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要注意的问题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55-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势在必行。而多媒体教学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若能正确、恰当、适时地选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给教学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必将能极大地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如何科学地制作课件,如何正确恰当地选择与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极为重要,也颇有讲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课件的精心设计与制作。一个制作科学的课件,对于培养兴趣、丰富知识、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提高能力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I T事业的发展,可供教学使用的软件越来越多,所以教师在选择软件制作课件时,不能照猫画虎,人云亦云。课件的制作应注意课件画面的设计与课件内容的制作这两方面。
  1.1课件画面设计要“趣”而“真”,创设情境: 设计美观生动的画面,创造仿真逼真的环境,可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趣味性,激发求知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去思考、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就必须使课件具有“趣味性”。教学中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产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画面时,要对声音、图像、颜色、文字进行有效组合,从而产生美感,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感受到美的熏陶。诗歌、漫画、寓言、格言、电影录像剪辑等都可以是我们制作课件的素材。
  1.2课件内容要“精”而“实”,突出实效: 制作课件,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个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所以教师在制作一个课件前,应认真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精选素材,并了解学生的学情,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切忌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固化为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大量的内容,由“人灌”变成“机灌”。目前,由于多媒体教学的素材库尚未完善,致使教师为制作课件常要挖空心思地去搜集音像资料,常会出现只要与教材沾上边就不加选择地拿来使用。过多地运用多媒体图解课文,会使学生的文字想象能力减弱。笔者认为应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精选素材,即使有些素材是非常精彩的也要忍痛割爱,应充分利用超文本、超链接技术来实现知识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联想与发散思维的发展。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所谓的“现代感”和先进技术,将课件做得时髦花哨,“包装”过度,给人感觉教师不是在上课,而是一名放映员(操作员),从而忽略了课程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所以课件内容的制作一定要精而实,突出实效,课件的“精”并不是说制作就一定很复杂,课件制作时髦、复杂不代表效果就一定很好。制作课件要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将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学生身边发生的问题等引入课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2课件的运用时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成的氛围和效果往往千变万化,丰富多采。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一定要选准最佳作用点,把握最佳作用时机,围绕主题,巧妙引导,做出指导性的讲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2.1导入新课,激情引趣创设意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其很快地进入积极求知的意境。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新颖的新课导入形式,更是别具一格,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智力活动提供适宜的背景,而且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的进取型学习状态。导入新课的创新形式有很多,可以是文学作品导入、文字材料导入、漫画图片导入、录像剪辑导入、动画制作导入等,无论哪种导入形式,只要运用适时恰当都能体现创新意识,都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2.2辅助教师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等诸多优点,可变抽象为具体,化隐形为显形,拓宽教学时空维度,强化感知效果,降低抽象思维坡度,从而有效解决教师语言难以讲清讲透的重点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学的重点难点需学生理解掌握时,这时,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形成,若不失时机地运用电教媒体加以刺激引导,引发学生产生良好反应,恰似“雪中送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件、课本和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讲解,做到课件、课本、學生、教师有机结合,若处理不当,则达不到好的效果。
  2.3总结训练,增加容量提高效率: 一节新课结束后,教师在进行知识总结和巩固训练时,如果只使用黑板、练习册等传统教学媒体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节奏缓慢,影响教学效果。这时,若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预先设计好的知识纲要,达标测试题及各种图表练习通过大屏幕展示,既省时便捷,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可加大训练密度,学生还可以及时了解练习结果的正误,并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及时纠正,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练习的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在备课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既要站在教师的角度,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8-01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提
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课堂教学是知识与理论的储备,活动课则是知识与理论的深化和扩充,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教材中大量设置活动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7-01  目前,新疆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各地从小抓起,从学前儿童抓起,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学水平,近年来懂汉语、说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在新疆,汉语还逐渐成为各少数民族适龄儿童择校、入学、中考、高考的选择对象,所以双语活动在新疆愈加活跃。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工作,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去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5-02  强调个性是现代社会的标志,“在面向未来的历史课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当今世界,新课程改革已经充分意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无论是改变课堂教学思路,亦或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有着
【摘要】观察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会观察,就只是看个“热闹”,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本文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实验; 观察力; 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49-01  1明确实验观
前言 原发性肝癌(PrimaryHepatocarcinoma,PHC)是我国常见且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37,500例患者死于肝癌,占我国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肝细胞癌(Hepotocellularca
MicroRNAs(miRNAs,miR)是一种长度一般为18至25个核苷酸的高度保守的内源性单链小分子RNA。MiRNAs不起到编码蛋白质的作用,但可以通过与特定目的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序列互补结
期刊
【摘要】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仅就人类对光的探索过程和光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光;激光;本质;探索;应用【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54-01  我们生活的世界五彩斑斓,绚丽多彩,各种事物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光的作用。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展现事物绚丽多姿的一面,也为我们提供了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50-02  物理是实验科学,课堂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实验教学指的是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实验之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其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