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nvsha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史料记载“昭君合番”确有其事。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记有昭君经历。传说“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照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马致远写剧长于文采词章,世称“曲状元”。他选王昭君故事写的《汉宫秋》全剧像一首长卷抒情诗,开始写汉元帝宠爱昭君,如醉如痴,久不临朝,一味地守着皓齿明眸,愁花病酒,早晚月底灯下,情系人心。不想正在两相情浓时,北番单于受毛延寿唆使,大军压境,索要昭君。元帝情急,速召满朝文武,谁知却像“箭穿了雁口,没个人儿敢咳嗽”,各个不敢出头。昭君看到情势不可挽回,以国家民族为重,毅然请命愿去和番,得息刀兵。大臣们又乘势逼元帝“割恩断爱”,立即发送娘娘。这就写出了元帝的昏庸无能和朝政的腐败,也体现了元帝对昭君钟情痴爱,依恋不舍的原因。当写到霸桥饯别,元帝见昭君将要背井离乡,卧雪眠霜,想到伴随她的只是塞北散乱的风雪、悠悠飘动的旗影节带、凄厉而悲壮的鼓角之声,禁不住柔肠寸断,泣泪涟涟,吟出一首《梅花酒》:“呀!俺想着徊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她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日昏黄;日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锵;泣寒锵,绿沙窗;绿沙窗,不思量!”这首曲叠字满目,节奏短促强烈,透过这些景物所显现的凄清、阴冷,展示了元帝与昭君诀别的哀伤。《藤花亭曲话》评《汉宫秋》曲词说:“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人也。”
  后面又写出宝殿生凉,人去楼空,六宫人静,元帝空对着美人图影,触景伤情,孤寂难眠之情。马致远的《汉宫秋》实际是借他人手中酒杯来浇自己心中块垒,抒发个人情怀,他把三宫六院沉缅于美人群中的汉元帝写成一个多情种子,使观众去同情那爱而不得其所爱但又不能忘却所爱的痛苦。
  马致远最擅抒情,记得小时候读书,教科书中曾选过他的小令《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是写的秋色萧疏、满目苍凉的景象,令人过目难忘。
  《汉宫秋》剧中主角是汉元帝。明代陈与郊的《昭君出塞》主角是王昭君:元帝听信“翻覆丹青浪主张”,使昭君韶年深锁后宫。当匈奴王派使入朝索求美人和番时,选出昭君,元帝见她仙姿艳质,后悔不已,然名籍已定。她怨画工,更怨君王,元帝君臣为讨好匈奴,把她当做礼品去换取一个苟安的局面,她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筹码。她当初憔悴于后宫,今后憔悴于塞北,“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从剧情及人物的塑造上都更合情合理,也揭露了造成昭君不幸和痛苦的社会根源,具有真实感和时代感。这个剧目流传至今,在剧作家们的不断改编充实中,仍在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其他文献
当个大人物活得真累    浏览《中国剧目辞典》,《淝水之战》赫然入目。睹影而知竿,可想见风樯阵马之概:苻坚大军,丢盔弃甲,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晋劲旅,天堑飞渡,崩浪奔雷,追亡逐北。戏台上最光耀人目者当数谢安、谢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千钧一发,力挽狂澜,真真傲睨一世也。  忽地想起两本书,一是《世说新语》,一是《晋书》。  《世说新语》:“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期刊
最初听说爱伦堡,还是在“文革”初期的少年时代。当时的大批判经常提起他的小说《解冻》,斥之为“苏修”“反斯大林”的代表作,是株大名鼎鼎的“大毒草”,以致“解冻”后来一直成为“某种思潮”的代称。但几年后,他的《人·岁月·生活》中文节译本却在一些青年中“热烈地”悄悄流传。“热烈”,是因其在圈内争相传阅,无缘“传阅”者甚至以听“传说”为快;“悄悄”,是不能公开阅读,若被告发,则会受到迫害,所以读此书要冒相
期刊
这幅戏曲画是新编历史剧《关汉卿》,由粤剧著名演员马师曾和红线女分别扮演关汉卿和朱帘秀。  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同情一个含冤被斩的女子写下《窦娥冤》一剧,控诉残酷的反动统治者,触怒了权臣阿合马,阿合马勒令关汉卿改词,关坚决不改,被拘入狱,演窦娥的歌妓朱帘秀也一同被押,演蔡婆的赛帘秀还残酷地被挖去了眼睛。由于群情激愤,阿合马终于被义士刺杀,关被驱逐南下,朱帘秀在狱中曾和关有双飞之愿,但为当时残酷无情的朝
期刊
这是一本奇人选编的奇书。  先说奇人李应宗。此人出身贫寒,原来只有小学文化,青少年时代以拖板车卖黄泥为生,后来在一个区粮站当司磅员,属于典型的无产阶级。一九五八年春,此人路见不平一声吼,朝粮站科级领导“鸣放”了一通,结果恰好上级有“右派”指标下达,于是这个楞头楞脑毛小伙惨遭横祸,被“补充”进入全国五十五万多名右派大军的行列,叨陪于末座。这年夏天,血气方刚的李应宗在枪兵押解下,被投入由湖南省公安厅管
期刊
对陈炯明向无了解,于正统和传统史学关于他的论述和评价,可谓不经意接受。只是看到时人赠送的挽联,一念之间,颇奇怪于对他歌功颂德,备致赞扬。挽联本多溢美之作,不足以评定死者,然送陈炯明挽联者颇多政治名人,还有不少著名学者,颂扬过当,岂不贻笑他人,自贬身价?且挽联所指,不乏是对史论指责陈炯明的重大错误的辩正。于此,不免生疑。但对于陈炯明一生功过,仍无了解,这种疑惑也就事过即忘。去年在香港,老友李侠文先生
期刊
白瓷母鸡一对,明代物也,藏之已有四十余年矣。  此瓷鸡乃水注,背有小孔,倾头水从口出。甚平稳,因状为孵蛋故。由此可见五百年前,制作者对生活观察之仔细,运用之巧妙。母鸡孵蛋,体甚热,两眼通红,张嘴喘气,虽然辛苦却耐得寂寞,一片爱心,令人敬佩。如静对二鸡,可完全沉浸于这“母爱”的气氛中。艺人出神入化之功,不得不使人折服!  母爱,天性也。天地万物,千奇百怪,但母爱永存。就拿这母鸡孵蛋,到小鸡出壳,公鸡
期刊
陈子展先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学者,解放前长期任系主任。当我跨入复旦中文系的大门时,陈先生早已做古。而且即便在,照年龄计,他该是我的祖父甚至曾祖一辈。他活着的时候,我的师辈便以能见到他为幸,我等后生小子无缘谋面是情理之中的事。  进复旦后,同学们议论起中文系的先贤时,说得最多的是陈子展先生。其实,与子展先生同时的复旦中文系先哲还大有人在,如众所周知的陈望道、郭绍虞、朱东润、蒋天枢等老先
期刊
见到《孙越生文集》的校样,涌出一些想说的话。十年来,我几乎没有再写什么想写的东西。可是,这次涌出的似乎是一些非说不可的话,再加上友人的约请,竟让我不得不将其写出。是想借此机会,使我对孙老师不尽的思念之情有所表示;还是想以拙文有助于人们了解先生,关注他的著作和思想;或者,还有什么别的缘由,我也不想去推究了。总之,我面对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和读者。我所敬爱和钦佩的孙老师已经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所幸,他的思想
期刊
平素总改不了慵散的习性,常于无所事事也不愿有所事事时,不带功利性地读闲书以消磨时间。前些时候得暇,窗外夜雨疏疏,一枕清凉,灯在床头笼下一围惬意的淡光,随手拈读《六一词》,翻开的正是欧阳修的《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二十年前在大学的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授过,“西湖好”好在哪里?记忆中一片
期刊
败兆    在同一个生存空间里,大伙都拿大话、空话、假话和人打交道,你能相信它会长久太平吗?  两晋气数之差,那本堪称中国语言精品的《世说新语》都给解密了,所谓三寸不烂之舌,要烂,不正烂在那天天制造新词的舌尖之上?      端着     摆谱是等级社会给人类自己定下尊卑贵贱最不文明的恶习,在他们那个圈子里,难与外人道的丢脸面、掉脑袋的事正多。  可叹这摆谱的脾气因为搔着人们争强好胜的痒处,又占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