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参加教学评估中,高职院校认识到必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办学思路,针对人才市场,调整设置专业,整合优化旧课程,开发完善新课程,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建立健全实训基地,保证硬件软件齐头并进,并进一步实现教学环节指标化、程序化、网络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评估 专业建设 教学环节
教学评估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既是推动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促使专业设置合理化、市场化,教学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的巨大动力。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原则指导下,各高职院校纷纷研究人才市场现实需求和发展前景,针对市场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在迎评、参评中优化教学环节,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办学思路,针对人才市场,调整设置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高职院校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办学思路,研究人才市场需求,在调研原有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上,终止人才市场饱和或丧失发展潜力的老专业,开发人才市场紧缺、潜力巨大的新专业,例如法律专业就业门槛提高,学生毕业只能升学或改行,无法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对口工作,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将曾经辉煌的法律专业忍痛停办,而针对山西乃至全国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旅游相关人才的市场缺口极大的状况,2004年新设置旅游管理。从2004至2009年招生和就业状况显示,旅游管理专业还有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2009年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将酒店管理方向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化出来,单独设立系部管理,招生状况良好,已基本实现了订单培养。
二、整合优化旧课程,开发完善新课程
随着高新技术岗位的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改革,努力实现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取向,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来看,不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技术运用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筑新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极其重要的任务。各个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结合实际需求,整合并不断优化旧课程,开发并逐步完善新课程,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增加科技含量,使课程内容符合职业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将第一线岗位上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所掌握和面对的最新技术成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课程中,或设立新课程,并不断论证研究以确保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三、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硬件软件齐头并进
师资建设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是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市场实战中检验,就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来解决,如果仅有理论,没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不能尽早尽快上岗从事专业操作;如果仅有实践,没有理论指导,所掌握的技能也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无法更快的发展和提高,更勿论创新了。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变只从高等学校引进教师的做法,优化师资结构,任课教师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校内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另一部分是由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掌握特殊专业技能、高新技术的专家、教授、技师、外籍人员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例如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就曾延请博物院、文物局、文化馆、古建研究所、考古所、山西大学、古玩市场、文物商店、旅行社等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研究员、教授、技师、工程师、文物收藏家等来校担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和校外实习指导。既保证了师资结构的合理化,又满足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需要。
四、在迎评筹备、参评总结、评后整改中,教学环节实现指标化、程序化、网络化
越来越多元的教学评估方法,越来越具体的办学测评要素,使得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规范、科学,即使在完成评估工作后的办学过程中也将评估中发现的缺点与不足作为重点来进行整改。组织调查研究,开展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加强联系沟通,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和发挥,推动高职教育向综合性、特色化、开放式、高水平的方向快速发展。经过一轮迎评筹备、参评总结、评后整改,教职员工也渐渐改变了应付评估检查的心态,认识到评估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意义;开始注重教学档案和办学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总结、交流工作,避免工作做了却没妥善保存佐证材料,评估时应急补材料的情况;开始逐步完善学校内部自评机制,逐步利用网络平台形成相应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系统,将各个教学环节指标化、程序化、网络化,并覆盖每个专业、贯穿每个学年、涉及每个教师,促使教学逐步走上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互相竞争、健康发展的运行轨道。
参考文献:
[1]张正义,郝立琼.试论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12-1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评估 专业建设 教学环节
教学评估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既是推动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促使专业设置合理化、市场化,教学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的巨大动力。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原则指导下,各高职院校纷纷研究人才市场现实需求和发展前景,针对市场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在迎评、参评中优化教学环节,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办学思路,针对人才市场,调整设置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高职院校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办学思路,研究人才市场需求,在调研原有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上,终止人才市场饱和或丧失发展潜力的老专业,开发人才市场紧缺、潜力巨大的新专业,例如法律专业就业门槛提高,学生毕业只能升学或改行,无法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对口工作,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将曾经辉煌的法律专业忍痛停办,而针对山西乃至全国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旅游相关人才的市场缺口极大的状况,2004年新设置旅游管理。从2004至2009年招生和就业状况显示,旅游管理专业还有持续发展的巨大空间。2009年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将酒店管理方向从旅游管理专业分化出来,单独设立系部管理,招生状况良好,已基本实现了订单培养。
二、整合优化旧课程,开发完善新课程
随着高新技术岗位的不断增加,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改革,努力实现实用性和发展性相结合。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取向,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来看,不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的技术运用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构筑新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极其重要的任务。各个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结合实际需求,整合并不断优化旧课程,开发并逐步完善新课程,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增加科技含量,使课程内容符合职业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将第一线岗位上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所掌握和面对的最新技术成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课程中,或设立新课程,并不断论证研究以确保新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三、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建立健全实训基地,硬件软件齐头并进
师资建设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是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市场实战中检验,就必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来解决,如果仅有理论,没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就不能尽早尽快上岗从事专业操作;如果仅有实践,没有理论指导,所掌握的技能也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无法更快的发展和提高,更勿论创新了。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变只从高等学校引进教师的做法,优化师资结构,任课教师可以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校内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另一部分是由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掌握特殊专业技能、高新技术的专家、教授、技师、外籍人员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例如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就曾延请博物院、文物局、文化馆、古建研究所、考古所、山西大学、古玩市场、文物商店、旅行社等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研究员、教授、技师、工程师、文物收藏家等来校担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和校外实习指导。既保证了师资结构的合理化,又满足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需要。
四、在迎评筹备、参评总结、评后整改中,教学环节实现指标化、程序化、网络化
越来越多元的教学评估方法,越来越具体的办学测评要素,使得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规范、科学,即使在完成评估工作后的办学过程中也将评估中发现的缺点与不足作为重点来进行整改。组织调查研究,开展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加强联系沟通,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和发挥,推动高职教育向综合性、特色化、开放式、高水平的方向快速发展。经过一轮迎评筹备、参评总结、评后整改,教职员工也渐渐改变了应付评估检查的心态,认识到评估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意义;开始注重教学档案和办学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总结、交流工作,避免工作做了却没妥善保存佐证材料,评估时应急补材料的情况;开始逐步完善学校内部自评机制,逐步利用网络平台形成相应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系统,将各个教学环节指标化、程序化、网络化,并覆盖每个专业、贯穿每个学年、涉及每个教师,促使教学逐步走上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互相竞争、健康发展的运行轨道。
参考文献:
[1]张正义,郝立琼.试论我国高校教学评估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