因在于课件开发效率极低,主要表现为重复开发,没有积累。积件的重复利用特性可以降低我国课件开发总成本,是提高开发效率的有效手段。  笔者认为,如果能使得制作课件的时间缩小为半个小时至一小时(接近于PPT课件制作),积件化课件制作将会得到普及,并成为主流。    一、物理积件的特点    如果把物理课件的组成模块看作一级积件的话,图表、信息、例题、资料、练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学习并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作品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中作品的整体规划及素材的准备非常重要。对于这部分内容,不能一带而过,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探索,提高有条理、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制作一个相对完善的多媒体作品,技术操作不是障碍,难就难在对作品的早期规划和资源的准备上。
学界往往以張九龄之罢相为界,将王维一生分为前后两期,认为王维前期积极仕进,后期便沉寂佛老。其实,这种分法太过粗放,也不严密,就王维于张九龄罢相后的三次出使看,应该不能说是一种消极吧。  王维的第一次出使,是在开元二十五年,据《新唐书》载:“是年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及吐蕃战于青海,败之。”王维受命出使河西,宣慰崔希逸及边地众兵士,时间长达一年。  自河西返京之后,时隔一年,王维再次出使桂州,监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Podcasts的发展情况,教育Podcasts资源的建设情况以及教育Podcasts在设计组织跨课程活动、提供交互式学习方法、支持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应用。  Podcasts是因特网上动态分布的视音频技术的总称。Podcasts使创造者能独立自主发布、自主组合视音频节目,同时为视音频广播公司提供新的发行方法。任何数字音频播放器或携带有音频播放软件的计算机都可以播放Podcast
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其间暴露出的一些诸如资源规划和资源建设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笔者认为只有从资源建设的规划着手,切实注重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网络资源建设快速稳步地发展,让网络资源走进教室、走进家庭,同时也让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关注和参与资源建设。   
一条衔接中西的音乐长廊: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居甘肃黄河之西。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边是巍巍祁连,北边是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在南北山脉交接的谷地地带,形成了一条绵亘近1000公里的不规则走廊,宽处近百公里,窄处仅数公里。自古以来,这条走廊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命脉,其间戎马交接,驿使络绎,商旅往来,僧侣奔波,士子匆匆,他们一幕接一幕地接续上演,历千年而不息。而通过走廊所发生的各种物质与文化的
一、1对1增强学习技术的实质——面向无缝学习空间环境的构建    1. 1对1的定义  1对1(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计算设备)的概念来自关于无线和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际研讨会(WMTE2002)和智能辅助系统的国际学术会议(ITS2004)上专家所作的主题演讲。有些专家强调指出今天的个人计算机对在校学生来说还没有成为个人化工具,因为学生经常得在計算机实验室与其他人共享同一设备。Papert教
国家京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院团,成立于1955年1月。首任院长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自建院以来,剧院会集了几代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导演、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等。他们以善于继承、精于借鉴、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继承、创编、上演了五六百部优秀的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京剧,展现出思想内容丰富、行当阵容齐整、艺术严谨、舞台清新的艺术风格,组成了精英荟萃、实力雄厚、享誉海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对于沉浮知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沉浮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解。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和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沉浮与自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农村班级人数多,对课堂科学探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