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功臣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中国茶史,武夷岩茶在清代就很高名声,1984年经资深茶叶专家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如今它已从少数有钱人专享的“侨销茶”,扩展为海内外饮君们青睐的佳茗。行家们誉其“品之有物,挥之不去”,故成了茶客、玩主们追逐极品,并津津以乐道。有的人几乎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之地步。
  “吃水不忘掘井人”,武夷山茶人深深怀念、敬重那些为岩茶创制、传记、举荐的功臣。
  释超全,首次确立“岩茶”名目。清康熙三十年( 1691),一位愤世嫉俗的老人风尘仆仆来到武夷山,他就是同安籍人士阮旻锡。此君父亲曾享“世袭千户”,清人入关,家道中落, “甲申(1644)之变”后,慨然谢举子业,“师从曾樱传学理学”清兵攻陷闽南后,“弃家行遁,奔走四方”。于茫然中,得知武夷山乃佛教“华胄八小名山”便经向此释家胜地,入天心永乐禅寺,剃度皈依佛门,受赐法名释超全,步入念经侍佛、种茶制茶的佛界生涯。他对武夷茶极有好感,作有《武夷茶歌》长诗,其中有云:“嗣后岩茶也渐生”之句,又有“凡茶之侯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在稍后?的《安溪茶歌》又有“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岩茶名称生成了,关键的工艺点到了,这是岩茶即乌龙茶起源之端倪。
  王草堂,记录岩茶制作技艺的第一人。王草堂名复礼,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氏。虽为布衣,却学识渊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其应崇安知县邀请,离开繁华都市,前来帮助修编《武夷山志》。修志必临实地考察,他足迹踏遍武夷山峰岩涧壑,边角旯旮。其间他目睹武夷茶的制作过程,写下《茶说》一文。曰:“茶采后以筐(当为筛)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日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茶采而摊,摊而扌鹿(即摇),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明摆着与当今的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基本相同。此文写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文被曾在崇安县为令的陆廷灿编入其《续茶经》一书。茶界当感谢这两位先贤,否则乌龙茶起源又要成为一段谜案。
  梁章钜,“香清甘活”四字论岩茶。岩茶诞生后,备受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赞赏,诗词文赋散之书卷。其中有位高人,名梁章钜,此君系清代著名文学家,官累迁两江总督。他在寓居邻县浦城期间,几度探访武夷。一日晚上闲住天游峰上,幕色苍茫,祥云簇拥,万籁寂静,令人神怡。静参羽土与他围炉煮茗,漫斟细啜。
  品茶高手与文学名家尝各色好茶,感受良多。“静参日茶分四等:一日香,二日清,三日甘,四日活。并释之,香而不清,则凡品也;清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日活。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手其微。简约之则为‘香清甘活’。”一宵夜话,传为经典。现代人品评乌龙茶时,均以此“四字”度之。尔后则出现台湾尚清,闽南重香,武夷求活之说。有行外人讥笑说“活之说”是忽悠人,无法观感。此言差矣。“活”是可以感受到的:一是茶水入口甘甜清爽,下喉顺滑;二是茶汤橙黄显琥珀色,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有红点。山场好工艺到位的茶才有这种特征,茶界人也称之有“活性”,所以说“活”字并非虚妄之语。梁公所录“香清甘活”是对乌龙茶品评的一大贡献,我们当时而习之。
  吴觉农,把国家级茶叶研究所建立在岩茶之乡。这位享中国“当代茶圣”的学人,出生于浙江上虞茶乡。他从小对茶叶充满深情,毕业后先后到日本学习茶叶,又到印度、锡兰、印尼、英国、苏联等国家考察茶叶生产和茶叶市场。深为茶叶发源地的祖国,茶业科技却落后于外邦而羞愤。他决心建立国家茶研究所,重振茶业雄风。但是国遭厄运,其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入中国大片土地。吴觉农几经辗转考察,看到武夷山是个名茶之乡,且是风景名胜区,又有一座国营茶场和一批茶叶人才,重要的是日本侵略者尚未染指这方胜景。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他十分高兴地定址于此。1941年中国第一座茶叶研究所在此成立了。自此茶叶大国有了“圣殿”,为世界茶叶树起标杆。茶界人士负笈背囊,来到这里“朝圣”、“修持”,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茶界精英,上世纪80年代评出的“中国当代十大茶人”中,就有七位在此工作过。这是武夷山的荣耀。
  武夷岩茶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了研究所研究、扶持的对象,吴觉农撰著的《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等有关的论文和专著,已成了武夷山文库珍本。
  陈椽,对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评价至高无比。陈椽1934年毕业于北平农学院,走出校门就步入茶业行列,是位集茶业研究、制作、教学于一身的茶学家。年轻时他投身于张天福麾下,虽略长于上司,却不摆谱,认真听从安排。1939年任崇安示范茶厂政和制茶所所长,期间虽主要生产工夫红茶,却十分重视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并利用机会参与岩茶制作,对其工艺阐幽入微、赞赏有加。他在其《茶业通史》和《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写到:“武夷岩茶高温团炒和快炒,是锅炒的最高超技术措施”。“武夷岩茶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随着国家对传统技艺的重视,它于2006年作为首项制茶技艺被列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茶界高度关注。如今有的茶叶培训班将其作为教材,2014年市政府在选拔第二批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时,考的就是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主要工序。总之,这项岩茶手艺已引起茶界高度重视,这说明陈椽大师深邃慧眼,早就看出岩茶手艺的非凡价值。
  姚月明,研究岩茶出成果。这位一生只做岩茶这件事的吴侬弟子,1953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一直扎根岩茶之乡,矢志不逾,终身与岩茶为伴。从作区区主任干起,一步一步走向场长,在晚年的政协副主席位置上,还是与岩茶保持亲密联系。他还任国际茶叶科学文化研究会理事,出版有《武夷岩茶论文集》。他念的是茶,做的是茶,有论文,有成果,是位名副其实的茶叶专家。
  他成功地研制出“四锅杀青机”、“联动摇青机”、福建第一台“萎凋槽”,培育出武夷岩茶“北斗”名丛,论文多次获奖。台湾蒋经国晚年病中喝到的武夷岩茶,是他亲自制作加工,并由香港辗转而去的。
  他对岩茶(属乌龙茶)为什么会起源于武夷山,岩茶工艺怎么在桐木演变出“正山小种”红茶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其的茶界先辈在“乌龙茶在先和红茶先后”的结论提供了补充依据。所以他的恩师陈椽说:“月明是我的得意门生,又是敢于反对我的学生。”指的就是上述观点争论。我想这才是心怀坦荡的专家。
  张天福,三度入崇安县做岩茶。如今已年届“茶寿”(108岁)的茶界“泰斗”,与岩茶缘分极深。25岁时所任场长的福安茶业改良场,为避日本侵略者的侵扰,于1938年奉命迁址于武夷山麓之赤石,1940年改名“福建示范茶厂”,张继任厂长兼茶校校长。1942年示范茶厂被中央茶叶研究合并,张调福建协和大学任教授。1946年研究所撤销,改农业部崇安茶叶实验场,张又奉命回来任场长,至1950年止。前后的8年时间里,他领导、组织开垦茶园种茶,进行新品种培育、种植,进行茶叶采制试验,设计“9·18”揉茶机等。“近水楼台”的武夷岩茶得以扶持,产量、品质有了提高。
  张天福,虽身为场长,却从不摆谱,常深入茶厂、茶山参加制茶。在碧石茶厂当过“包头”的周钟祥(2014年10月2日去世,享年98岁)曾对笔者说:“张老板到厂时,会参加做茶,没有架子。每天洗冷水澡,冬天也照样洗。身体好,会武功”。据说1949年他在佛国岩茶厂做茶,下山后才知“城头变幻大王旗”——崇安县城已被解放了。
  张天福在崇安当场长时,对武夷茶史进行认真研究。如他在《张天福选集》中写到:“乌龙茶继绿茶之后,为半发酵茶”。“产地由武夷山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红茶继乌龙茶之后,为全发酵茶。始于18世纪。开始发明的是正山小种(亦称星村小种)的制法。”这些论断得到茶界认同。我曾几度拜访过德高望重的张老,十分欣赏他的为人处世。张老有两句名言:“老人要忘了年龄,要把做事作为享受。”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所以他总是充满生机,奋进不止。武夷山人当铭记、敬重这些岩茶功臣。
其他文献
雍容华贵,被帝王所钟爱。大概这是许多人把自家尊贵的茶品命名为“国色天香”的缘由吧。见识过很多“国色天香”,都不曾留下印象。直到遇见善善仙茗的这款“国色天香”,被惊艳,成为脑海里深刻的印记。这次,打破惯例。先从叶底开始,窥探这茶的秘密。  每一片复活的叶子,在开水的浸润下柔软地在盖碗里抱做一团,不娇柔不造作,安然纯美。舒展的叶底肥厚软亮,是成熟且富活性的绿褐色。这样的叶底是所有好茶必须有的基准条件,
期刊
云南普洱茶,典型的老茶新宠,老茶老在千年古茶树遍布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原始森林之中,新宠新在原生态无污染高品质及其强大的保健功效,为世人所追捧。然而近十多年来,过度的追求商业价值,使其优异的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古茶树被人为矮化,且不分季节无度采摘,直接造成品质下降,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正面临着空前的浩劫,尽管不断有一些老茶学专家和有识之士四处呼吁,但在强大的商业利益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期刊
茶道艺术家从泡茶过程到茶汤的产生,创造了一种临场感和一期一会的空间,这是茶道艺术重要的特质。临场感是茶道生命的实际体验,一期一会是主、客对茶道艺术创作的全力以赴与珍惜。  茶道艺术家从事茶道艺术作品的创作,他们的作品包括泡茶前的准备,然后泡茶、奉茶、喝茶,以及最后的收拾三个阶段。准备了茶具,安置妥了茶席,取来泡茶用水、拿出平时选定又处理妥当的茶叶、煮好水、取得准确的温度、衡量应使用的茶叶, “分秒
期刊
几天前,小佛在翻地种菜时不小心伤了手。手掌内侧,浮起了几个肿块。  他觉得其中有一个看起来特别像小写的英文字母“d”。于是,他就用红、蓝色的颜料“拯救”患处。一勾一描,淤血肿块便幽默地变成了纹身“Bad”。  如果他没有给自己贴上“木匠”的标签,他和城市街头的嘻哈青年别无二致:帽子反戴、纹身、板鞋、牛仔裤、T恤、滑板……“标配”一样都没少。然而,这并不代表他推崇城市的生活,充其量只是他的一种生活态
期刊
粤商茶路  为满足西方各国到中国经商需要,清朝设立广州十三行。广州十三行并不是十三个洋行,而是一批洋行的总称,只因最初有十三个商行参与,故此得名。广州十三行是官商一体的贸易机构,商行要参与贸易,必须购买官凭(类似营业执照),开始一本官凭价值二三百两白银。当时从事十三行贸易的主要是福建人,所以武夷岩茶大规模销往广东很是自然的。广州十三行设立后,广州帮开始经营武夷岩茶贸易,逐渐形成了一条南下广州的茶路
期刊
有人说,茶也是被“玩坏”的,所以老茶成了一处江湖,有各类门派,各式功夫,各种玩法,有风声鹤唳有繁花似景,可谓乱花迷人眼,斑斓浑世相。时间是“古墓派”,茶是“小龙女”,似乎只有经过这样的修炼,功力才会迥于常人。  香港的老茶人都说,玩老茶要“有钱有闲有文化”。玩老茶,是畸高的价格,是放弃香气而沉淀的滋味,它可能是与时间的对话,也可能是与沧桑的“触电”。喝老茶,最适合听蒋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
期刊
古代,福州参与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引领城市走向了海洋、融入了世界;今天,福州正加快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努力为再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出积极贡献……福州承载着厚重历史,涌动着勃勃生机,面临着难得机遇。  ——2014年5月18日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市长(高峰)论坛”的讲话  福州是一座伴海而生、因海而兴、扩海而荣的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
期刊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其中武夷茶又是茶中精品,“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武夷茶叶的对外运输就必须提到福州港,揭开一部曲折壮阔的贸易史……  一  福州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代的“东冶港”,大致位于今鼓楼区东直巷至澳桥一带。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它一直都承担着中转港、军运港的功能,真正得到开发,要到唐以
期刊
在近代工业革命大举进入中国前,有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与中国人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器物,无一不是由双手创造的。茶,从一片树叶,变成一盏香茶,种植、培育、采摘、制作,都离不开茶农茶师的手作。  同样,与茶如影随形的茶器,倚靠的也是匠人的手艺:  一杯泥土,经过无数次洗练、塑形,成为一件温润的瓷器。  一块木头,经过无数次刨削、锉凿,成为一件光洁的木器。  一片白铁,经过无数次锤打、打磨,成为一件精美的铁器
期刊
3月15日,海丝春伦·扬帆起航“2015年春伦集团开春第一采”活动在福州春伦休闲农业观光园举行。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创会会长张家坤、福州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吴依殿、福建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和总裁傅天甫等共同出席此次活动。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春伦集团开启“2015年春伦茉莉花茶清新之旅”。  今年不仅继承以往的“祈福祭茶”仪式,还增设了许多有趣的项目。采取游园观光的形式,在园区内设立了传统工艺展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