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裘的滇红之路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m36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雨洗落了满天浮尘,微风轻拂,茶乡凤庆天蓝如洗。距离上次到这片土地已过三年,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却记忆犹新。记得那一年,“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之孙冯夏,循着祖父的足迹,踏上了凤庆这块热土,走过爷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回忆儿时爷爷给他讲过的经历。而我们,也跟着他脚步,共同走进了冯绍裘先辈的人生……
  1900年3月10日,冯绍裘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西汇渡乡。在而立之年,他突然做出让家人震惊不已的决定:到云南去。并不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他魂牵梦绕,也不是美丽的山水令他心驰神往,在全国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彼时,云南算得上是一处僻静的大后方,是实业家创业的天堂。他要去那里,把所学的茶专业知识用到那片热土,实现实业救国的雄心。那一日,没等父亲醒来,他便轻装启程了。这一别就是六年。
  汽车从昆明出发,在崎岖不平的公路上摇摇晃晃巅了三天,到达下关时他两脚发麻,腰酸背痛,多情的下关风吹动着他的头发,他感受到这是另一方天地,至少没有中原战事频繁的那种仓惶。下关沱茶厂的负责人早巳等候在车站,他们想留下这位年轻的茶界精英,让他给处于惨淡经营的茶厂把脉问诊,共谋发展。冯绍裘揩了把脸,便进入沱茶出产车间,一边看一边记。彼时的下关沱茶厂早已步入轨道,用不着他在此浪费时间,听说下关沱茶厂的原料多来自一个叫顺宁的地方,于是,第二天他就启程,直奔顺宁。下关到顺宁的路全是逶迤小路,充满危险,常有强盗出没,就在冯绍裘临行前,还有消息说:一队驮茶的马帮遭劫匪在犀牛渡口抢劫,马哥头被杀后抛尸黑慧江,茶叶等财物被洗劫一空。他却顾不了这么多,带了干粮便匆匆踏上到顺宁的路。山路崎岖,时而被野草吞没,时而荆棘丛生,十多天的徒步行走,到达顺宁,那份艰辛无法用语言表达。
  本该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但冯绍裘看到的凤山茶园却丝毫没有深秋萧瑟的味道,反倒呈现出一片惹人喜爱的翠绿来。采茶的姑娘们唱着茶歌,十指在茶树上翩跹,云雾时聚时散,茶山宛如仙景一般,这就是他要寻找的茶源。他感到些微的眩晕,除了舟车劳顿,还有看到芽壮叶肥、白毫浓密的凤山茶的持续兴奋。茶树在他面前满山铺陈,直到云淡雾浓的大山深处。凤山茶树均为单本植物,高达丈余,芽叶生长期长,顶芽长达寸许,成熟叶片大似枇杷叶。冯绍裘震惊的还不止这些,所有的茶树均生长在凤山高坡,采光、向阳,每片芽叶都经过雨露的滋润与洗礼,一尘不染。他轻轻摘了片含在嘴里,似乎咀嚼着这一路上的艰辛,又仿佛尝到了凤山茶的美好愿景。
  阳光明媚的白天在忙碌中过去了,留下被寒风包抄的夜晚。不时有刮骨的风钻进隙缝流窜进屋,三更时分就有重重的湿气让冯绍裘在风湿的折磨中醒来。这一夜,冯绍裘百感交集。
  到顺宁的第二天,冯绍裘不顾舟车劳顿,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在凤山试采到“一芽二叶”样品5000多克,并用手工将其制作出成品。一切都很如意,两个茶样,看去一红一绿,宛如一金一银,使人不胜欣喜。红茶样,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香味浓郁,为国内其它省小叶种的红茶所未见;绿茶样,满盘银毫,汤色黄绿清亮,叶底嫩绿有光,香味鲜浓清爽,亦为国内绿茶所稀有。
  两个样品,被拿到当时的县政府大楼前展出,引来很多人的围观。据凤庆健在的百岁老茶人段天锡回忆,那时冯绍裘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他完全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听人们品尝后的意见。一切还是那么的如意!他笑了,那些依旧纠缠着他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马到成功的冯绍裘并不陷在成功的喜悦中,他知道实业救国的路这才是个开始。
  冯绍裘把试制的红绿茶邮寄至香港茶市,行家认为这两种茶堪称我国红、绿茶中之上品。十二月,冯绍裘兴冲冲地回到昆明,将顺宁茶区茶叶产销情况和试制的红绿茶样品向当时的云南省经委汇报,得到同意,由他和郑鹤春先生具体负责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并负责“滇红”的试制生产和运销工作。
  白手起家建厂,没有任何基础,条件极其艰难,既缺乏物资和人员,也缺乏制造茶叶的机器(当时,国内所有机器制造厂从没设计制造过滇红茶所要的制茶机器)。面对如此困境,冯绍裘自行设计制茶机器:油料缺乏,设计增加脚踏功能,使机器成为动力与脚踏两用。制造中配件不齐,他又奔波于全国各大工业商场寻觅。一番辛苦过后,绍裘式“三筒式手揉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和“脚踏与动力两用之烘茶机”应运而生,从此结束了我国不生产制茶机械的历史,开创了我国机制红茶之先河。
  在凤庆县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档案里,我看到了冯绍裘亲自设计的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烘干机的原图,图标已模糊,智慧仍旧闪光。在临时厂棚里,他将生产好的滇红与祁红作了精心的对比研究,取长补短,使滇红名茶的质量更优,为登上国内外名茶宝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冯绍裘严以律己,凡事他都亲历亲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他常蹲守在萎凋槽旁,一蹲就是一宿,他要看茶叶摊晾厚薄、水分蒸发是否良好,从而解决控制失水量和失水速度的矛盾。那时没有现代的机械,红茶的揉捻全凭双手,作为形成红茶外形的关键工序,他始终是自己先操作后才示范给工人,让他们知道怎样的松紧才能让红茶的条索紧缩固定。他有一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地记着的全是温度、湿度、空气以及发酵程度。每次与工人们坐在一起,说的还是叶象和色泽、叶温与茶红素。可以说,滇红茶就是冯绍裘精心孕育的孩子,那是他的心血。
  “滇红”创制出来后,拟定名为“云红”,顾名思议是云南所产,同时又想借天空早晚的红云喻意其中。但旧中国云南省茶叶公司方面提议用“滇红”雅称,即借云南简称“滇”,又借得巍巍西山龙门瞰下秀丽的滇池一水,别有妙处,最终以“滇红”定名。1939年生产滇红茶16.7吨,经香港运销伦敦,产生轰动效应。从此,滇红走上了日渐辉煌的道路。
  如果说是凤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造就了茶叶,那么将这茶叶点石成金的就是冯绍裘先生。在滇红老厂区,冯绍裘的雕像端然肃穆,简介很短,却让让每一位前来拜谒的人,读出滇红长卷的波澜壮阔。
其他文献
“一点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与天通。晴江万里云飞尽,鳌背参差日气红。”一则并非为福州金山寺所记的诗文,却也道出了这江上古寺的风光。  孤独、神秘、苍凉,是金山寺植于脑海的印像。  浩瀚江水东流入海,金山寺从宋朝时便已立于江心小石阜上,迄今为止,依旧是福州市唯一的水上寺庙。“从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水流汹涌,白浪滔滔,古寺若一叶孤舟,于江上漂泊千年。  一座寺的经年在香火里绵延,一个人的修炼在孤独里
期刊
我们喝什么茶,就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故品茶说茶道,不可将种茶、制茶、包装茶、买卖茶、存放茶、泡茶、奉茶、品茶与茶道分开说。对茶没有抱持一种立场,即便有道,这道也不可能属于茶的道。所有事情都有一个经过,茶从鲜叶变成茶叶变成茶汤最终成为茶渣的过程势必经过无数手段,人们使用不同方法去处理、实现各自的目的,这就是对茶的态度。茶一旦离开这些被完成的门路与技能,它是无道可养成的,因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是道
期刊
2015年的普洱茶市场,更加让人看不懂。  按常理,古树普洱茶引领着整个普洱茶的市场口碑与价格,从2008年开始直到2014年的这波涨势,都让人觉得古树普洱是最好的收藏升值品,特别经历了2014年春古树普洱风生水起、名山头炙手可热的过程,更加让人加强了这个思维惯性,而这个“信念”,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悄悄逆转,直到2015年的新茶季,就被轻轻打破了。  每一年我们都会深入到云南茶山,详实记录这个
期刊
“如果非要让我用一种美食来形容香港的文化或者精神,那么我觉得应该是‘奶茶’。它是一个中西文化、高档跟庶民、权力跟游散、繁忙与休闲的混种,可以赋予它很多种意义。” ——欧阳应霁(香港著名饮食专栏作家)香港奶茶的“前世今生”香港人对奶茶的喜爱,虽在港剧和书报中早已耳闻目睹,但真到了香港,仍惊觉奶茶在香港的地位远超了自己想象。以茶餐厅(售卖奶茶的主力)为例,在香港可谓遍地开花,尤其在最为繁华的港岛,几乎
期刊
对于岩茶热,先看一看普洱茶、金骏眉、武夷正岩茶他们“疯狂”背后的不同之处。普洱茶,如果没有所谓“越陈越香”带来收藏升值的投资价值,他何以能疯狂?有些著名的普洱茶企完全把普洱茶当作金融衍生品来运作,茶叶都成类金融产品了,其过程与结果何以能不疯狂?因此,有些普洱茶涉及“炒作”在所难免!当然,普洱的生普茶,最美妙的口感体验要在十数年之后,甚至需要更长时间的猜想与等待,并且这个等待还具有不可捉摸的不确定性
期刊
持续多年的岩茶热,在很大程度上,“热”的是正岩茶(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三坑两涧”茶),“热”的是肉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茶客们像追星一样热烈追捧的“牛肉”,“牛栏坑+肉桂”这一“至尊组合”几乎成了好“肉”者们心目中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然而,除正岩肉桂以外的茶,热度就弱了许多,价格上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甚至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即前者是“产量小,需求大,价格高”,后者是“产量大,需求小,价格低
期刊
老舍先生说,北平(北京)之秋乃人间天堂。香山之绛,黄栌为最:卧佛古刹,一叶知秋。  乙未菊月,中国人文茶道倡导者王迎新及其学生二十余人,齐聚香山植物园卧佛山庄得大茶舍,共赴茶约。  茶会雅集择卧佛山庄内一处院落里,毗邻古刹一隅。此千年古寺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元英宗下令冶铜五十万斤铸卧佛,供于卧佛殿内;清雍正帝将其建为皇家寺院,赐名“十方普觉寺”;乾隆帝题匾“得大自在”,悬于佛祖涅槃铜像正上方。  寺
期刊
11月18日举行的武夷正岩核心村天心村民间斗茶赛,才一开锣,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茶迷与游客,将比赛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目的有且只有一个:品尝品质最地道、山场最好的正岩茶。  据现场一位茶友反映,比赛开始当天,要想挤进人群喝口茶几乎不可能,直到第二天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才总算尝到。“我几乎年年都来看斗茶赛,尤其是这三五年特别火爆,斗茶一开始,天心村就被(人们)包围了!”  人气火爆的天心
期刊
宫巷深幽,花厅锁。光影斑驳,流年醉。  推开一扇门,走近一个人。凝眸处,这一处是宫巷林聪彝故居。  那曾经面阔十间的大院,如今在巷内安然停留。在光阴里,这院落不声不响地送走了初建的第一位主人。  迈过高高的第一进门槛,南照面墙上那只目光炯炯的獬,正是明太祖九世孙朱幸键当年在闽登基后设立大理寺的见证。明朝末年,那些在此被震慑过的带罪之人,有多少赎清了原罪,又有多少获得了新生?  回廊曲绕,凉风清幽。
期刊
又是岩茶新一季,乱花渐欲迷人眼。这话里“花”专指武夷岩茶的名丛。  关于岩茶名丛,是极难说道的一个话题。在探讨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明晰一下武夷岩茶的几个概念:  菜茶,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  花名,各类名丛、单丛及其成品茶名称的统称。  单丛,从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的优良茶树。  名丛,从单丛中优中选优优育出的优良单丛。  ——罗盛才《武夷名丛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