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破立 凸现体式特征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j16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三位一体,但往年的高考过分关注阅读、作文,考查口语交际通常采用填空、选择之类小题形式,5分左右。2019年高考口語交际采用作文形式来考查,赋分60——全国卷Ⅰ要求写作演讲稿,孙绍振先生惊呼为“历史性的巨大突破”。这“历史性的巨大突破”说明高考作文命题风向发生了变化——应用性考查进一步增强。“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演讲、辩论等口语交际能力正是关键能力之一。高考写作中,演讲稿来了,辩论词还会远吗?
  其实,在教材中早就有辩论稿的写作训练。
  一、要求空泛:必修教材辩论稿写作题的瑕疵
  题1: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景:
  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即将接近那面墙壁的一刹那,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
  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是那么自信而执着!我是人,难道还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
  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变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
  辩论题目:
  正方:面对挫折要坚持不懈
  反方:面对挫折要重新选择
  请你任选一方参加辩论,写一篇辩论稿。
  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78页《确立自信?摇学习反驳》文后的“写作练习”,要求“为参加辩论”写“一篇辩论稿”。
  “题1”为辩论稿命题提供了良好的模式,但相较于唇枪舌剑,见招拆招,立论、驳论相机而行的辩论实践活动,“题1”的情境要求并不具体、并不细致,似乎写一篇立论或者立论、驳论相结合的论述文就可以交差。如此空泛的要求,又如何体现辩论稿自身的特点呢?
  在辩论实战中,辩论稿可能有多种形式与要求。辩论会(赛)往往多人参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例如团体辩论赛一般为四个人,分别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一辩:陈述,统领整个论点;
  二辩:补充一辩,负责主攻,对对方一辩的观点提出质疑;
  三辩:防守,负责自由辩论,双方在自由辩论的时候,三辩一定要占大部分比例;
  四辩:总结陈词。
  各个层级的辩手功用不同,需要的辩论稿自然各不相同。那么,“题1”的辩论稿究竟是为几辩准备呢?如果将辩论稿设计为考场作文形式,科学且有考查实效的命题形式该是怎样的呢?
  二、一辩立论写作:辩论稿考场写作的命题实践
  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深圳某知名中学公布了2019年拟聘教师名单。35名新聘的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份“豪华版”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某中学高三年级将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请你为正方或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将辩论比赛作为写作情境,设计的写作任务是“为正方或反方的一辩”“写一篇辩论词”。将写作任务确定为“一辩辩词”,辩论稿特征有望彰显,同时,规避了提供对方辩手现场辩论内容的要求,命题简约、准确。
  写作时应化身为辩论赛的一辩,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立论、阐述。既可以写“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是大材小用”,也可以写“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不是大材小用”。具体写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文体为辩论词,且要符合一辩要求。因此,开篇要立论,明确本方立场及本方论点,奠定本方整场辩论赛的基础。立场是反方或正方中的任意一方,不可骑墙,态度要鲜明。“立论”不宜驳斥他方观点,一般先陈述现象或事实,争取引起听众共鸣,再从价值取向、社会效应等层面陈述事例,阐述道理,最后重申观点。
  2.受众为高三年级学生,要有对话感、代入感、现场感、说服力;要注意辩论的思路、语势;不可写成一般议论文,要顶格写称谓语,可不用问候语,不要像书信一样写落款。
  例文1:
  竭尽吾能 为国担当
  尊敬的评委老师、对方辩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是: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是大材小用,是令人惋惜的资源浪费。
  首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毋庸置疑,顶尖名校的毕业生,享受着大数人未曾拥有的宝贵资源,接受了大多数人未曾接受的精深教育,可能具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视野、才能,甚至在某些领域造诣颇深,因此,肩上的担子理应比他人更加沉重。当下,虽然我国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在快速发展,但一些高新技术、尖端科研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如何追赶、超越它们,实现质的飞跃?嫦娥四号设计团队中的青年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团队中那些毕业于清华、北大等顶尖名校,平均年龄三十多的年轻人,用辛勤汗水将嫦娥四号送入太空,让中国科技领先世界。同学们,这才是顶尖名校毕业生的最佳选择!这才是顶尖名校毕业生的榜样!
  其次,国家设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大都是对未来的人才去向做一次初分配。国家甚至国际的顶尖名校培养的,当然是被寄予重望、肩负时代使命的一群人。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凭着一份高文凭,找一个轻松简单而又收益可观的工作,看似个人私事,实际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放弃远大志向的短视行为;同时,又是对国家宝贵资源的浪费!再者,选择职业固然要关注薪酬、城市,但应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先。责任要求我们竭尽所能,为国助力。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上,我们应当义无反顾。竭尽所能,为国尽才,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最后,这种“大材小用”的现象与当今社会上一些扭曲的意识形态相关联。追求优质的教育质量,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本是学校无可非议的工作措施。但随着社会恶俗风气的蔓延,学校间恶性竞争,花大价钱买进高等人才,提升学校知名度的现象屡见不鲜。试问,让这些高端人才到中小学教书,真的能让这些学校有多么与众不同,多么卓越不凡吗?我想,答案已在各位心中。难道,我们要为这不良的社会风气推波助澜吗?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是大材小用”!
  这篇作文凸现了一辩辩论词的特点。(1)称呼语后,即亮出己方观点。(2)论述理由充分。其实,“顶尖名校毕业生”未必是“大材”,“去中小学教书”未必是“小用”——“大材小用”的说法,不容易为在场的老师、同学所欣然接受。作文不在“大材小用”上做文章,而是转换角度,着眼于“用”下功夫。这切合“思辨性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要求。“竭尽吾能,为国担当”的论点很巧妙、很高明,其立论基础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作文从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剖析产生“大材小用”现象的深层原因,这两点原因来自生活,源自现实,众人有目共睹,有所思考,容易引起共鸣。(3)结尾重申观点,现场感强。最后,作文水到渠成地发出呐喊:我们还要为这不良的社会风气推波助澜吗?如此反问,力逾千钧,激发评委与听众迅速与对立观点、错误做法划清界限,成功营造了辩论词的现场感。
  “题2”属于立论文的写作,辩论稿考场写作还可以用何种形式呈现呢?
  三、二辩驳论写作:辩论稿考场写作的命题猜想
  在《思辨何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一文中,褚树荣先生出示了“建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视域中的学习模式”:
  上述表格所列举的两类文章都可以通过“辩论稿”写作来训练。如“题2”属于立论文的写作。那么,如何用辩论稿的形式来训练驳论文的写作呢?
  其实,有关驳论的写作曾出现于高考语用题中,如给出两三百字的辩论性短文,挖空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补充完整,或补写辩论的论题,或补写相应的论据,或针对所提供的观点、论据写一段驳论的文字。但这些题目篇幅短小,考查要求单一,有严格的字数限制。答案一般几十字,最长不会超过200字,不能完整地训练、考查驳论文写作。
  题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9月,深圳某知名中学公布了2019年拟聘教师名单。35名新聘的教师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20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这份“豪华版”的新聘教师名单一经公布,立即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某中学高三年级将以“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为话题进行辩论比赛,正方一辩辩友认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接受了大多数人未曾接受的精深教育,可能具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视野、才能,甚至在某些领域造诣颇深,应该在高新技术、尖端科研上努力鉆研,实现追赶、超越发达国家的目标。
  请你以反方二辩的身份,对上述正方一辩辩友的观点提出质疑,并进行反驳。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要求考生迅速完成两项思辨任务:质疑;反驳。首先要从对方辩词中准确找出质疑点。对方辩词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立论的依据“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带有鼓动性的常识性道理;二是由顶尖名校毕业生的“能力”谈及他们应尽的“责任”。能进行合理质疑的也有两个方面:(1)顶尖名校毕业生“能力”就“大”吗?(2)“大”责任只能体现在“在高新技术、尖端科研上努力钻研,实现追赶、超越发达国家的目标”吗?可以用来反驳对方的道理有:顶尖名校毕业生未必是大材;顶尖名校毕业生在基层、在实践中历练,方可成为“大材”;强国富民,推动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等都是青年学子的大责任,不限于“在高新技术、尖端科研上努力钻研”。针对对方辩词,可列举秦玥飞毕业于顶尖名校耶鲁却扎根农村的事例,反驳“大责任就是在高新技术、尖端科研上努力钻研”的说法,并加以分析,指出“急国家之所急”即“担当”(大责任)。如此驳论,有的放矢,逻辑严密。
  例文2:
  学而优而教
  尊敬的评委老师、对方辩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反方二辩,我方不认同对方辩友的观点。顶尖名校毕业生只有在高新技术、尖端科研上有所建树,才能算得上尽职尽责尽了报国之心吗?当然不是的。
  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固然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推动,又岂能缺少基础教育的培根固本?俗语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教育不夯实,国民素质不提高,民族怎能振兴?国家又怎能强大?正所谓,“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清华、北大毕业生,他们是祖国培养的优秀人才,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思维灵活,正是可以流动的能量无穷的知识“种子”。他们选择扎根中小学,将自身宝贵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分享给“祖国花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智慧之火当会以燎原之势燃遍中小学校园。这些“能力大”的优秀毕业生们献身基础教育,深耕细耘,大胆改革,锐意进取,若干年后,桃李芬芳,人才辈出,各竞风流,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指日可待!与世界上发达地区和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仍需提高。顶尖名校毕业生投身于基础教育,正是才用其时,能推动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再者,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赓续千年。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办私学,于是有了七十二贤人的佳话。新中国伟大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同志,曾在恩师徐特立先生八十大寿之日寄去亲笔信,表达对老师的思念,语气谦逊恭敬。中国历史上尊师重教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优秀知识分子投身于教育事业,正是对传统精神的回应,对自身责任的承诺。
  依据对方辩友所言,毕业于顶尖名校,就应该投身于高端科研工作或是操控金融、叱咤风云。果真如此,耶鲁村官秦玥飞放弃高薪职位,扎根农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又何以被国人纷纷点赞?果真如此,那“仙鹤姑娘”徐秀娟放弃读研深造的机会,拾起两代人未竟的守鹤事业的故事,又何以感动众人?于小我,这是他们的梦想,是他们的个性选择;于大我,这是他们放弃世人眼中更有“前途”的未来,急国家之所急的无私奉献。   诚然,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科技创新是为国尽责,防守边疆是为国尽责,救死扶伤是为国尽责,献身基础何尝不是为国尽责?!职业千千万,各自不相同;责任分大小,报国第一条!只要有益于社会、造福于人类,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也是功德无量。君不见,“人民教育家”于漪毕业于名校复旦,献身基础教育,幾十年初心不改,硕果累累,荣获国家勋章!
  古人“学而优则仕”,今人“学而优则教”,今人胜过古人何其之多!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那些毕业于顶尖名校的年轻老师们,在献身教育中成就他人,在奉献社会中成就自我!他们为国担当,荣光无上!
  我的辩论结束了,谢谢大家!
  四、破立并重:辩论稿与演讲稿有所不同
  在文体形式上,辩论稿与演讲稿有一些相似之处。如文稿前后的称呼语,开篇时明确观点,句式不宜过长,以简洁明快为佳。尽量运用设问、反问、反语等多种修辞,使语气起伏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但辩论与演讲不完全相同。演讲强调鼓动性,力争感染听众,引发共鸣,但辩论重在以理服人,贵在说服对方、说服听众,要能指出对方的纰漏、错误,申明己方观点的正确性。演讲稿中固然有立有破,但大多以立为主,破只是辅佐立的一种手段,与立是宾主关系。辩论稿并非如此,一辩的辩论应注重立,明确本方立场及本方论点;二辩或三辩应注重破,即驳斥对方观点;四辩总结陈词时又应破立结合,相机而动。立与破在辩论稿写作中同样重要,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具有不同的写作要求。
  辩论稿写作应有破有立,有劝有诫,破立并重,要根据具体情境合理选择。破,反驳、驳斥,得先找到进攻的靶子,再有的放矢,力求箭无虚发;立,树立、建立,即确定己方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反复论证。关于“立”的论述文章甚多,在此不再赘述。下面简单说说“破”。
  “破”的过程,即分析“为什么不能那样”,进一步阐述“为什么应该这样”。或者说,“破”的过程就是分析“为什么不能那样而必须这样”的“充足理由”的过程。在陈述充足理由时,可以遵循“价值判断三原则”:相符说,看其与客观实际正确运用的规律是否相符合,如例文2《学而优而教》中“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推动,又岂能缺少基础教育的培根固本”,即科技创新责任重大,岂能认为基础教育责任不大;相融说,看其与公认道理是否一致,与人们相信的道理是否同源,即例文2中的“学而优不教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相悖”;有用说,看其有无正面效应,能否让人们更好地行动,提供富有积极成效的出路,如例文2中“名校毕业生投身于基础教育,是才用其时,能推动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在“破”的过程中,典型事例的作用不可忽视,如例文2中于漪的事例,寥寥数语却力敌千军,有力驳斥了对方观点。在驳论中,要尽量运用判断、矛盾律、充足理由律、选言思维、假言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使辩论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作者通联:安徽潜山野寨中学]
其他文献
《背影》一文,是朱自清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一篇纪实散文。文章叙述规整,描绘朴素,它恍然一幅黑白的底片,却能让一腔父爱淋漓尽致,偏执犊心纤毫毕现。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交代家庭境况: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总写不幸,其实两句的作用只是引领,让人揪心的是后面的几层语焉不详又实情暗表的意思。徐州父子相见,是以“满园狼藉的东西”为背景的,这个“满院狼藉”,可能是枯枝败叶无人打理,也可能是被弃置的
由于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变化巨大,学生大都意外连连、颇感突兀;而当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庐山真面目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难度不太大,感觉还不错,有做模拟卷般的熟悉的感觉。笔者粗略分析之后,也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熟悉,基本上同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类似,保持了试卷风格和结构上的延续性。但同时,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实没有降低,尤其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再次教学《祭十二郎文》,师生互动,探究课文,形成共识。  与一些专写重大事件、歌功颂德的悼文相比,韩愈的这篇祭文反其道而行之,专写生活琐事,通篇写生活琐事,事无巨细地反复叙写。文章不仅不让人觉得啰嗦、厌烦,恰恰相反,正因其絮絮叨叨,反复叙写生活琐事,充分地传达出了韩愈对侄儿十二郎的痛入骨髓的哀悼、追悔莫及之情。叔侄情深,令人动容。无怪乎苏轼说:“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也无怪乎人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既指阅读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去准确、深刻解读文本,更指通过阅读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荷塘月色》是经典名
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青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然而有多少人的青春在追忆的时候,会毫无悔恨地自豪说,哎,那时谁的青春有我狂?至少,我的青春现在回想起来,十八岁之前都是苦涩的,枯燥的,同时还是乏味的,禁锢的。我的青春没有身体自由,也没有灵魂自由,我们是在传统的框框架架禁锢中长大的。青春明明是来时鲜花铺满路,如今回忆起来却是去时已荒芜。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的青春没有吴子尤的青春精彩!这是我最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学写过很多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已经学习过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如进入情境,物我两忘,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多种感官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等;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当然这些方面还可以精益求精,可以进一步熟能生巧,但如果要让学生的游记写作,做到立意深刻独到,就必须引导学生探究由景生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进入由景生
摘 要 得失与终点、起点、过程关系的背后,是主体不同胸襟与品位的体现,我们最需要的是保持一种从容、淡然的心态。我们的生活,除了得失,还有家国的责任与自我的担当。文题在外在形式、内在思维、思想内核上延续传统的同时,在降低审题难度、注重自我判断、巧妙关照现实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完成了对当下的巧妙回应,完成了时代旋律与逻辑思维双重期待的突围,彰显了文化大省的自信。   关键词 浙江作文;延续;回应;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收录了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一词,配套教参和教学设计都将其界定为“闺怨诗”中的名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期刊载了笔者的《还原先验,巧辨雌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主人公性别探析》一文,笔者从“由意象的审美惯性造成的审美错觉”“由细节和關键句引出的不自觉的男性特征”“由史实佐证的特殊创作风格”等角度指出了主流教参性别认定错误,并运用现象学还原理论得出“抒情主
用文字驾驭《雨巷》之美,真难!  《雨巷》不是用文字,而是用音乐写成的。我相信,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一线教师都会认同我这个观点。然而,作为《雨巷》艺术首要特征的“音乐性”,一走上讲台,就变得混沌不清、无法言表。诗人用音乐浇灌文字,感染我们,轻而易举,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文字;我们用文字分析音乐,传递给学生,难上加难,因为我们不知道该讲些什么。这是一个坚硬如墙的教学现实,似乎多年都不曾改变。  一、文本
阿城的《溜索》是一篇很特别的小说,要想深入解读这篇文章,就必须弄明白三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这是一篇什么样的小说?   这篇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仅仅记述了马帮乘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过,故事内容十分简单;也没有通过主人公的多重性格特点或透过对时代背景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表现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洞察与思考,仅仅表现了马帮人的勇敢、沉着、冷静罢了,文本主题谈不上深刻,甚至还有点模糊;小说的情节更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