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做为整个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有着远大的理想,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高等教育工作一直备受世人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显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将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进而将影响整个民族未来的发展,因此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自上世纪末开始,国家对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激增,为此我国开始逐步重视对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的重视。从此,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类型迅速普及,招生人生不断增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统计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培养的全日制毕业生累计已经超过800万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全国有1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已经接近800万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但从总体来看,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属于探索阶段,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包括培养思想、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本文拟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办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的表现,比如有的学校招生都要指定教师去各中学招生,并以此做为教师考核的指标;有的学校则完全依靠就业率的提高来培养,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结果,使得很多高职院校成了“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人才成了“流水线作业”,忽视了职业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近视症”。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教高2006116号文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这一规定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办学类型、人才层次及人才规格的定位,而且表明对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的准确认识,这也是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明确界定。但实际上,我们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本就没有正确依照此规定,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2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尚属“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各学校各行其道,同一种专业在各学校会开出五花八门的课程来。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追逐本科课程设置模式,不根据自身情况做调整。很多高职院校都照搬照抄本科院校该类专业的成熟课程体系设置,没有根据自身生源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变化;(2)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通病,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在基础设施根本就不完善的前提下就开始招生,而且哪些专业的培养成本低,哪些专业就成了主要的扩招空间。招来学生后却有足够多的实践平台和机遇,只能以理论讲授代替;(3)注重物质效益,忽视精神方面的发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只注重与物质、经济福利或“工作世界”相联系的技术技能训练,重视考工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获得,而较少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
3缺乏有效的思想引导
高职学生普遍成绩比较差,学习基础薄弱,而且很多学生又都是独生子女,自主生活能力比较差,他们对从高中到大学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转变,很多学生都适应不了;另外,学生在大学中总感觉自己是高职学生,好像比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要低人一等一般,不少学生就开始自暴自弃,或者产生了比较强烈的自卑心理;另外,一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形式的严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恐慌心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共同导致高职学生面对了很多思想问题,成为了影响他们成长的重要问题。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校并没有配备足够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更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而且心理学相关的选修课程也很少,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地排解这些心理问题。另外,高职院校中很多辅导员都比较年轻,缺乏工作经验,而且其中一部分责任心还不够强,使得高职院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较薄弱,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二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对策
1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层次与办学目的的差异,需要更倾向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这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因此,各高职院校就要更加明确地为自己定位,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要定位在培养高职学生外显的实际性的工作能力上,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内隐的、潜在的创业与发展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搭建学生职业发展或创业发展平台。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应该从严治学,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都要明确这种培养目标,并以此做为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比如,结合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在学校中学习理论课,进入企业中学习实践能力,一部分理论课的考核也可以挪到生产一线去考核,学校也可以经常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来讲学。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可以辅助学校更加准确地为学生培养进行定位,避免各高职院校“闭门造车”的自主办学所带来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
2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完善
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最主要渠道。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特殊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也要围绕办学目标来定位,一般来讲,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为目标、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协调为目标、以适应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为目标。例如,河北省保定市,该市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新能源生产基地,该市以中国英利集团为核心的太阳能、风能发电研究走在了中国的前列。保定市政府近年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上,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保定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大法宝,而且新能源未来必定成为保定市、河北省乃至全国未来发展的新走向。保定某高职院校关注政府决策,紧跟政府步伐,开设了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与该市的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地方知名院校及中航惠腾、风帆集团等地方知名企业合作办学,不仅使学校的发展更强更大,同时为地方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为扬州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理论研讨
3增强思想引导环节的融入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治校办学的重要方针,因此 从事德育工作的主体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一直受到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十分重视的。高职院校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尤其是学生的成绩比较差,很多学生还都是各高中的后进生,而且高职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心理问题更多。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已经成为整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各高职院校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做起,因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是基本的育人方法,教师的任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针对性,融入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用更加积极的工作心态,更加富有感情的工作方式去开展学生思想引导工作,逐步地帮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学习心态。尤其是高职院校中那一部分后进生,更是要给于足够多的关照,尊重这些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最终使这些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
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不是单纯的教学或者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解决的问题。为此,各高职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需要,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上升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高度,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逐步地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杰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0(4).
[2]李益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及发展趋势[J]_教育探索,2007,(7).
[3]黄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李林会,李琳.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U]_中国成人教育,2009(5).
[5]林松柏.高职院校性质、培养目标的思考[EB].httD://www.hie.edu.cn/ltzt/hvlt/linson~bo.htm
[6]柏林.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
[7]李翠兰.传统的育人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价值[J]_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
[8]李晓芸冲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6).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办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急功近利的表现,比如有的学校招生都要指定教师去各中学招生,并以此做为教师考核的指标;有的学校则完全依靠就业率的提高来培养,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结果,使得很多高职院校成了“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人才成了“流水线作业”,忽视了职业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近视症”。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教高2006116号文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这一规定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办学类型、人才层次及人才规格的定位,而且表明对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的准确认识,这也是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明确界定。但实际上,我们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本就没有正确依照此规定,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2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尚属“新生事物”,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晚,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各学校各行其道,同一种专业在各学校会开出五花八门的课程来。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追逐本科课程设置模式,不根据自身情况做调整。很多高职院校都照搬照抄本科院校该类专业的成熟课程体系设置,没有根据自身生源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变化;(2)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重理论轻实践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通病,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在基础设施根本就不完善的前提下就开始招生,而且哪些专业的培养成本低,哪些专业就成了主要的扩招空间。招来学生后却有足够多的实践平台和机遇,只能以理论讲授代替;(3)注重物质效益,忽视精神方面的发展。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只注重与物质、经济福利或“工作世界”相联系的技术技能训练,重视考工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获得,而较少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
3缺乏有效的思想引导
高职学生普遍成绩比较差,学习基础薄弱,而且很多学生又都是独生子女,自主生活能力比较差,他们对从高中到大学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转变,很多学生都适应不了;另外,学生在大学中总感觉自己是高职学生,好像比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要低人一等一般,不少学生就开始自暴自弃,或者产生了比较强烈的自卑心理;另外,一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形式的严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恐慌心理,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共同导致高职学生面对了很多思想问题,成为了影响他们成长的重要问题。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校并没有配备足够多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更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而且心理学相关的选修课程也很少,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地排解这些心理问题。另外,高职院校中很多辅导员都比较年轻,缺乏工作经验,而且其中一部分责任心还不够强,使得高职院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较薄弱,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二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对策
1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由于办学层次与办学目的的差异,需要更倾向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这也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因此,各高职院校就要更加明确地为自己定位,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要定位在培养高职学生外显的实际性的工作能力上,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内隐的、潜在的创业与发展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搭建学生职业发展或创业发展平台。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应该从严治学,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都要明确这种培养目标,并以此做为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比如,结合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在学校中学习理论课,进入企业中学习实践能力,一部分理论课的考核也可以挪到生产一线去考核,学校也可以经常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家来讲学。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可以辅助学校更加准确地为学生培养进行定位,避免各高职院校“闭门造车”的自主办学所带来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
2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完善
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最主要渠道。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特殊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也要围绕办学目标来定位,一般来讲,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为目标、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相协调为目标、以适应地方特色经济发展为目标。例如,河北省保定市,该市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新能源生产基地,该市以中国英利集团为核心的太阳能、风能发电研究走在了中国的前列。保定市政府近年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上,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保定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大法宝,而且新能源未来必定成为保定市、河北省乃至全国未来发展的新走向。保定某高职院校关注政府决策,紧跟政府步伐,开设了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与该市的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地方知名院校及中航惠腾、风帆集团等地方知名企业合作办学,不仅使学校的发展更强更大,同时为地方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为扬州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理论研讨
3增强思想引导环节的融入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高校治校办学的重要方针,因此 从事德育工作的主体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一直受到是高校乃至全社会十分重视的。高职院校做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尤其是学生的成绩比较差,很多学生还都是各高中的后进生,而且高职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心理问题更多。所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已经成为整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各高职院校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做起,因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是基本的育人方法,教师的任务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针对性,融入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用更加积极的工作心态,更加富有感情的工作方式去开展学生思想引导工作,逐步地帮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学习心态。尤其是高职院校中那一部分后进生,更是要给于足够多的关照,尊重这些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最终使这些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
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不是单纯的教学或者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解决的问题。为此,各高职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需要,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上升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高度,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逐步地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杰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0(4).
[2]李益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及发展趋势[J]_教育探索,2007,(7).
[3]黄义.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李林会,李琳.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U]_中国成人教育,2009(5).
[5]林松柏.高职院校性质、培养目标的思考[EB].httD://www.hie.edu.cn/ltzt/hvlt/linson~bo.htm
[6]柏林.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
[7]李翠兰.传统的育人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价值[J]_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
[8]李晓芸冲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6).