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岩茶 明明白白的消费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llle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你的才是未来,没你的只是余生。”这样深情的话,适合说给自己的爱人听,也是那些痴迷武夷岩茶的茶客们最真实的表白。有太多把“未来”做成“余生”的茶类,产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的武夷岩茶,我们只膜拜它的未来,不想将就它的余生。武夷岩茶何去何从,这是一个艰深且严肃的问题。
  茶企,踏实卖茶
  2007年的普洱事件、“金骏眉”红茶现象、白茶热潮……似乎在每一次的行业事件面前,茶叶企业都是最首当其冲的一方。在任何事件发生之时、过去之后,一定要顶得住茶客们的声讨。事件进行之时,要满足茶客的一切诉求。无论曾经有着怎样的坚持,许多企业都很难独善其身,都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牵扯其中。事件之后,既要及时有效地调整企业的策略方向,又要抗得住舆论压力和茶客们的声讨。在整个产业链中,茶叶企业一直处于尴尬无奈的境地。
  目光聚焦于武夷山的茶企,整个武夷山最大的茶企武夷星,每年的纳税总额几乎占整个武夷山全部茶企的一半,在整个产业当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除此之外的其它茶企,例如最为著名的瑞泉、曦瓜、戏球等企业,前身都只是茶农的作坊。在当下和未来的这个茶业市场上扮演怎样的角色,与他们而言是很大的挑战。而那些武夷山遍地皆是的小茶叶作坊,更不足以应对市场的任何。
  至始而终,武夷山的众多茶企都不擅长做宣传或营销。从产业整体长期的良性发展而言,脚踏实地的卖茶才最靠得住。
  茶农,本分做茶
  历史以来,武夷山的天心村、星村镇等都是武夷山的重要产茶村。虽然现在旅游业已经超过茶叶产值成为武夷山最大的支柱产业,但是,做茶才是家家户户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和营生。在这里还不是双遗产地之前,就已经遍植茶树,飘满茶香。
  如今,对于武夷山的茶农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举足无措的阶段。2005年之前,除潮汕外武夷岩茶几乎无人问津。这其中十年的时间,武夷岩茶的茶农们经历过祖辈们从未见识过的岩茶大热。原来只需要本本分分的做好茶,按照既有的老路子销给老主顾们,一个茶季也就安妥的结束。现在一年到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茶商、茶客,已成茶农所累。这其中,某些心怀鬼胎的外来者,搅乱了这里的宁静。这片秀水丹山滋养的原本本分善良的茶农,迷失者大有人在。
  关于未来的发展,武夷山的茶农们也一直在努力的进行着各种尝试。武夷山黄村的茗川世府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算是一个有效的尝试,全村158户农户的抱团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卓有成效,解决了单个农户棘手的茶叶销路的问题。然而,仅仅依靠村民们自身的力量仍然很难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这就要求全行业各环节相关人员都纳入进来,形成全面的合力。
  他们,原本就只是以茶为生的农民,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不能对他们有太多的苛责。本本分分的做好茶,才是根本。
  专家,严格把关
  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茶树资源特别丰富。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武夷莱,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品种,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占据重要地位。从崇安茶厂开始,武夷山从未少过茶叶专家的身影。吴觉农、庄晚芳、陈椽、林馥泉、姚月明、张天福……一个个声震中国茶叶界的专家,都曾在武夷山驻足学习研究。
  茶专家之于武夷山,始终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当下,茶专家对武夷山整个行业的价值,更重要的依然是在品种资源的保护和茶园生态的管理。不仅是武夷岩茶,整个茶行业都不缺讲故事、谈营销的专家,我们缺的是在茶园可持续开发利用上身体力行的专家。
  生态良好的茶园,是质量稳定可靠的茶叶的基础。在茶叶品质标准的制定以及把关上,茶叶专家的大概也需要把关更严一些。每年,在武夷山举办的茶叶质量评比性质的比赛不下五场,且场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可否认,这样的赛事在武夷山总体茶叶品质的提高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意图通过这样的赛事制造某些噱头,继而进行某种营销的可能性,让赛事效果大打折扣。相关行业专家和负责人对此类事件的把控,在未来,一定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的说来,武夷岩茶的未来需要整个行业的精确定位、分工和精诚协作。只有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大家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未来,大包大揽的粗狂形经营方式一定行不通。每一个流程都应该有专业的人员负责,这也是行业发展成熟的表现。另外,行业标准的制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规范的标准化产品,才能有足够打动消费者的品质和价格透明度,也才能形成持久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或许,当茶回归到只是茶的时候,整个行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期望在未来,茶不再有礼品、奢侈品等的代名词,而仅是平常百姓家里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被喝掉,才是其价值所在,才是所有从业者工作意义所在。这,不仅是武夷岩茶,也是整个中国茶行业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其他文献
“如果非要让我用一种美食来形容香港的文化或者精神,那么我觉得应该是‘奶茶’。它是一个中西文化、高档跟庶民、权力跟游散、繁忙与休闲的混种,可以赋予它很多种意义。” ——欧阳应霁(香港著名饮食专栏作家)香港奶茶的“前世今生”香港人对奶茶的喜爱,虽在港剧和书报中早已耳闻目睹,但真到了香港,仍惊觉奶茶在香港的地位远超了自己想象。以茶餐厅(售卖奶茶的主力)为例,在香港可谓遍地开花,尤其在最为繁华的港岛,几乎
期刊
对于岩茶热,先看一看普洱茶、金骏眉、武夷正岩茶他们“疯狂”背后的不同之处。普洱茶,如果没有所谓“越陈越香”带来收藏升值的投资价值,他何以能疯狂?有些著名的普洱茶企完全把普洱茶当作金融衍生品来运作,茶叶都成类金融产品了,其过程与结果何以能不疯狂?因此,有些普洱茶涉及“炒作”在所难免!当然,普洱的生普茶,最美妙的口感体验要在十数年之后,甚至需要更长时间的猜想与等待,并且这个等待还具有不可捉摸的不确定性
期刊
持续多年的岩茶热,在很大程度上,“热”的是正岩茶(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三坑两涧”茶),“热”的是肉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茶客们像追星一样热烈追捧的“牛肉”,“牛栏坑+肉桂”这一“至尊组合”几乎成了好“肉”者们心目中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然而,除正岩肉桂以外的茶,热度就弱了许多,价格上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甚至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即前者是“产量小,需求大,价格高”,后者是“产量大,需求小,价格低
期刊
老舍先生说,北平(北京)之秋乃人间天堂。香山之绛,黄栌为最:卧佛古刹,一叶知秋。  乙未菊月,中国人文茶道倡导者王迎新及其学生二十余人,齐聚香山植物园卧佛山庄得大茶舍,共赴茶约。  茶会雅集择卧佛山庄内一处院落里,毗邻古刹一隅。此千年古寺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元英宗下令冶铜五十万斤铸卧佛,供于卧佛殿内;清雍正帝将其建为皇家寺院,赐名“十方普觉寺”;乾隆帝题匾“得大自在”,悬于佛祖涅槃铜像正上方。  寺
期刊
11月18日举行的武夷正岩核心村天心村民间斗茶赛,才一开锣,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茶迷与游客,将比赛现场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目的有且只有一个:品尝品质最地道、山场最好的正岩茶。  据现场一位茶友反映,比赛开始当天,要想挤进人群喝口茶几乎不可能,直到第二天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才总算尝到。“我几乎年年都来看斗茶赛,尤其是这三五年特别火爆,斗茶一开始,天心村就被(人们)包围了!”  人气火爆的天心
期刊
宫巷深幽,花厅锁。光影斑驳,流年醉。  推开一扇门,走近一个人。凝眸处,这一处是宫巷林聪彝故居。  那曾经面阔十间的大院,如今在巷内安然停留。在光阴里,这院落不声不响地送走了初建的第一位主人。  迈过高高的第一进门槛,南照面墙上那只目光炯炯的獬,正是明太祖九世孙朱幸键当年在闽登基后设立大理寺的见证。明朝末年,那些在此被震慑过的带罪之人,有多少赎清了原罪,又有多少获得了新生?  回廊曲绕,凉风清幽。
期刊
又是岩茶新一季,乱花渐欲迷人眼。这话里“花”专指武夷岩茶的名丛。  关于岩茶名丛,是极难说道的一个话题。在探讨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明晰一下武夷岩茶的几个概念:  菜茶,原产于武夷山的茶树品种,是一个极优良的中小叶茶树代表种群。  花名,各类名丛、单丛及其成品茶名称的统称。  单丛,从武夷菜茶有性群体中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的优良茶树。  名丛,从单丛中优中选优优育出的优良单丛。  ——罗盛才《武夷名丛录
期刊
夜雨洗落了满天浮尘,微风轻拂,茶乡凤庆天蓝如洗。距离上次到这片土地已过三年,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却记忆犹新。记得那一年,“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之孙冯夏,循着祖父的足迹,踏上了凤庆这块热土,走过爷爷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回忆儿时爷爷给他讲过的经历。而我们,也跟着他脚步,共同走进了冯绍裘先辈的人生……  1900年3月10日,冯绍裘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西汇渡乡。在而立之年,他突然做出让家人震惊不已的决定:到云
期刊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三届安化黑茶文化节上,除了随处可以品尝到香醇味厚的黑茶外,还有两杯“文化黑茶”让人印象深刻:一杯是知名音乐人何沐阳专为此次文化节写的主题歌《你来得正是时候》,另一杯就是蔡镇楚写的《千两茶赋》。  《千两茶赋》这篇仅百来字的抒情小赋,气韵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安化当地有不少人都会一字不落地背诵。当然,它也是蔡镇楚目前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蔡镇楚最初是主研诗话的,但他涉猎广泛,涉足文学
期刊
已将近晚上九点,台北捷运大安站附近的“茗心坊”依然灯火通明,几个日本游客正专注地端详着桌上一颗西瓜般大小的紧压茶。从形制看来,它并非来自云南的普洱茶。主人小心翼翼地拨开包裹的白棉纸,一股茶香立即洋溢整个室内。  果然以茶匙拨开些许茶叶以沸水冲泡,金黄亮丽的茶汤顿时在白色瓷杯内徐徐释放深遂的蜜果浓香,入口后但觉厚重而甘滑,在口腔内绵密生津,不仅风味全然迥异于普洱团茶,与一般散茶呈现的乌龙茶,无论口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