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学生历史理解素养的养成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的杭州市历史与社会中考试卷立意新颖,灵活开放,体现出对学生历史理解素养的考察。尤其是历史材料题,使长期习惯于翻书找答案的考生非常不适应。本人通过分析2016年杭州市历史与社会中考卷第26题进行说明。原题如下:
  (2016杭州)26.(8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杨天石
  (1)“这次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简述其历史意义。(4分)
  材料二: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中国共产党在开辟革命新道路历程中也不例外。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2)这一“传奇”是指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2016年是该“传奇”胜利结束多少周年?举出这一“传奇”过程中“险象环生”的战斗事例2例。(4分)
  一、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此题的知识结构
  根据比格斯教授的SOLO分类评价法,把学生对问题的学习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结合此题,对考查学生认知结构的要求进行分析。
  第1小题:(1)“这次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这是一个单点结构层次的问题。从材料中的革命目标和革命成果直接可以判断,描述的是辛亥革命。尤其是材料中“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等词汇。
  第1小题:(2)简述其历史意义。此问是建立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挖掘辛亥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意义,属于多点结构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革命成果”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进步意义。从“皇冠落地”分析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分析中国政治上出现共和国,思想上出现共和思想。也可以直接翻阅书本,找出辛亥革命的影响。
  第1小题的两个小问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知识结构从单点结构向多点结构层次跃进,使学生的思维由简单到复杂。
  第2小题:(1)这一“传奇”是指中国历史上哪一历史事件?此问是一个关联结构层次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起点要求较高。因为材料中并未出现直接明了的信息,区别于以往利用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有效信息作为提示。不过材料中出现了多个解决问题的信息,比如“行军”、“避开蒋介石的魔爪”、“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危在旦夕、险象环生的战斗”,必须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而不能割裂开,单独判断。所以学生除了找到有效信息外,还必须结合信息之间的关联性,综合思考。
  第2小题:(2)2016年是该“传奇”胜利结束多少周年?此题计算红军长征胜利至今多少周年,是一个单点结构层次的问题。计算虽然不是历史问题考查的重点,但是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也是不能忘却的。
  第2小題:(3)举出这一“传奇”过程中“险象环生”的战斗事例2例。这是关联结构层次的问题,此题为开放性质,列举2件事即可。学生可以找到多个有关长征的“险象环生”的事件,在列举时可以将长征的意义得到拓展和深化。
  通过SOLO认知结构分析,发现此题对学生的要求是停留在历史理解的层次上。
  二、分析此题的命题特点
  1.从考查内容看,围绕“标”和“纲”,主干知识分明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3-1-2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根据《2016杭州市中考细则》: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内容,知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线索。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细则,对学生学习辛亥革命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达到关联结构层次的认知水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飞跃,凸显辛亥革命的地位也是理所应当。尤其是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所以重点落实在辛亥革命的意义上。此题与其他地区关于辛亥革命的考题相比,主干更鲜明。
  (2015·江苏常州)5.杨天石指出:“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 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据此判断,这次革命的旗帜是 (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虽然都采用了杨天石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评价,但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常州卷侧重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而杭州卷侧重辛亥革命的意义。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取代辛亥革命的意义,显得喧宾夺主。杭州卷对辛亥革命的知识考查采用材料题,对学生多向思维和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命题思维从单级向多级发展。常州卷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属于单向思维,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
  2.从史料来源看,材料更加客观
  长征这题出自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名句。虽然他没有经历过长征,但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花了大量时间收集和研究长征的各种不同材料,所以无论是他的身份、阶级立场、史料来源都显得材料更加客观。名人对于长征的评价有很多,比如: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江泽民
  3.从命题立意角度,层次分明,体现理解素养
  《考试细则》中把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作为基本目标之一,同时也重视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学习能力,即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6年杭州卷26题第(2)问,全面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材料二中的“行军”、“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等历史叙述和语境,可以帮助学生设身处地认识历史的史事,判断出长征。   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主要途径是通过辨识各种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别复原历史语境、以“同情”的理解态度、依据史料舍身处地认识具体史事,形成合理的想象而达成的。[1]历史理解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核心素养。学生只有很好地理解历史,才能分析历史现象,用客觀史实解释历史,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素养开始,把握历史的真实内涵。
  三、关注历史理解素养,提升备考效率
  1.识记历史知识,夯实历史理解之基础
  历史是发生在一定时空中的事。九年级的学生马上面临中考,无论是上新课还是中考复习,都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考试细则》,识记历史知识。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进行时空定位,精编大事年表。只有在识记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年代尺和思维导图的结合是最有效的识记方法。在上辛亥革命复习课时,可以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概括出具有通史意识的阶段特征,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清晰地认识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为历史理解作铺垫。
  2.创设历史问题,凸显历史理解之核心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它注重后人对历史的理解。中考历史的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揭示历史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这些能力集中体现了对学生历史理解素养的要求。
  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这是教师在九年级新课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开始学习历史,到了九年级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的素养,马上又要面临中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补充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比如在《辛亥革命》教学过程中我设问:辛亥革命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在学生在思考之后,我又补充材料:
  1912一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l.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在阅读材料时用历史思维解释历史,通过材料的描述判断辛亥革命的性质。
  3.判断史料价值,追寻历史理解新高度
  史料能够还原历史本相,但前提是可信的史料。学生在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判断史料真伪,课堂中出示关于辛亥革命的材料,让学生判断材料的价值。
  材料1: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料2:未庄的人心日见其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整理
  教学中教师要选择、运用适当的材料和信息,规范引用史料。学生应懂得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阿Q正传》是小说,真实性最低。沈从文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他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可靠性强。材料3来自教科书,经过多位专家的长期考证编写的,属于符合主流观点的历史。要求学生使用可靠性强的材料,懂得论从史出,这就是历史理解中要求学生区分不同文本的差异,知道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也是历史理解的一个新高度。
  历史理解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之一。识记历史是基础,理解历史是核心,运用历史是追求,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认知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更是培养历史理解素养的过程。这只能在日常教学中慢慢积累,而不可一蹴而就。
  【注释】
  邓京力:《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辨析》,《历史教学》2016年第11期。
其他文献
杨鸿烈先生说过:“历史事实是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所以每一事实都属于一时间和一地域的。”[1]的确,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建构起对历史的准确认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注重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执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鉴于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性战爭,战争持续时间长,参战国家和地区众多,战场
苏州人最大的精神需要,就是对科技、人文和生态的追求。每个人都需要不自觉地被“生活美学”浸润。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紧扣“大民生”视野,既看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又看质量民生。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为抓手,增加城乡居民的“隐性财富”,满足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新期待与新要求。  苏州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美健表示:“只有将富民惠民落到实处,才能真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只有实现质量民生,才能不断
“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这是高考命题的一大原则.这一原则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因此产生了很多优秀试题,2008年又将如何呢?本文将预测几个特殊的交汇点,以供参考.      在解答题中,还有一道是立体几何问题,由于立几中的内容本身就相当丰富,因此,它的交汇性是将立几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有机地结
要推动实名制快速落地生根,业界人士认为需完善立法,尽快出台相关细则,确保采集信息不泄露隐私、快递费不会因实名录入而涨价,从法律政策层面为快递实名制提供保障。  快递业寄递实名制登记于11月1日正式实施。然而,随着年底特别是“双十一”快递业务量的猛增,快递实名制的落实遭遇难题。为何实名制刚开始实施便“一地鸡毛”?  客户担心信息泄露  “我在工作期间收到一条短信息,提示我正在使用某一尾号的银行账户进
春节前夕,房地产调控再出重拳,新的“国八条”从政府强力监管、房价控制目标、信贷紧缩措施、严格税收和平衡供需等多方面,延续并全面强化了去年以来的各项调控政策。“没有最紧,只有更紧”,紧接着,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的房产税出台。同时,春节刚过,央行加息的政策应声出台。一系列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手段密集推出,新的调控措施象一阵炸雷,令市场各方震动。  去年4月,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以来,房地产市场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是一位非常强调“入世”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既不着力于建设彼岸世界,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也反对个体囿于自己的世界中,如,“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而是试图积极引导人们关注当下的生活、进入现实的社会,经世致用。由此,孔子发展出了一些特征鲜明的个体社会化理念。具体而言,在孔子的思想中,“礼”对于个体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这一转变具有极为重
2011年2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决定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引导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有序发展。  外资并购再次引起社会关注。当“外资并购”和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品牌相联系的时候,当一起起申诉、谈判、审查接连出现在媒体头版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外资并购到底闯了什么祸?  2006年,法国达能集团把中国本土最成功
又到了瓶装饮用水每年的销售旺季,种类繁多的各种消暑解渴的饮用水产品之间竞争十分激烈,而且两极化严重。一边4元以下的中低端水品牌大打价格战,试图争夺精打细算的消费者的青睐;而另一边是10元左右的高端水品牌,价格不仅居高不下,有些个别品牌还有随着竞争攀比着涨价的趋势。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中低端水消费者的关注点在于瓶装饮用水的便捷和实惠,且在这个价格区间内,完全是国内企业的战场;而瞄准高端水,也就是天
高中历史学案试题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预习、检验,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反馈学习结果的重要作用,它由课前预习题、课中例析题和课后巩固题组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结合自己的经验、之前学习到的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建构,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去建构知识,而不是充当学习的主控者”。[1]建构主义和学案试题的中心都是围绕学生,让学生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编制学案练习题的时候,如
站在洱海边,他与大家立此存照,并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指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可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众多论述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  在国务院印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