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的愉悦度与喝茶的程式感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ish_z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学政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专任教师,浙江大学茶学系课程教授。国家职业技能茶艺师考评员。国家高职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裁判员。
  夏日里,赴了一趟京都之旅。大凡习茶人,对于日本抹茶都会有一定了解。因为抹茶道的传播力很强,似乎成为了日本茶文化的代表。那种体现着空寂思想的程式仪轨,处处隐含着修行之深意。不过,到了宇治,我才发现,事实上抹茶的生活力才更强。这种生活力,不以艺术的形式,而是以各种与吃紧密结合的方式呈现,处处融入在生活之中。
  比如,表参道上的老街店铺中家家都有的抹茶冰激淋,过往游人几乎人手一个。还有佐藤伊右卫门家中各色的和果子、抹茶酒,都是人们抢购的对象。我亦选了若干种,在店内就地品尝起来。完全忘了本是冲着抹茶来的,结果却是尝了各种和果子。我想,茶就是一种饮食文化,可以喝也可以吃。而吃茶的愉悦度,要超过喝茶的程式感,让人来得更欢喜。
  宇治的茶,历史上可以追溯到镰仓时代。经过不断改良,在室町时代跻身于高级茶的行列,起源于将军家。由室町幕府的一名武将开设了数个茶园,在江户时代,由永谷宗圆翁创立了“宇治制法”,此后逐渐扩展至全国。当然,宇治的有名不是因为茶,而是因为紫式部。宇治川桥头竖立着紫式部的雕塑。长发及腰,手持书卷。这位国民级女作家,用她自己特殊的视角,写下了各种情爱纠缠的男女故事,成就了日本第一部长篇小说,却无人知其本名。因为《源氏物语》的最后十部是以宇治为主要场景,所以也叫“宇治十贴”。我在佐藤伊右卫门的门店中后来看到了一款产品,名字即是“宇治十贴”。不过,卖的是茶,不是小说里的故事。
  当然,饮食男女,亦是一种生活。
  如今的宇治,不是小说中那个发生爱恨情仇的地点了,更为纯朴。很安静,很生活,一种带有厚重感的闲雅。城镇虽小,但基本囊括了寺院、神社、河流、山川、名人、名物等各类元素。比如,除了抹茶和紫式部,还有产平等院。经过表参道,就可以来到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平等院的凤凰堂是国宝,传说是当时一位贵族在梦中见到了极乐净土就照那样子建了这座凤凰堂。现在凤凰堂的屋檐上高高站立的凤凰像,还依然出现在日圆纸币之中,作为一种极乐事物的象征。
  从平等院出来,桥头有一间廻转寿司店,我想走进去解决午餐问题。店员很客气的把我引到座位上,每个位置前面都有一个小小的水笼头。我有点诧异,不晓得是何用处。旁边有位日本女性,给我做了示范。原来是用来泡茶喝的开水。而茶呢,自然就是宇治的抹茶,不过是和酱、醋、芥末、食盐等放在了一起。只是品尝寿司时的一种佐餐的佐料,想喝时用勺子舀一勺抹茶粉,然后旋开水笼头,直接在杯中冲饮即可。吃了生鱼片,来一杯抹茶,很去味。这样的吃法,很是生活。看身边的日本男女,人手一杯抹茶,便可知晓抹茶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常见部分。
  吃茶,亦是一种文化。
  告别了寿司店,走到宇治桥头。看红色桥梁,在河川上显得特别醒目,心情愉悦。宇治有很多故事,很多历史,贵族在这里涅槃,武士在这里植茶,作家在这里静觅。而吾等寻茶人,则感受着现代宇治的独特吃茶文化。也许,不那么刻意地去寻求一种程式,而让茶作为佐料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以茶入味,才是真正的文化。
其他文献
持续多年的岩茶热,在很大程度上,“热”的是正岩茶(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三坑两涧”茶),“热”的是肉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茶客们像追星一样热烈追捧的“牛肉”,“牛栏坑+肉桂”这一“至尊组合”几乎成了好“肉”者们心目中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然而,除正岩肉桂以外的茶,热度就弱了许多,价格上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甚至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即前者是“产量小,需求大,价格高”,后者是“产量大,需求小,价格低
期刊
老舍先生说,北平(北京)之秋乃人间天堂。香山之绛,黄栌为最:卧佛古刹,一叶知秋。  乙未菊月,中国人文茶道倡导者王迎新及其学生二十余人,齐聚香山植物园卧佛山庄得大茶舍,共赴茶约。  茶会雅集择卧佛山庄内一处院落里,毗邻古刹一隅。此千年古寺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元英宗下令冶铜五十万斤铸卧佛,供于卧佛殿内;清雍正帝将其建为皇家寺院,赐名“十方普觉寺”;乾隆帝题匾“得大自在”,悬于佛祖涅槃铜像正上方。  寺
期刊
11月18日举行的武夷正岩核心村天心村民间斗茶赛,才一开锣,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茶迷与游客,将比赛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目的有且只有一个:品尝品质最地道、山场最好的正岩茶。  据现场一位茶友反映,比赛开始当天,要想挤进人群喝口茶几乎不可能,直到第二天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才总算尝到。“我几乎年年都来看斗茶赛,尤其是这三五年特别火爆,斗茶一开始,天心村就被(人们)包围了!”  人气火爆的天心
期刊
宫巷深幽,花厅锁。光影斑驳,流年醉。  推开一扇门,走近一个人。凝眸处,这一处是宫巷林聪彝故居。  那曾经面阔十间的大院,如今在巷内安然停留。在光阴里,这院落不声不响地送走了初建的第一位主人。  迈过高高的第一进门槛,南照面墙上那只目光炯炯的獬,正是明太祖九世孙朱幸键当年在闽登基后设立大理寺的见证。明朝末年,那些在此被震慑过的带罪之人,有多少赎清了原罪,又有多少获得了新生?  回廊曲绕,凉风清幽。
期刊
又是岩茶新一季,乱花渐欲迷人眼。这话里“花”专指武夷岩茶的名丛。  关于岩茶名丛,是极难说道的一个话题。在探讨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明晰一下武夷岩茶的几个概念:  菜茶,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  花名,各类名丛、单丛及其成品茶名称的统称。  单丛,从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的优良茶树。  名丛,从单丛中优中选优优育出的优良单丛。  ——罗盛才《武夷名丛录
期刊
夜雨洗落了满天浮尘,微风轻拂,茶乡凤庆天蓝如洗。距离上次到这片土地已过三年,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却记忆犹新。记得那一年,“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之孙冯夏,循着祖父的足迹,踏上了凤庆这块热土,走过爷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回忆儿时爷爷给他讲过的经历。而我们,也跟着他脚步,共同走进了冯绍裘先辈的人生……  1900年3月10日,冯绍裘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西汇渡乡。在而立之年,他突然做出让家人震惊不已的决定:到云
期刊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安化黑茶文化节上,除了随处可以品尝到香醇味厚的黑茶外,还有两杯“文化黑茶”让人印象深刻:一杯是知名音乐人何沐阳专为此次文化节写的主题歌《你来得正是时候》,另一杯就是蔡镇楚写的《千两茶赋》。  《千两茶赋》这篇仅百来字的抒情小赋,气韵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安化当地有不少人都会一字不落地背诵。当然,它也是蔡镇楚目前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蔡镇楚最初是主研诗话的,但他涉猎广泛,涉足文学
期刊
已将近晚上九点,台北捷运大安站附近的“茗心坊”依然灯火通明,几个日本游客正专注地端详着桌上一颗西瓜般大小的紧压茶。从形制看来,它并非来自云南的普洱茶。主人小心翼翼地拨开包裹的白棉纸,一股茶香立即洋溢整个室内。  果然以茶匙拨开些许茶叶以沸水冲泡,金黄亮丽的茶汤顿时在白色瓷杯内徐徐释放深遂的蜜果浓香,入口后但觉厚重而甘滑,在口腔内绵密生津,不仅风味全然迥异于普洱团茶,与一般散茶呈现的乌龙茶,无论口感
期刊
“有你的才是未来,没你的只是余生。”这样深情的话,适合说给自己的爱人听,也是那些痴迷武夷岩茶的茶客们最真实的表白。有太多把“未来”做成“余生”的茶类,产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的武夷岩茶,我们只膜拜它的未来,不想将就它的余生。武夷岩茶何去何从,这是一个艰深且严肃的问题。  茶企,踏实卖茶  2007年的普洱事件、“金骏眉”红茶现象、白茶热潮……似乎在每一次的行业事件面前,茶叶企业都是最首当其冲的
期刊
谈及大叶种茶树,很容易就会想到云南古茶山那些高大的植株,如勐海大叶种、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其成熟叶片的长度都常见超过一个手掌的。以大叶种茶树制成的普洱或滇红滋味醇厚、内质丰富,极具魅力。  经典的小叶种茶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福建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因桐木关所产故名“正山”,因茶树是小叶种故称“小种”,当地的菜茶因为成熟叶片细嫩且小而被命名为小种红茶。这是最早的红茶,世界各地都有它的爱好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