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低幼化毛病简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幼化指发表低于其应有水平的言论或做出低于应有水平的事。在作文中表现为低于写作者应有水平的见解或感情。这种毛病比较集中地出现在高一学生的写作之中,其主要表现如下:
  题材低幼化。在记叙文写作中,高一学生喜欢选择低年龄段的经历作为题材。如在写作“留存心灵深处的记忆”一文时,有的学生苦于无素材可供选择,就记叙幼年时代与伙伴在老家桑树下躲猫猫、捉金龟子、摘桑葚的事,还有的学生记叙小时候因为一支铅笔跟好伙伴产生友情、产生矛盾的故事;也有记叙因平时的玩伴与别的同学一起回家而冷落了自己而闹别扭的故事;有的则记叙母亲偷看自己的日记而与母亲大动干戈的故事。这些题材,虽然真实可信,但行为幼稚,意蕴肤浅且学生依然以幼儿的视角来叙述它,就更显得浅俗、幼稚。
  感情体验的低幼化。感情丰富、敏感、真实,体验真切、独特、细腻、纯正,作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现代青年学子中许多人感情干瘪,心如止水,外界的刺激无法引发心波微浪。临作文时,言不由衷。在感知外界世界时,表现出的感情荒诞不经,不合人之常情。如有位同学在写作“选一处景象,写景抒情”的作文时,为了反衬家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赫然将所在学校的景象描写成脏、乱、差的景象。在他笔下,喷水池中的水水锈斑斑,恶臭逼人,本来供观赏的鱼,也翻着白眼,半死不活,连整齐的行道树也显得过于僵硬、呆板,表露出极度厌恶的感情,缺乏一个受教育者对学校的喜爱之情和应有的感恩之情。有位学生写“留存心灵深处的记忆”一文时,居然以快乐的笔调写他在路上踏死一群蚂蚁的乐趣,表现出以残忍的手段毁灭弱者的生命的快感。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低幼化问题,而是反映了这位学生的暴力倾向和对待弱者的轻视态度。在进行“一位新结识的老师”的肖像描写的训练时,有位学生以极为鄙视厌恶的感情描写老师的长相,丑化这位教师的形象,发泄对这位老师的不满情绪。与之类似的情况还有在写作中大放厥词,攻击学校的管理制度,发表丑化教师形象的言论,根本不顾忌批阅教师的感受等等。
  题材的低幼化反映了当今学生生活的单调贫乏。如今的青少年,三岁上幼儿园,6岁上小学,12岁入初中,15岁成高中生,几乎一直呆在学校,被关在象牙塔中,过着受到严格管理的集体生活,行为整齐划一,几乎失去了个人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平时接触的除了家长、老师和同学,几乎没有别人。整齐划一、单调乏味的生活,难以产生有价值的碰撞,无法激起感情上的波澜。加上现在家长一味只强调智力发展,连洗漱之类本应由学生自己打理的事也包办,更不用说要求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公益劳动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学生不是巧妇。生活这样贫乏,哪来鲜活的事儿可写?在万般无奈之中,学生只好套用现成的作品或选用低幼化的素材了。而在记叙文写作中,题材的档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价值。题材低幼化,导致作文档次不高。
  要解决题材低幼化的问题很不容易,要标本兼治。治本,就要改变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不要过早地让学生进入幼儿园,也不能一味地把学生往学校赶;还给学生自由的生存、生活空间,改变目前子女在家庭时时受呵护、事事由父母代办的家庭生活格局,还学生自主权,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去经风雨见世面,去感触,去体验自然、社会、人生。学校要改变管得过死的管理制度,尤其要取消“封闭式”管理,让学生“足能出户”,减少课业,给学生活动时间。总而言之,还原学生“人的生活”,让他们增加直接经验。另外,多获取间接经验。目前,指导作文写作,我们主要只能在后一方面进行弥补,如规定不用入初中之前的经历为素材;要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取材等。
  认识低幼化。认识能力是支撑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写作能力的高低。高中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到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从认识能力的发展阶段来看,处于从习惯于感性认识到习惯理性认识的过渡时期。
  过去,鉴于教材的编排体例,我们在高一重点训练复杂记叙文写作,而新课标教材则要求高一上学期即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这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似有超越其认识能力的嫌疑。高一学生本不具备足够的认识水平,却要勉为其难,使认识水平的低幼化在写作中的表现十分突出,而且解决此类问题也变得十分迫切和困难。
  说过头话。例如在以“友情”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位学生赫然写道:“我最珍视朋友,看重友情,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生命诚可贵,友情价更高。”这几句议论出现在文章开头,似乎令人热血沸腾,仔细斟酌,就看出它存在严重的认识偏差,它夸大了朋友、友情在生活中的地位,是孩子气的话。众所周知,在亲情、爱情、友情三大情感中,友情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前两者。而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朋友”泛滥,“友情”泛滥,含金量严重缩水,相交相知很浅的人都自称为“朋友”,甚至自诩为很“铁”的朋友。况且,朋友又有益友、损友之别,结识一个“朋友”或失去一份“友情”,根本算不得什么,即使是纯洁的高尚的友情,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友情”的重要性怎么比得上“生命”呢?
  说无是非、无原则的话。高一年级的学生缺乏较高的判断是非、真假、美丑的能力,写作中时常暴露出以自我为中心评判人和事的是非、真假、美丑的问题。在写“友情”话题时,有位学生写道:“我这人就是这样,别人认为我够朋友,对我好,我就跟他交朋友;只要朋友有什么事,我会毫不犹豫地为朋友两肋插刀。我最看不起平时称兄道弟,朋友有难时却畏缩不前的人了。”这通宏论,表现的是江湖义气,且透露出以自我为中心权衡人和事的倾向,背离了以法律、道德权衡是非、美丑的主流意识,显得是非观模糊。
  说自私偏狭的话。部分学生自私偏狭,在与周围的人的碰撞过程中,不管起因结果,不管是非曲直,把错误都推到单位或他人身上。有位学生在自由练笔中,发泄对学校强令期末考试中科目不及格的学生补考做法的不满,写道:“学校的补考措施完全是一场糊弄人的游戏。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科目的命题连三岁小孩都能考及格,真不知道一所省示范中学怎么出这么低劣的卷子!”言下之意,学校不该组织补考,这场补考如同儿戏。推究他发牢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在期末考试中有几科不及格,因为既要继续学新内容,又要复习旧课,压力很大,他为应付考试,付出了极大劳动,却发现补考题意外地容易,就有了受愚弄的感觉,在练笔中发泄不满。这位同学没有反躬自问:自己为什么不努力学习,竟然有几门课不及格?自己给学校、老师增加了很多工作,又损害了科任教师、班集体的荣誉,为什么不引咎自责?假如学校将补考题的难度抬高到应有的高度,再度不及格怎么办?作为高中生,连起码的反躬自省意识都没有,满脑子的老子天下第一的封建意识。这类现象应该引起高度警觉。
  说不着边际,缺乏理性的话。在《论友情》一文中,某生写道:“活在这世上,为的就是友情,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人好比天上的繁星那么多,怎么找呢?其实,朋友并不是找出来的,而是不经意间碰出来的。当你帮别人递上一杯水或许就认识了,然后产生了友情,真的,友情就这么简单。”这位同学居然把寻找朋友、友情作为人活着的唯一目的,是荒谬可笑的。在论述如何寻找友情时,他又把途径写得十分玄乎,告诉人们“碰”运气,这种非理性的方式,真是“欲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
  说过头话,说偏激的话,说自私偏狭的话,说缺乏理性的话,都是认识水平低下的表现。认识水平低下,暴露了当代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存在着许多误区。尽管其中有现代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潮流的因素的影响存在,但不能不认识到建构人类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中国人,还应该继承传统美德和审美趣味。所以,除了政治、历史课传授社会科学常识外,应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写作教学中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力度。这类教育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讲授人类公认的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授唯物辩证法,尤其是认识论,让学生掌握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第二步,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认识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学,以提升审美趣味。在写作教学中,训练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唯物认识论,解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以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如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题,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分析问题;又如设置“平时卫生检查时某寝室均为卫生寝室,不检查了,该寝室就脏乱差”的情境,要求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外,多提出一些现象,要求学生解析原因链,以提升观察分析问题的严密性和认识高度。
  作好人是作好文的前提。作文教学要教学生先学会做人,具有正常人的感情和心态。恻隐之心、谦让之心、羞恶之心、感恩之心、自省自责之心、敬畏之心,是做一个有道德、有品位的人所必备的感情。灌输这些感情,唤起学生的良知,纠正感情偏差,实在是一件于写作和做人均有莫大好处的事。
  批阅作文时,发现认识水平低幼化要及时评点,最好找作者当面交流。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费力,但立竿见影。因为现代高中生有很多认识误区,如果教师仅作简单评点,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况且许多学生自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或是有个性的高明见解,只有当面交流,才能有的放矢,系统、全面地讲清道理,让他心服口服。
  
  李龙富,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当阳。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加10年全国高考语文18份试卷中,有10份试卷在作文要求中明确规定“不得套作”。无论是新材料作文,如全国卷,还是话题作文,如天津卷,或者是标题作文,如江西卷,都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从考场作文来看,作文套作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且还往往得到高分。请看下面一篇全国卷Ⅰ的考场“优秀作文”:《价值之花缀于责任枝头》。  如果我是山,就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烂漫,山风拂面,让每一个角落都透着梦的语
鹿城古镇,淮水之滨,钟灵毓秀的皖西北大地上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教苑明珠——安徽省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她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07年8月由原阜南四中、二中和实验中学的初中部整合而成。学校虽然年轻,但已经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2010年就被评为市级示范学校、市级先进单位等。走进阜南第一初级中学校园,只见宽阔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精致典雅的花坛星罗棋布。这里四季如春,景色宜人,各种花草争奇斗艳。浓荫掩映下,一座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生活的结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语文与生活本是相通的,我校语文课题组正在做“通透式”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研究“阅读与写作”的通透、“课内与课外”的通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通透、“语文与生活”的通透。这里,笔者仅就子课题“阅读与写作的通透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阅读与写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区桃李园实验学校(原实验中学)前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霍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迎来了相对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要求;语文考试试卷中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增多;不少开放性的题目取消了标准答案;新教材中的一批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富有生活趣味的作品也走进了初中语文课本;对课文的理解不再仅仅听命于教参,而呈现出符合阅读规律的多元化倾向。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还有一大亮点,即综合性学习,它突破了以往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学习
当前,新课改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广大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尝试。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老套、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往往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富有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被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教得呆板,教了也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了也不会用。由湖南省新化县教育局举办的首届“星台杯
各位老师好,各位同学好。  在我来瑞士之前,我得到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谈谈我和文学的关系。我叫毕飞宇,那我就聊聊毕飞宇和文学的关系吧。  我要谈的第一个字是“毕”。在汉语里,这是一个姓,在中国,祖上、家庭是重要的,比个体重要,这是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把姓放在前面。一个人如果做出了成就,受到了人们的尊敬,那么,姓就很突出了,我们把这个叫光宗耀祖。从姓氏和名字的关系我们看得出,中国的文化是服务的文化,
《祝福》中说:“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已经脱落的一边的对联,小说中没有说,是什么呢?  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在《〈呐喊〉自序》中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由此看来,出现的这副对联,恰似“添了一个
但凡评点作文的优劣,无不重言审题立意的高下,而每年对语文高考作文的总结评价,也无一例外地会将审题是否到位列为重中之重。次次强调审题对于作文的成败至关重要,却又每每叹息作文失误的根子仍在审题。是因为审题深奥难把握,还是由于审题复杂难操持?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横比各省市的自主命题,就不难看出:审题的症结实际还是考生的语文基础功力不够。  谈到语文基础,我们切不要以为只是字词句的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