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科学课堂 创新教材实验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开展给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其中对教材的理性处理也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事情。由于教材编写的原因,教材中的实验往往会出现一些难操作的问题,这也是科学教材编写的难点。这时就需要科学教师有一种发现和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有时巧妙地处理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有价值。本文将就如何改进实验,以学定教,从而改善实验在课堂中的有效性进行阐述。
  《磁铁的两极》实验改进
  (一)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磁铁的两极》,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探索“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这个实验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实验中的条形磁铁两端用棉线悬挂使其保持平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置回形针,会使棉线悬挂的磁铁前后晃动,而导致实验过早失败。
  2.教材中探究磁力大小用回形针的个数比较,吸住的回形针越多,表示磁力越大。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回形针是铁质材料,所以在放回形针的过程中容易被磁铁吸住,这也是导致实验失败的重要原因。
  3.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由于磁铁两端的磁性较强,所以在实验过程中,B点无法吸住回形针,一旦回形针放置在B点或者D点,回形针会自动跑向两端A点或者E点。
  4.教材中的磁铁以“真面目”示人,在磁铁的两端都标有N极和S极。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马上会发现磁铁有两极就是N极和S极,这对后续学习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干扰作用。
  (二)实验改进
  基于以上几点,本人对“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这一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的创新与改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巧妙地选择、设计、使用探究材料,必将提升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在设计中,秉承以下几点设计要求:探究更简洁,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前概念暴露更充分。根据以上几点要求,本人对这一课的实验进行了较大的改进:
  1.巧选实验材料
  材料的选取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尝试用六边形螺帽、铆钉、铜垫圈三种材料取代回形针探究磁力大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螺帽和铆钉都是采用相互叠加的方法。结果发现,A和E两点叠加的个数多,B和D两点叠加的个数少,C点为0个。
  分析:图1和图2实验结果只能说明磁铁各个部分磁化能力的强弱,并不能够说明磁力的大小。从整体上分析,磁力和所挂物体的重力是相等的。所以图1的磁力大小等于8个垫圈的重力,图2的磁力大小等于6个铆钉的重力。但是事实上,磁铁上的这两个位置的磁力远远要大于垫圈和螺帽的重力。之所以最后挂不下,是因为最后一个被磁化的磁性较弱。综上原因,选用铜垫圈进行实验探究。
  2.巧改实验装置
  排除磁化现象,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让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等于所挂物体的重力。选取铜垫圈进行实验。铜垫圈的优点是不能被磁铁吸,所以将铜垫圈套入回形针钩子中简单方便,易操作。
  图3实验改进优点:
  1.用广告纸将磁铁包裹一圈,排除了S极和N极对学生的过早干扰。
  2.两端各用1根橡皮筋缠绕在B点左右,可以防止放置在B点的回形针滑向A点。
  3.用试管夹夹住磁铁中部,代替棉线的悬挂,使得在操作过程中避免来回晃动,减少实验误差。
  图4实验改进优点:
  由于实验室磁铁两极的磁性不够强,所以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相互吸引,但是却无法感知相互排斥。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就是磁极之间有相互吸引和不吸引,没有被排开的切身体会。将磁铁固定在塑料小车上,相互排斥现象可以从小车的运动状态观察得知。由于小车的轮子和桌面之间是滚动摩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磁极间有微微的排斥力就可以推动小车运动,实验现象非常清晰明了。
  3.巧导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其实就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克服在学习中各类客观因素对他们动手实验的影响,最终达到提高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的目的。
  课堂上对学生有一个小动作的要求,在挂垫圈的过程中,用手接住垫圈,为了不让垫圈掉落一地。这一小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另一个小要求即是当垫圈挂到一定程度,掉落时,是否就能够说明此处就只能挂这么多个垫圈。学生猜测可能是因为操作原因,碰掉的,或者是晃掉的,所以要求学生在此处重复挂多次,知道最终挂不下,记录下垫圈的最大值。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定事必躬亲,尤其是实验教学,教师必须在上课之前设计好实验过程,保证实验的有效进行。教师改进教具,学生制作学具,不断改进教具学具,追求教具学具创新,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同时,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習惯,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温岭市温峤镇第三小学 浙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75例ACI患者(包括轻型23例、中型27例、重型25例)和50例健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的教育事业。近几年来,全省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并以此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学校已经铺设百兆光纤,建有校园网、班班通,班级中配置了移动多媒体教学设备。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
合作交流能力,是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合作交流,师生都感到别扭,在教学形式上存在诸多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形式误区一:“开门见山”的“合作交流”  在很多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老师就开门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自然科学,在小学阶段,科学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么深奥的科学道理,而是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引领下进行科学探究与发现,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实验的重要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一、实验情境,激发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就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下面结合自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感受和认识,来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  把关爱带进语文课堂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教师应把爱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撒向每一个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个学生,让自己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