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学写过很多写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已经学习过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如进入情境,物我两忘,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多种感官的角度来观察和描写等;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当然这些方面还可以精益求精,可以进一步熟能生巧,但如果要让学生的游记写作,做到立意深刻独到,就必须引导学生探究由景生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进入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就是主体根据思维目的对思维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和制作的过程。”①“思维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系統化、具体化、判断、推理等过程。”②“感觉、知觉、表象、分析、归类、比较、抽象、综合、概括、概念、判断、推理、系统化、具体化、形象化等既可以指思维过程,又可以指思维结果,还可指思维能力、思维形式、思维方法。”③这些概念中,“思维过程”常常被忽略,然而,忽略“思维过程”,就想获取“思维结果、思维能力”,就想掌握“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只能是拔苗助长或竹篮打水。例如,不清楚推理的思维过程,不能扎实进入推理的思维过程,就想拥有推理的思维能力,获得推理的思维结果,把握推理这种思维方法,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进入思维过程,才能掌握思维方法,形成思维能力。而思维过程是隐性的,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一步一步进行精细化地探究,使思维过程逐渐浮出水面,然后搭起思维的桥梁。
  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即思维方法有:探究原因、探究关系、综合、概括、类比、对比等。
  下面的课例以梁衡《壶口瀑布》和张抗抗《艾菲尔铁塔沉思》等名作中的片段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摹写并探究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再进入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懂得进入思维过程、掌握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
  1.探究由景生理的思维方法,进入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提升思维能力。
  2.将由景生理的思维方法运用于游记写作,使游记主旨深刻。
  3.进入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与名家竞拼,超越名家,激发潜能和信心。
  [教学重点]?摇探究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教学难点]?摇与名家竞拼,超越名家。
  [教学方法]
  探究法、观察法、朗读、讨论、点拨等。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写游记。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写过很多游记,在这方面一定功力不浅。请说说你具备写游记的哪些功力?
  回答:进入情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这堂课我们要增加功力。增加什么功力呢?由景生理使游记写得深刻独到的功力。
  这堂课的具体目标和步骤是:1.赏析、揣摩名作片段;2.探究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3.摹写名作;4.进入由景生理的思维过程与名家竞拼,超越名家。
  二、探究以景寓理的名句
  下面这些写景的句子为什么会富有哲理?
  1.欲究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讨论、明确:探究“穷千里目”与“登楼”的关系——“更上一层楼”是“穷千里目”的条件。)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讨论、明确:探究了塘水清澈与“源头活水来”的关系。探究了原因——塘水清澈的原因是“源头活水来”。)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讨论、明确:从对比中发现规律。)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讨论、明确:在类比中发现规律。)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讨论、明确:由“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个别例子概括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是“春色满园”的代表,“出墙来”即“关不住”。)
  总结方法:探究关系、探究原因,对比、类比推理、概括等。
  三、揣摩《壶口瀑布》片段,与作家梁衡竞拼
  1.明确任务,激发信心
  我们不仅要拜名家为师学到名家的本领,而且还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名家写得更好!
  2.赏析《壶口瀑布》片段
  (1)找到下面这段话中画龙点睛、富有哲理的句子。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2)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议论句,由景生理的?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此句包含了观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并提出了“怎么”的问题。
  作者的观点是怎么得来的?
  讨论、明确:作者的观点是对描写部分进行概括得来的。   是对上文所有内容进行了概括吗?有没有侧重?是从什么角度概括的?
  讨论、明确:从水的形态和水所表现出来的和人类似的情感的角度来概括的。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是作者对问题答案的一种猜测。“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是因为“造物者”“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同学们对这样的回答满意吗?
  (3)如何将作者的议论句改写得更精彩?
  ①探究原因: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请同学们再读描写的部分,从中找寻原因。
  讨论、明确:因为黄河要冲过壶口,勇往直前。
  ②对作者的观点进一步概括:
  (因为黄河要冲过壶口,勇往直前,)所以及时变通生命的形式,运用所有生命形态,体验到生命的各种情绪、情感。
  再概括:
  发挥生命所有的潜能,用尽生命体验的各种方法,经历了生命所有的境遇。
  再探究原因并概括:黄河目标坚定,全力以赴,全情投入,顽强坚韧,刚柔并济。
  ③运用概括获得启示:遭遇困难要变通生命的形式,用尽生命体验的各种方法,发挥生命所有的潜能。
  将获得的哲理用其他语言来表达:
  当困难来临时,勇敢地迎接困难,敢于在困难中甩打,敢于随着环境而改变自己,就能破解困难。
  遭遇困难时如何能够勇往直前?像黄河冲过壶口一样舍得改变自己,全力以赴,全情投入。
  可以反面表达:
  如果不发挥所有的潜能,不能改变自己,如果拒绝生命中的各种情绪体验,就可能不能冲破困难,就可能停滞不前。
  ④探究关系,再综合概括。
  水的形态与情感之间是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有怎样的形态就会产生怎样的情感,有怎样的情感就可能产生怎样的形态。情感会对状态、行为产生影响,而状态、行为又会影响到情感。
  (4)总结方法:如何由景生理,使议论深刻独到,富有哲理?
  A.对描写的部分进行概括(有所侧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B.探究原因。
  C.进一步概括。
  D.探究关系、综合、概括。
  (5)以上面《壶口瀑布》片段中的描写部分为材料,运用总结出来的方法,写出与作者不一样的观点,并富有哲理,超越名家。
  再读描写部分。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完成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从水的形态和水的情感的角度进行概括的,你还能从哪些角度进行概括?
  讨论、明确:
  环境的角度——找出有关环境的词:
  大洞 龙槽 石 窄的壶口 滩壁(石)缝 石板
  水的动作的角度——找出描写水的动作的词:
  拢 冲 跌 翻个身 涌 抖落 夺路而走 乘隙而进 折返迂回 散开来 钻 觅 淌 打漩 挂下
  ②推导原因,概括特点:
  水之所以不断变化动作,是因为遇到环境的阻扰,上下求索,不放弃,勇往直前。
  ③探究关系,综合概括,获得哲理:
  如水的动作、形态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发现水的什么特征?
  示例:
  水的动作、形态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水在不同的环境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变化成不同的形态。可以说,水是自然界中最善于变化的,最善于改变自己,最不怕改变自己的。水虽改变状态和环境很好地融合但决不和环境妥协。不管外在的形状如何变化,水的内在的本质却不变、精神不变,目的不变、理想不变,因此黄河能够战胜一切阻扰,胜利到达大海。这就是黄河的精神,水的精神。
  人也应当像黄河一样,像水一样。
  将这些由概括、探究因果、综合得来的语句作为《壶口瀑布》的议论部分,是不是比作者写得更新颖,更深刻?
  四、揣摩作家张抗抗《艾菲尔铁塔沉思》片段,与作者竞拼
  1.赏析,说说下面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电视剧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讨论、明确:
  从不同的方位、视角观察、发现和概括事物的特点。
  拟人,欲扬先抑,对比,生动形象而又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这两段文字只是巧妙地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并没有阐明哲理,我们不仅要学习发现和突出事物特点的方法,而且要更进一步:由景生理。
  2.摹寫:从不同视角想象,发现平原的特点并运用拟人、对比等方法形象地突出平原的特点。(出示平原的视频或图片)
  从高铁上,从马上,从高山上,从在平原田间劳作的人们等角度去想象、去发现。
  示例:人们都说“一马平川”,在高铁上看华北平原,是多么广阔,可以看到山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静静矗立,真的是“一马平川”。但高铁是建在高于平原的房屋甚至树木的路基上的,平原的辽阔只有在一定高度上才能感受到,如果你处在平原间,你的视野被树、房子遮挡,不仅感受不到辽阔,只会觉得单调和憋闷。
  3.进入因果推理、探究关系、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写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示例:
  因此,平原,虽然不需要你去费力地攀登,但是缺少了高度,一点点的阻挡就会阻碍你的视线,这样,你根本不可能拥有辽远的境界。
  人生如果不到达一定的高度,满足于平平的局面,真会局促人的视野,让人身处辽阔之地却只能坐井观天。因此,一定要找到高地——人生的高地。只有有了一定的高度,才可能了解平原的辽阔,才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壮阔的情怀。
  如果你处在人生的“平原”,记得一定要去寻找高地!
  五、作业:写作游记《游橘子洲》
  同学们都游过橘子洲,为了写好《游橘子洲》这篇游记,我们利用周末再去游一次,从不同的方位、视角观察,看看会有哪些新发现,并且进入因果推理、探究关系、综合、概括、对比、类比等思维过程,用心用情,由景生理,写出深刻独到、情理兼备的美文。
  参考文献
  ①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22.
  ②覃永恒.从思维结构到批判性思维[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14.
  ③覃永恒.从思维结构到批判性思维[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8:15.
  [作者通联:长沙市铁路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发的进行学习,首先就要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进行研究,只有掌握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国学经典《礼记》中提出,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长其善而能救其失”。这对于现代的教学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知心”与“长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其认知规律,这
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解读历来颇多,众说纷纭。但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大多数版本的教材大致相同。以人教版为例,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不难得知,教材的编者还是更倾向于“父爱”这个主题,由此生发出来的教学目标即是围绕“父爱”来展开,诸如如何写父亲的背影的?这种深切的父爱的力量从何而来?……然而,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父爱”这一主题一望即知,并不存在理解的难度,教材的编者以此为主题、为基点也是基于学情的
从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来审视教材节选课文和整本书,有必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各自价值,揣度教学目标定位和课堂教学设计。选文既是一座开放的宝山,可以鸟瞰全貌,也可以欣赏一方风景。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我以为,如何借助“这一篇”带动整本书的阅读鉴赏,无论是教授“这一篇”,还是整本书阅读鉴赏,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观照,“这一篇”是整本书的“这一篇”,以点带面;整本书又是以“这一篇”为样本和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该文奇巧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每一个情节都有意蕴,每一处描绘都有匠心。而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最有心得的地方是:“‘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一句。浓缩到一个字上,那就是——叫。  首先,我解释一下这个词在文中包涵的几层含义。文中没有用中性的动词“说”,也没有用力量更大性子更粗的“喊”,而是用了一个充满了原始野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河北省中考,作为区域性的
《背影》一文,是朱自清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一篇纪实散文。文章叙述规整,描绘朴素,它恍然一幅黑白的底片,却能让一腔父爱淋漓尽致,偏执犊心纤毫毕现。  文章从第二段开始,交代家庭境况: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总写不幸,其实两句的作用只是引领,让人揪心的是后面的几层语焉不详又实情暗表的意思。徐州父子相见,是以“满园狼藉的东西”为背景的,这个“满院狼藉”,可能是枯枝败叶无人打理,也可能是被弃置的
由于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变化巨大,学生大都意外连连、颇感突兀;而当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庐山真面目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难度不太大,感觉还不错,有做模拟卷般的熟悉的感觉。笔者粗略分析之后,也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熟悉,基本上同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类似,保持了试卷风格和结构上的延续性。但同时,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其实没有降低,尤其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再次教学《祭十二郎文》,师生互动,探究课文,形成共识。  与一些专写重大事件、歌功颂德的悼文相比,韩愈的这篇祭文反其道而行之,专写生活琐事,通篇写生活琐事,事无巨细地反复叙写。文章不仅不让人觉得啰嗦、厌烦,恰恰相反,正因其絮絮叨叨,反复叙写生活琐事,充分地传达出了韩愈对侄儿十二郎的痛入骨髓的哀悼、追悔莫及之情。叔侄情深,令人动容。无怪乎苏轼说:“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也无怪乎人们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思维品质提升。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实现的策略,既指阅读过程中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去准确、深刻解读文本,更指通过阅读过程使学生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荷塘月色》是经典名
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青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然而有多少人的青春在追忆的时候,会毫无悔恨地自豪说,哎,那时谁的青春有我狂?至少,我的青春现在回想起来,十八岁之前都是苦涩的,枯燥的,同时还是乏味的,禁锢的。我的青春没有身体自由,也没有灵魂自由,我们是在传统的框框架架禁锢中长大的。青春明明是来时鲜花铺满路,如今回忆起来却是去时已荒芜。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的青春没有吴子尤的青春精彩!这是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