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发掘与现代转换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69293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发动一场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变革,推动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已经成为一种普世共识,富于生态智慧的中国传统思想也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从生态的维度谈论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毋庸讳言,这些文字大都是泛泛之谈,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很有限。一种来自前现代的话语真的能有助于当下生态问题的解决吗?很多人持有这样的疑虑。鲁东大学卢政教授等人完成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一书很好地对此作出了回答。
  《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是卢政教授主持的同题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的结项成果,近五十万字,全书分七章,分别从发展历程、范畴、言说方式、流派、典籍、中西比较与当代建设等方面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就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而言,当前学术界无有与之相匹者。
  以往研究者们在言说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生态维度时,谈论最多的是先秦的几部经典和汉代的《礼记》,汉代以后则较少为人关注。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只是生产力不发达阶段的产物。《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则把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看作一个“不断显现生态智慧的过程”,在其所划分的五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自觉期、成熟期、深化期)中,先秦属于萌芽期,秦汉属于发展期。显然,这样的划分充分凸显了以前被忽视的汉代以后的生态观念。虽然,正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在萌芽期和发展期,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一些核心范畴、命题都已出现,后世的突破其实不大。但该书所做的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依然非常有价值。笔者以为,其意义主要不在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献读本,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典生态智慧蓬勃而持久的生命力。《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指出:中国古典生态智慧的之所以高妙不仅在于其超卓的观念,更在于他们把生态观念变成了一种伦理态度和审美态度,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富于生态内涵的文化人格。而这也是他们即便在有能力征服自然时也始终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和敬畏的重要原因。
  对古典美学进行“现代转换”曾被学术界认为是摆脱“失语症”的一剂药方,然而,迄今为止我们所做的现代转换,不过是操持着西方美学话语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解译”。当某个范畴在西方美学中找不到可与之对应的表述时,转换就无法进行;而能够转换的,其精神实质又在“解译”中流失了。所谓的现代转换,始料不及地把中国古典美学变成了西方美学的附庸。可不进行转换,“失语”的问题又无法解决。《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则解开了这一悖论。书中指出,不同的言说方式表达了言说者之于言说对象的不同态度,蕴含着不同种群或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思想认识。的确如此,对一个概念作出严格界定,是建立在对这一概念与其它概念进行区分之上的,也就是说,关联着一种重差异的思维方式。逻辑语言和现代科学,从属于同一种思维范式,共同塑造了西方人占有、统治自然的态度。西方人借助一套界定清晰、逻辑严密的概念对世界展开言说,就把世界分解成了一堆碎片,很难再重新组装成一个整体。《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一书则令人信服地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言说方式——直觉感悟、模糊多义、浑然一体——不仅不是缺陷,相反,有着逻辑语言无法企及的长处,蕴涵了非常深刻的生态智慧。比如,对语言言说限度的认识,表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谦卑;放弃逻辑语言追求的那种客观性、准确性,是对从观念上控制自然的企图的放弃。(第128页)而在西方美学中,诸如形式主义美学、生理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等,都先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然后再在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以此来解释美感的产生,终不免流于片面和机械,无法真正揭示美感产生的机制。环境美学的代表人物阿诺德·柏林特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他提出“参与美学”的概念,认为自然审美不是主体对于客体的“鉴赏”,而是一种“体验”。构成人的生命存在的一切(身体、文化、记忆)等都参与到对于自然的审美中,人与自然不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人之外的自然,也没有自然之外的人。”([美]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但即便柏林特的美学已经很接近中国古典美学了,我们依然会发现,他从来没有谈論过自然的“神韵”“风神”,——这是逻辑语言、理性语言无法传达的,也在他的视野之外,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这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对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正确的路径并非经过现代话语的重新阐释,让其适用于当下的审美经验——那样只会导致其美学精神的流失。就此而言,《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一书在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上迈出了堪称表率的一步。
  作者简介:
  杨文臣(1980—),男,汉族,山东省兖州市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西方美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要想促使社会实现高效的发展,我党就应当体现出引导性作用,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思想上的偏颇,因此,应当强化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力度,明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规定》中的内容,以此为基础,确保企业的运作更为稳健,基于此,笔者针对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究,以下为详述。  关键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问题;思考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更好的
[摘 要: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学习并全程参与课堂互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需要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主动参与化学教学,增强思维能力,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体。本文为促进学生提升自我主人翁意识,将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展开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化学教学;引导学生;提问]  国家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对我国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去其糟粕,取
摘 要:综合实验教学方法是将理论课、实践课、病例讨论课相结合,有效运用组织标本与临床案例,将病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案例分析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培养临床病理学的基本能力与思维,能够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加深对病理学的认识,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综合实验教学;临床典型病例;显微互动系统;病理学教学  病理学学科具有显著的桥梁效应优势,连接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病理学科能够有效结合
摘 要:由于对婉约词的热爱,我在课后阅读了大量相关宋词后发现,苏轼作为一代名家,其写作风格虽已豪放派出名,但是经课后学习发现其所做的婉约词甚至更甚于豪放词之作品,只是缺少对其婉约词的欣赏和发掘。细品苏轼婉约词之写风可与史上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相媲美。但由于二位作者所处时代的跨度、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性格的差异,致使二者风格又有些许不同之处。下面我就基于高中生的视角来赏析比较二者精美的婉约词。  关键词
摘 要: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每个人情绪上的变化都会对自己有本身产生影响,不良情绪更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会给人们带来情绪上的变化,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建立健康心理对个人、家庭、集体都是有好处的。  关键词:情绪;危害;心理;调整;健康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
摘 要:生物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科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且教材知识过于抽象,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而言,多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新课改浪潮的推进下,多数教师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期重新焕发课堂生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进行针对性分析,引用艺术教学对其进行优化,一改以往枯
摘 要:就目前而言,高中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在应试教育中,过于注重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会使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影响。针对这种普遍现象,本文探讨了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效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效率  1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  1.1注重应试技巧能力训练,轻语文素养整体提升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在阅读
据说绝大多数人会在梦中回到童年,去弥补小时候的遗憾。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谁不想当个超厉害的小孩。  歌曲:不要惹一只愤怒的小鸟《ritle Theme》这首歌是游戏《愤怒的小鸟》的主题曲。虽然整首歌只有一分钟,且全程无歌词,却能让人在其中找回一种童年时期打游戏的乐趣。很多综艺节目也会选择这首歌做BGM,还有众多游戏迷前往音乐APP为这首歌留言:人生就像愤怒的小鸟.当你失败时,总有几只猪在那里笑你。 
微生人類
期刊
摘 要:从1970年至今,全球的教育体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我国,经过了长期的变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研究理论。在我国小学教育上,科学这门科目是变革的一个创新点,相比于从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研究立足于大概念研究小学科学的发展,希望对中国的教学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科学;整合研究  小学科学学科发展了一段时间,原来这门课程叫自然,之后才叫科学,在授课的安排上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