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遇上茶,禅蕴其中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头,是洪荒时代留存下来的印迹。它们曾是山脉的一部分,参与了褶皱起伏。或曾是岩流的一滴,参与了奔涌激荡。剥离、冷凝后,静如死灰,散布在山林河流中,凝视着千万年的化迁流转。
  它们坚硬、粗粝、冰冷,带着原始的寂寥与荒寒。然而,透过张文山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顽石,在张文山手中,藉由指间传递的温暖与内心闪现的灵犀,沉睡的精魂被重新唤醒。于是,线条出走、游移,直到与茶相遇,粗粝突兀的棱角,渐渐有了圆润柔和的轮廓。
  苏醒的灵魂,寓于器用之中,进而由小及大,组构成拙朴净雅的禅意空间,让心灵得以安顿自在。
  手感工艺
  在以巨型雕塑见长的“石雕之乡”惠安,像张文山这样将石材应用在茶器,似乎显得有点“大材小用”。不过,这却是惠安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景。
  张文山的工作室“无匠堂”是在一个叫涂寨的小镇上。从外观上看,它毫不起眼,如果没有人带路,几乎很难一下子找到。
  这是一座废旧的厂房,红砖黑瓦,典型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格。门前,数丛翠竹掩映,并时不时传来几声犬吠,生趣盎然。
  那扇富有现代感的玻璃门后面,别有一方天地。一袭棉麻白衣的张文山,坐在一张乌黑的砚石大茶桌前,颇有几分道骨仙风,其背后是一面刷成粉白的砖墙。他取来一只茶壶,深褐的色泽给人以深沉稳固之感。拈起壶盖,搁于盖置,然后剪开一泡大红袍,粗壮的茶条窸窸窣窣地落入壶中。出汤斟茶,茶盏也是深褐,质感有点像紫砂,又有点像坭兴陶。
  他仿佛看出了我们的疑惑,一边添茶,一边笑着说:“这些(茶器)没有一件不是用石头做的。”然而,他的话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疑惑:石头质地的器用通常很厚重,为何这些茶器拿在手上却很轻巧?
  张文山没有做太多的解释,而是带我们来到工作室深处的一张石案前,上面杯盏壶罐,一字摆开,器型各异。他拿起一只日式茶碗,仔细打量。“不同于陶瓷可以拉坯塑形,石制茶器是从整块原石‘挖’出来的,先要裁切,然后反复打磨、雕琢、修饰,工序非常繁难。”
  他改成用三只手指捏住底足,将茶碗翻转过来。“一件器物让使用者接受多久、使用多久,一直是我用心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就像这只茶碗,不仅要在加工工艺上要有所突破,而且要追求‘手感工艺’。”在他看来,一件器物要令人感动,既要唤醒它的“物灵”,又要同空间及人、事、物和谐地融为一体。
  “换句话说,它不只是局限于外相,更应注重‘物’本身,包含种种意象,如拿取时的重量与质感、使用时的重心、同置放环境的融合度、观赏的耐看度等等。”
  会心处皆禅
  “物灵”苏醒的器物,自己会“说话”。它通过不同的机缘与方式,与茶契合,向人们传递某种精神。张文山认为,无论是茶器、香器、花器,还是由其推展开来的茶席、茶室到茶庭等不同规模茶空间,都是茶文化的载体。
  茶文化核心是什么?“‘茶’这个字,拆解开来是‘人在草木间’,我们就可以了知古人的智慧。在茶事中,什么样的物(茶、水、皿、空间)、事(仪事、动作、语言)、人(起心、动念)才是最为契入茶道核心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我们继承的不是古代茶事的形式末技,而是让心回复宁静平和。”
  白、灰、黑,是无匠堂的空间主色调,流淌着浓郁的禅意。当然,这也是石头的原色。石制茶器、大量石元素的茶空间,不禁让人联想到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原始石器以及文明遗址的洞穴,可以勾起人们内心深处关于石器时代的“文化乡愁”。从某种意义上说,“返璞归真”就是回到最初、回归本真,禅所追求的境界不也正是如此吗?
  张文山觉得除“居士”外,“茶人”、“艺术家”这些身份都不适合他,因为不论是哪种身份,都应是修行之人。
  他是一个虔诚的居士,过着半隐半居的生活。漫步无匠堂,大到庭院、粉墙,小到窗户、屏风、布帷,皆可见《心经》经文与佛语,背景音乐也是梵呗佛音。在造景上,他坚持的原则也还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禅定”。溪石、细白石、船木、枯叶、残叶、青苔……尽可能将人为装饰的成分减到最少最小,还原“物”的“本来面目”,“以最少的元素去创造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会心处,处处皆禅”。
  同样,“无匠”的由来也是基于此。张文山解释说,“无”,非“没”亦非“有”。“匠”,可作“匠气”、“匠心”解,亦可作“人为加工的外相”解。“何为‘无匠’?返璞归真,有道即无匠。”
  在这样明净、拙朴、宁静的氛围中,他每周都会邀请三五名性趣相投者来工作室里办一次茶会,而每次茶会的主题、空间地点、茶席设计都不一样,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与参与茶会当下的实际感受,去与灵感相遇、碰撞,由具象到抽象,实现返璞归真。
其他文献
粤商茶路  为满足西方各国到中国经商需要,清朝设立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并不是十三个洋行,而是一批洋行的总称,只因最初有十三个商行参与,故此得名。广州十三行是官商一体的贸易机构,商行要参与贸易,必须购买官凭(类似营业执照),开始一本官凭价值二三百两白银。当时从事十三行贸易的主要是福建人,所以武夷岩茶大规模销往广东很是自然的。广州十三行设立后,广州帮开始经营武夷岩茶贸易,逐渐形成了一条南下广州的茶路
期刊
有人说,茶也是被“玩坏”的,所以老茶成了一处江湖,有各类门派,各式功夫,各种玩法,有风声鹤唳有繁花似景,可谓乱花迷人眼,斑斓浑世相。时间是“古墓派”,茶是“小龙女”,似乎只有经过这样的修炼,功力才会迥于常人。  香港的老茶人都说,玩老茶要“有钱有闲有文化”。玩老茶,是畸高的价格,是放弃香气而沉淀的滋味,它可能是与时间的对话,也可能是与沧桑的“触电”。喝老茶,最适合听蒋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
期刊
古代,福州参与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引领城市走向了海洋、融入了世界;今天,福州正加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努力为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出积极贡献……福州承载着厚重历史,涌动着勃勃生机,面临着难得机遇。  ——2014年5月18日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市长(高峰)论坛”的讲话  福州是一座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扩海而荣的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
期刊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其中武夷茶又是茶中精品,“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武夷茶叶的对外运输就必须提到福州港,揭开一部曲折壮阔的贸易史……  一  福州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代的“东冶港”,大致位于今鼓楼区东直巷至澳桥一带。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一直都承担着中转港、军运港的功能,真正得到开发,要到唐以
期刊
在近代工业革命大举进入中国前,有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与中国人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器物,无一不是由双手创造的。茶,从一片树叶,变成一盏香茶,种植、培育、采摘、制作,都离不开茶农茶师的手作。  同样,与茶如影随形的茶器,倚靠的也是匠人的手艺:  一杯泥土,经过无数次洗练、塑形,成为一件温润的瓷器。  一块木头,经过无数次刨削、锉凿,成为一件光洁的木器。  一片白铁,经过无数次锤打、打磨,成为一件精美的铁器
期刊
3月15日,海丝春伦·扬帆起航“2015年春伦集团开春第一采”活动在福州春伦休闲农业观光园举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创会会长张家坤、福州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吴依殿、福建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和总裁傅天甫等共同出席此次活动。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春伦集团开启“2015年春伦茉莉花茶清新之旅”。  今年不仅继承以往的“祈福祭茶”仪式,还增设了许多有趣的项目。采取游园观光的形式,在园区内设立了传统工艺展示
期刊
翻开中国茶史,武夷岩茶在清代就很高名声,1984年经资深茶叶专家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如今它已从少数有钱人专享的“侨销茶”,扩展为海内外饮君们青睐的佳茗。行家们誉其“品之有物,挥之不去”,故成了茶客、玩主们追逐极品,并津津以乐道。有的人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之地步。  “吃水不忘掘井人”,武夷山茶人深深怀念、敬重那些为岩茶创制、传记、举荐的功臣。  释超全,首次确立“岩茶”名目。清康熙三十年(
期刊
记者:您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南台岛的老照片,仿佛可让人想起旧时万商来榕、人声鼎沸的繁华。具有“世界茶港”地位的老福州,对茶文化艺术的内外交流有何历史意义?  李:鸦片战争后,福州茶港空前繁荣,外因是五口通商,洋人来榕开设洋行,经营茶叶、丝绸、漆器、家具等。内因是本地人也做起自己的生意,茶行遍地开花。当然,岩茶和花茶的风靡,茶具等工艺品的对外输出,也促进了茶文化的远播。当年不少洋画作品都以福州茶港盛兴
期刊
晚唐诗人徐夤的“轻帆数点干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清晰地将福州城的地理特征刻画了出来。作为中国沿海20个主枢纽港之一,福州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和贸易口岸。根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年)“旧交趾(今越南)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这里说的东冶,就是今天的福州。近两千年的时光洪流中,福州港几经沉浮。至近代,茶这片神奇的叶子为福州港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1853年~1889年
期刊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留下赞美茶的名句——“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有人说绿茶清丽妩媚,如清纯可人的春妆处予;红茶温润柔滑,如温顺体贴的柔情少妇;白茶超然出世,如不食人间烟火的年轻道姑……若把铁观音比作佳人,应是有着脱俗韵味的女子,先闻其香,再见其人,被其含而不露和恰如其分的气质所吸引,抱着尊重之心细品,而没有非分之想。  铁观音有多种口味,不论是最具代表的传统清香型,还是近两年渐受青睐的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