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动态时空,涵养时空观念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88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鸿烈先生说过:“历史事实是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所以每一事实都属于一时间和一地域的。”[1]的确,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建构起对历史的准确认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注重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执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中,鉴于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世界性战爭,战争持续时间长,参战国家和地区众多,战场分布于世界各地,军事行动以及与军事行动密切配合的政治、外交等活动非常频繁,我进一步加强了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力度,主要表现在每节课前回顾前一课涉及的重要事件的时间与地点,每节课末总结该课涉及的重要事件的时间与地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不少学生反映:二战知识点太多,记不住。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学到的二战是分散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二战在时序上分为爆发、扩大、转折、结束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分为西北欧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四个战场。至于这四个阶段、四个战场是如何构成整个二战史的,学生或是毫无头绪或是根本没有思考过。此类现象显然不利于学生完整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历史时空观念的涵养。
  那么,具体如何通过二战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认识的整体感并有效涵养他们的时空观念?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回归动态时空,引导学生在时空观念的科学引导下以联系、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思考历史。本文以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为例,尝试回归动态时空以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营造时空背景,扩大历史视野
  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时空坐标,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然而,目前不少学生往往只是对于某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比较清楚,但若将它们置于历史长河中,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不能很好地将历史事件与其相对应的时空位置对号入座。所以要回归动态时空首先要做到的是引导学生找到历史事件在较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的位置。
  教学伊始,提醒学生务必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思考学习内容。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20世纪以来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各国的空间变换中,认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历史阶段是世界现代史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概括地说,对于20世纪上半叶而言,二战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对于下半叶而言,历史发展的精彩与丰富无不与它有关。
  当学生带着这样一种认识去学习二战时,自然就会明白二战是20世纪世界各种力量发展不平衡的产物,这种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不同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文化影响力的变化上。1929年经济危机使得这种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从局部来看,经济危机必然激化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从整体来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之后,随着德、日分别于1933年和1936年建立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和亚洲策源地形成了。二战中各国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法国迅速沦陷,英国虽然是反法西斯的主要大国之一但近代以来世界霸主的余辉已经为法西斯的阴云所笼罩,美国依靠强大的国力、先进的武器装备成为战胜日本的一大主力,而苏联在二战中抵御住法西斯的闪电战后越战越强成为战胜德国的第一主力。二战又造成了新的力量变化:苏联在二战后迅速强大,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了一国范围;美国在二战结束时取代了欧洲的世界霸主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逐渐觉醒,在二战后掀起一场场民族民主运动,并最终瓦解了殖民体系。
  通过这部分教学,学生学会了将二战置于长时段历史发展中看待,眼光不再限于从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这几年时间以及英、法、美、苏和德、意、日这几个国家,而是能够基于特定的时间、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历史事件加以感知。这显然是学生具备时空观念的重要表现之一,学生只有对较长时段的历史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有宽广的历史视野,以不断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思考历史即回归动态时空。
  二、制作大事年表,构建时空序列
  任何历史事实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水珠”,反过来说,正是无数的“水珠”构成了历史长河。北京大学的钱乘旦教授曾说过:“写历史是人类对‘过去’的梳理与重新认识,是人类对‘过去’的挑选与判别,体现着每一代人对‘过去’的不断理解与不断思考。”[2]对于学生而言,学历史又何尝不是对“历史”的梳理与重新认识、挑选与判别、不断理解与不断思考呢?这就意味着,学历史往往只能学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重大历史事件置于历史长河中,但却不可能指导学生溯尽整个历史长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较好的选择是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用表格形式对某个阶段的重大事件进行整理,据此分析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理二战大事。通过这部分教学,学生不仅对二战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了初步印象,而且也能够逐步构建起历史时空序列。诚如梁启超指出:“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3]在学习中,学生欣喜地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德、日两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方式是不同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把苏、美两个大国卷入战争,直接推动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各个战场上出现的转折推动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战争后期,几个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合作日益密切,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就表明,学生眼中的二战史已经“动”起来了。
  三、解读历史地图,丰富历史情境
  空间概念理应是具体的,包含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方向、路线,历史城市的地理位置,国家的疆域、边界等。若是在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单纯地用文字材料去讲解,学生往往不清楚具体的方位,缺乏空间感。与文字材料相比,历史地图将抽象的文字描述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地图语言形象生动而又直观简洁地反映了历史事件的空间要素。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历史地图,对涵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十分重要。   在二战史的教学中,结合战争的特点,充分运用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在解读历史地图中掌握战争的过程。比如,在讲解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呈现地图并在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做到有声音、有画像、色彩丰富地演示战争过程时,配合如下讲解:1942年7月17日,德军在顿河河曲发起连续性的猛攻,意圖突破顿河防线,而苏军进行了顽强的反击。8月23日,德军付出惨重代价后才突破顿河防线,渡过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击斯大林格勒。在苏联军民的英勇狙击下,德军的锐气受到严重挫伤。到9月13日,德军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双方开始了更为激烈的城区争夺战。在近两个月的斯大林格勒争夺战中,苏军击退德军700多次冲锋,使德军始终无法攻占全城。战争进行到11月中旬,德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苏军的积极防御战术,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计划,并为苏军全面反攻赢得了时间。1942年11月19日拂晓,苏军开始大反攻。22日夜间,苏军强渡顿河成功。23日,苏军形成了对斯大林格勒城下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包围。1943年1月10日,苏军以50门大炮向包围圈内的敌人猛轰,德军开始全线崩溃。1月22日,苏军再次发动全线进攻。2月初,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通过战争动态形势图,学生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的学习已不再是停留于死记硬背书上的“1942年7月,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8月,德军出动2000架次飞机将市区炸成一片废墟……11月,苏军发起反攻……1943年2月,苏军发起最后进攻,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4],而是脑中有了战役从开始到结束的动态过程,也就意味着回归了动态时空。
  四、描述历史过程,打通时空脉络
  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结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的掌握是必须的,这是涵养时空观念的必备基础。除此之外,学生在认识某一历史事件时,也应该学会联系与之相关的事件,如此学生脑中的“历史画卷”方能“动”起来。
  根据学生所反映的“二战知识点太多,记不住”的情况,在教学中提供一些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学完全部二战史后将重大事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以打通时空脉络。例如,在引导学生描述莫斯科保卫战时,先出示如下示意图:
  学生对莫斯科战役的描述如下: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德军以闪电战战术快速深入苏联领土。9月底,德军集中兵力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进攻,希特勒妄图10天内攻下莫斯科。10月,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司令员,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迁往古比雪夫,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保卫战。得知日本即将在太平洋挑起战事而无暇北上的消息后,斯大林命令大量增援部队开到莫斯科城下。在首都和全国军民支援下,前线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希特勒妄图在10月占领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了。1941年11月7日,苏军在英勇保卫莫斯科的同时,红场依然进行着阅兵式。12月初,莫斯科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二十至三十度,英、美根据莫斯科议定书给苏联运送了御寒物资。随后苏军展开反攻,1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莫斯科战役后,德军的进攻重点指向南方,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学生的描述不能说非常完美,但的确显示了其已经具备较高水准的时空观念。因为其在着眼于莫斯科战役本身的动态过程时,还看到了在此之前的苏德战争爆发、在此之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三大国之间的合作,甚至结合课外知识把太平洋战场的动态也考虑进去了。显然,学生头脑中已基本具备整个二战的动态时空了。
  综上,涵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的关键是回归动态时空。本文尝试营造时空背景,帮助学生扩大历史视野;制作大事年表,帮助学生构建时空序列;解读历史地图,帮助学生丰富历史情境;描述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打通时空脉络。当然,时空观念的含义是多维的、发展的,其涵养途径和策略也应是多元的、灵活的。
  【注释】
  [1]杨鸿烈:《史学通论》,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9页。
  [2]钱乘旦:《发生的是“过去”
其他文献
带薪休假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不仅是对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也负有推动全民旅游、拉动内需等现实使命。  据《人民日报》日前报道,近年来,带薪年休假已成为职工的一项法定权利,相关法律、法规均有清晰规定。然而,“年假过期清零”“休年假被安排”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劳动者不敢休年假、不能休年假或休不起年假。  近日,北京朝阳法院结合相关案例认定,一些单位的“年假清零”是违法之举。  既然已经写进了《劳动法》
站在高处远眺,位于草原腹地的伊敏露天煤矿因为施行“边开采、边修复”的方法,并未在草原上留下煤矿开采后的丑陋疮疤。  提起煤矿和火力发电厂,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想起遍地煤渣、漫天烟尘,然而,踏上美丽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来到华能集团伊敏煤电公司,这座集露天煤矿、火力发电于一身的煤电城却打消了人们对煤电企业的固有认识。  4月中旬,当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仲春之时,几乎已是祖国最北端的呼伦贝尔才刚刚迎来春天的
在知识经济大时代, 互联网 所带来的诸多红利众所周知。互联网 在于运用互联网助推社会经济迅速健康发展,采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众多行业融合起来,不断整合众多领域、创新诸多业态,从而推动经济形态不断演化,激活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多个传统行业搭建宽泛的网络平台。如今,汽车行业的发展也成为时代潮流,因此, 借助互联网 的红利,构建汽车行业的运营管理平台尤其重要。王秋
“让百姓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大宗村人都姓‘大’,没有远近高低贵贱之分。穷则思变,形势迫使我们要破釜沉舟。”  让农民能在家门口就业,这是几年前一些地区喊出的口号。但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在家门口得有企业,且是能安排农民就业的企业。  3月4日,来自山东滕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宗成乐接受了《民生周刊》记者的采访,他的另两个身份是大宗村党总支书记、大宗集团董事长。在他看来,只有把企业做
扶贫开发实现了从单点扶贫向整体推进、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救济式扶贫向产业化扶贫的历史性转变。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按照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全县锁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09户59079人。近年来,在宁夏和吴忠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同心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重点、破难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在真抓实干中谋发展
政府部门执法不力、民众监督机制尚未形成、环保组织专业度不够,种种现实困境,让一些环保人士将目光投向了资本领域。对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进行排名公布,从而影响投资人取向,他们希冀用不到十年时间,提升企业的环境责任表现。  针对上市公司不及时披露环境信息、公司股价和社会责任表现关联性低的现状,2011年底,在共青团中央的支持下,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调查组委会成立,启动了我国首个针对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落实
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从发展战略上,给予高度的关注,要把这件事提到我们的执政为民的宗旨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来重视这个问题,来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昨天下午从吉安回来,那里要搞100万亩的赣柚来种植实现脱贫,今天来听这个会,我就来谈谈如何减贫。  扶贫工作,为什么要扶贫?最近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用5年的时间彻底解决我们的贫困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我看来,我们的扶贫有几个问题。  第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历史思维,只有通过历史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个性和持续发展。故历史教学应该基于学科特点,培养并提升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发展性思维是未来发展必需的三大思维。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聚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以提升学生的素养发展,并明确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 。[1]显然,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重要内容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诉求,但实际操作尚缺乏具体实施意见和评价体系。本文尝试以“新中国老物件”活动为例,立足历史学科研学实践活动的特征,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
2019年高考尘埃落地,白银在全国卷(Ⅱ)27题出现,考查的内容涉及明清商业繁荣。笔者带着疑问,深入挖掘2010至2019年全国卷试题,发现“白银”出现频率为5次,佐证了白银的重要性。对白银的研究是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这种金属也是经济活跃的润滑剂,在盛极则衰的经济周期性规律中其扮演的角色值得推敲。“货币在全球化的触角中,始终因贸易而勾结,贸易将中国与全球化齿轮加速下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而其中的‘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